> 养殖技术 > 长江禁渔全面展开!新形势下,安徽省近90万亩河蟹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长江禁渔全面展开!新形势下,安徽省近90万亩河蟹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中华绒螯蟹(以下统称为河蟹)养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大兴水利,江河建闸,阻断了河蟹天然蟹苗(大眼幼体)洄游通道,河蟹年产量急剧下降,只有数千吨。随着掌握长江口蟹苗的汛期规律,通过在长江口捕捞蟹苗,运回内陆湖泊进行放流增殖,取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回捕率在3%-5%左右,产出投入比都在30以上。由此,中国的河蟹业进入以采运天然蟹苗进行人工放流为主的增殖期。这一时期的河蟹产业的特点可归纳为:充分开发利用了长江口蟹苗资源,湖泊人工放流取得显著效益;蟹苗资源迅速下降,促使人工育苗技术突破,为河蟹养殖业发展打下了科学基础。

长江禁渔全面展开!新形势下,安徽省近90万亩河蟹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中国河蟹养殖的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中国的河蟹养殖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及技术发展水平,可将中国的河蟹养殖分为几个阶段:

养殖初级阶段(1985-2000),即“大养蟹”阶段
养殖产量急剧增加,从1993年中国河蟹养殖产量仅有1.75万吨,到2000年产量就达23.3万吨。河蟹从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拦精养,从大水体发展到小水面,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湖泊围栏精养为主;河蟹的人工育苗和蟹种培育技术逐步成熟。

长江禁渔全面展开!新形势下,安徽省近90万亩河蟹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围拦养殖河蟹
养殖的中级阶段(2001-2006),即“养大蟹”阶段
此阶段的特点是,以湖泊围栏精养为主,开始精养投喂(主要是野杂鱼),河蟹规格明显增大。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湖泊水环境的污染和水草资源破坏;河蟹人工育苗普遍采用土池生态育苗,育苗地区主要是江苏如东和射阳沿海地区;池塘扣蟹养殖、成养殖和稻蟹种养达到了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养殖模式,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高淳模式”,河沟生态养蟹“当涂模式”以及以稻蟹种养的“盘山模式”等。

养殖的高级阶段(2007-至今),即:“养高品质蟹”阶段

中国河蟹养殖产业仍发展迅猛,截止到2014年,年产量为79.65万吨,比1993年的1.75万吨增加了45倍,近年来都稳定在80万吨左右;目前河蟹养殖的主要问题是河蟹的品质下降,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事件,逐步引发河蟹养殖模式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即由以大湖网围养殖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池塘养殖为主导。而在以池塘为主导的河蟹养殖中,多沿用传统养殖模式,主要表现在投饵的不科学,多采用低质饲料或原料和大量使用冰鲜鱼,极易导致池塘水质恶化,且饲料投饲随意多变,从而造成河蟹养殖的低品质和低效益,已成为河蟹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科技人员以全程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和品质调控为主线,全面构建了“基于全程配合饲料和营养调控的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体系”,正在全面推广。

长江禁渔全面展开!新形势下,安徽省近90万亩河蟹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安徽沿江沿淮湖泊众多,水质清澈,底质粉沙坚硬,是大闸蟹的最佳生长地区.好水出好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流连青山姑溪之外,却也是爱吃当涂的味道—大闸蟹的酒中仙。李白吃蟹饮酒引来灵感作诗好蟹配好酒,“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当涂,蟹是美食,也是文化。东晋名士毕卓毫不掩饰对釜山螃蟹的钟爱,诗云:“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当涂县志》载:“花津釜山近湖者,金脚红毛尤肥美。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偶食其味,御封为蟹之王。”1976年,尼克松访华,石臼湖螃蟹被列为国宴名菜。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水网地带,水体类型多样,拥有江、湖、河、塘等水面30多万亩,在历史上,当涂就盛产河蟹,出产的金脚红毛“姑溪河”大闸蟹曾是皇室贡品,与阳澄湖蟹、白洋淀蟹并称“中华三只蟹”。安徽养蟹历史较早,赵乃刚先生在上一世纪70年代在安徽滁州在世界上第一个突破内陆人工配制海水河蟹育苗成功,为我国大养蟹苗种提供奠定了基础。河蟹育苗1973年开始立项研究,1977年通过小试鉴定,1981年中试鉴定,1984年生产性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奖(特等)、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一等奖。

河蟹养殖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八十年代中期,通过“丰收计划”等项目对大水面河蟹人工放流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种苗主要来源于长江张捕,养殖方式以粗放型为主。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河蟹生产的高效益,河蟹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方式也由粗放走向精养,形成大水面放流、围栏网半精养和池塘精养并举,以及人繁育苗——仔、幼蟹培育——成蟹养殖、加工——市场物流——电子商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安徽在河蟹养殖发展的贡献:1.安庆湖泊模式(涌现出龙感湖、黄湖、武昌湖、白荡湖等湖泊养蟹典型);2、当涂模式(为池塘养蟹的先驱推动者,当涂县水产生态养殖模式被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誉为“当涂模式”);3.宣城扣蟹养殖,为大养蟹扣蟹全国提供奠定了基础。4.全程饲料养殖(2011年与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合作开始全程饲料养殖,最早在长三角地区推广).

安徽河蟹产业发展特点

产量位居全国前三

我国河蟹养殖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安徽、辽宁这几个省。其中江苏省在2019年河蟹产量达到36.48万吨,接近全国产量的一半。其次为湖北省,2019年产量达到15.87万吨;安徽省2019年河蟹为9.86万吨。近年来,安徽省池塘养殖面积在80-90万亩,其中当涂26万亩,宣城宣州区22万亩,无为市15万亩;湖泊等大水面养蟹一度达到300万亩,受大水面退养影响,面积产量都逐渐缩小。全省年河蟹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产值60亿元左右,均居全国前三位。河蟹产业的集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当涂县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宣州区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全国率先生态养殖

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总结、推广池塘和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有效保障了安徽优质河蟹的品质。一是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十五”期间,当涂县通过实施河蟹“生物修复技术”,养蟹水域环境条件显著改善,养殖水域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河蟹的商品规格明显提高,河蟹产业从“大养蟹”转为养“优质蟹”,成功实现了两次跨跃,即:从大养蟹到养大蟹的跨跃,从养大蟹到养优质蟹的跨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以“种草、投螺、混养、稀放、控水”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技术被中国水产科学院前院长王衍亮总结为“当涂模式”,2006年农业部在当涂县召开池塘生态养蟹现场会,向全国池塘养蟹地区示范推广。二是湖泊生态健康养殖。2002年开始,安徽开始探索总结大水面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新方法,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成功总结出“大湖面、原生态、稀放养、巧育肥、保品质”的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因其首先发祥于长江之滨的宿松县泊湖境内,被全国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赞誉为“泊湖模式”,后在安庆市全面推广,拓展为“安庆模式”。以渔养水,以水养鱼,保证了河蟹的品质,实现了大水面增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幼蟹专业化生产。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常年有4.5万亩幼蟹养殖面积,年生产幼蟹近16亿只,江苏、山东、湖北是其传统销售市场;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尚自九十年代开始带领村民开展幼培育,其后徐书龙、芮佳庆、刘小兵等四任书记接力孵出“蟹苗第一村”,打造蟹苗产业园,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大户,目前全村家家户户育幼蟹,养殖面积2300多亩,年产值2600多万元。

注重品牌打造

在发展河蟹生产的同时,注重品牌打造,提升河蟹产业竞争力。全省水产类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以河蟹为主导产品的有18家。女山湖、皖江系列(武昌湖、白荡湖、黄湖牌)、沱河、南漪湖、小老海等品牌大闸蟹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女山湖牌大闸蟹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武昌湖”、“白荡湖”牌大闸蟹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当涂螃蟹、女山湖螃蟹、沱河螃蟹、黄陂湖螃蟹、黄湖螃蟹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当涂县“中国河蟹生态养殖第一县”称号。2010年中国渔业协会授予水阳镇中国幼蟹之乡称号,2017年又授予“中国幼蟹第一镇”称号。

品质优良质量上乘

安徽生态河蟹由长江水系优质蟹苗(中华绒螯蟹)进行生态养殖而成,兼具形态和品质两方面的独特优势,“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肉质肥满、鲜美、香郁、味甘,产品质量上乘,尤其在金秋时节,螃蟹个大体肥,卵黄盖顶,肉脂丰盈,肉味鲜美。安徽河蟹品质优良,是大闸蟹中的上品,在国内大闸蟹评比中多次获得殊荣,享誉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家。

安徽河蟹产业发展问题

产量基本稳定,品牌影响力不强

安徽省河蟹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占全国河蟹产量80万吨的12.5%,但在市场叫的响的品牌蟹占比不高。上世纪末直到本世纪初当时全省河蟹行业虽然也有好几个品牌在市场上出现,由于市场拓展力度不够,都做得不是很大,尽显小、弱、杂,且各自为政未能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与阳澄湖、蟹都汇、好润红、苏蟹阁等国内大品牌相比无论是销售规模,企业利润、经营理念都有很大差距。

缺乏良种繁育体系,良种覆盖率低

长期以来,省内没有有效构建起河蟹良种繁育体系,没有自主培育的河蟹新品种和新品系,苗种质量堪忧。迫切需要加强与沿海繁殖厂家的密切合作,在良种选育、培育方面形成产业链条。

上市过度集中,缺乏均衡上市配套技术

安徽省河蟹生产企业在暂养育肥技术方面重视不够,技术研发投入不够,使河蟹品质难以保障。要加快解决构建速生、抗病、晚熟大规格良种繁育技术、河蟹育肥技术、工厂化暂养技术,解决早上市和延迟上市问题。

河蟹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

安徽省河蟹加工规模企业寥寥无几,蟹粉、蟹肉、蟹黄、蟹膏以及蟹制品延伸加工食品的品种少、产量低,无法面对未来便捷化餐饮、电商化物流等市场化消费新趋势变化。

配合饲料使用率低

多使用野杂鱼,营养不平衡,还恶化水质,河蟹品质难保证(推)。要研制和推广环保、营养均衡的全价配合饲料,全面替代冰鲜鱼,稳定和提高养殖品质。

禁渔给安徽河蟹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安徽省长江禁渔工作全面铺开,涉及一江八河及44个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湖泊养殖基本禁止,长江河蟹全面禁捕。这给河蟹养殖带来新的机遇。

一、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好。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充沛的光、热、水资源十分有利于河蟹生长。良好的气候条件给安徽带来了许多优质的河蟹产区。

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安徽河蟹养殖起步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大水面河蟹增殖放流、河蟹半咸水人工育苗和池塘养蟹,形成了较强的技术队伍和产业基础。

三、在安徽省水产品消费中,过去一直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为主,渔业养殖生产也以解决普通水产品消费需求为核心。随着我国水产品总量的迅速上升,“吃鱼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水产品需求转向“质量型、健康型”的发展趋势。在经济水平提高已能够满足居民健康消费的前提下,市场对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口感好、品种更为多样化的特种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传统池塘养鱼转型优质河蟹养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四、随着长江禁渔工作的全面铺开,过去以“湖”为注册商标的国内知名河蟹品牌将会回归传统池塘养殖。目前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正在打造“中华好蟹”领军品牌,为安徽河蟹养殖提供了平等竞争机会。

今年是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发起主办“中华好蟹”品牌推介活动的第三个年头,“中华好蟹”品牌经过三年的打造,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各地都有好蟹,消费者完全不必盯着阳澄湖一家品牌”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活动对促进大闸蟹行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影响深远,对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是一件大好事。

安徽本就是大闸蟹养殖大省,传统品牌也有不少曾经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但近些年来与江苏、上海等一些知名经营企业和品牌来比较,品牌知名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长江禁渔工作全面铺开,过去以“湖”为注册商标的国内知名河蟹品牌将会回归传统池塘养殖,仅仅保留少量的阳澄湖围网养殖,全国的大闸蟹养殖都将回归于池塘养殖。不得不承认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和质量的确是大闸蟹中品质极佳的一类,但好蟹真的只来源于阳澄湖一个地方吗?答案显然不是。农业部门渔业“科技入户”行动专家指导组首席专家王武教授就曾指出:“并不是阳澄湖大闸蟹就是唯一好的大闸蟹,只要生长环境符合条件,其他区域一样可以生产出媲美甚至超过阳澄湖品质的大闸蟹,长江系的其他区域一样能产出优质大闸蟹”。同样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并非购买阳澄湖大闸蟹不可,而是要更加关注河蟹的品质、口感,只要符合好蟹的那些标准,比如打开蟹盖满满的红膏、肉甜、味丰满,也是可以选择消费的。

此前,囿于大家只认阳澄湖大闸蟹,很多商家打着“阳澄湖大闸蟹”的旗号售卖其他地方产的大闸蟹,假冒现象横行。现如今阳澄湖大闸蟹依然是行业中的金字招牌。不过,近年来,消费者不再执着迷信“阳澄湖”品牌,各地纷纷自信地打出自己的地域品牌,比如安徽地区的女山湖、沱河、小老海等品牌同样有很大的市场“流量”。其他地区的养殖户也可以按照“中华好蟹”的标准要求,抓品质、同时加强品牌意识宣传和投入,在地方各级领导支持下,努力创造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中华绒螯蟹(以下统称河蟹)的养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大兴水利,河流建闸,河蟹天然蟹幼体(大眼幼体)迁徙路径受阻,河蟹年产量锐减,只有几千吨。掌握了长江口蟹苗的汛期规律,在长江口捕获蟹苗,运回内陆湖泊放流增殖,取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再捕获率约为3%-5%,投入产出比超过30。由此,中国河蟹产业进入人工采集放流天然蟹苗的增殖期。这一时期蟹类产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长江口蟹类种苗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湖泊人工投放取得显著效益;蟹苗资源的快速衰退推动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为蟹类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安徽省沿江淮一带湖泊众多,水质清澈,沉积物坚硬,是大闸蟹最好的生长区域。好水出好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流连于古曦城外的青山,却也喜爱大闸蟹的酒仙——当涂的味道。李白的灵感来源于吃螃蟹和喝酒。好酒配好蟹。“蟹螯是金液,烂山是蓬莱。而且一定要喝好酒,拿月亮去醉。”在当涂,螃蟹既是食物,又是文化。东晋著名学者毕卓毫不掩饰他对釜山蟹的喜爱。诗中有云:“得酒可盛数百只迎宾船,四时两头可买甜食。右手拿着酒杯,左手拿着蟹爪。在漂浮的酒船上拍了一辈子。”《当涂县志》说:“在天津釜山湖边消磨时光的,金脚红毛。庆干龙帝下江南,偶尔吃其味,御风为蟹王。”1976年,尼克松访华,石臼湖的螃蟹被列为国宴名菜。当涂县位于长江下游的江南水网地带,水体类型多样,包括河、湖、河、塘30多万亩。历史上当涂盛产河蟹,金脚红发大闸蟹“古曦河”曾是皇家贡品,与阳澄湖蟹、白洋淀蟹并称“三大中华蟹”。安徽养螃蟹历史比较早。20世纪70年代,赵乃刚先生在安徽滁州率先突破内陆人工养殖海水蟹,为我国蟹苗大规模养殖奠定了基础。1973年开始蟹类养殖研究,1977年通过小试,1981年通过中试。1984年生产试验取得突破,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奖(特级)、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一等奖。

螃蟹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通过“收获计划”等项目,系统研究了大水面蟹类的人工投放技术。苗木主要来自长江,栽培方式粗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蟹类生产效率高,蟹类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了大水面放流、栅栏网半集约化养殖、池塘集约化养殖、人育苗——育幼蟹——育成蟹加工——市场物流——电子商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安徽对河蟹养殖业发展的贡献:1。安庆湖模式(龙感湖、黄瑚湖、五常湖、白荡湖等湖泊出现典型的蟹类养殖);2.当涂模式(当涂县养殖模式作为池塘养蟹的先锋推广者,被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誉为“当涂模式”);3.宣城的蚌蟹养殖为全国范围内提供大规模的蟹类养殖奠定了基础。4.全程饲料养殖(2011年,与上海海洋大学程永旭教授合作启动全程饲料养殖,在长三角率先推广)。

安徽河蟹产业发展特点

产量居全国前三位

我国河蟹养殖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江苏,其中江苏省2019年河蟹产量达到36.48万吨,接近全国产量的一半。其次是湖北省,2019年产量达到15.87万吨;2019年安徽省河蟹98600吨。近年来,安徽省池塘养殖面积80-90万亩,其中当涂26万亩,宣城市宣州区22万亩,武威市15万亩;一度,湖泊等大型水面养蟹面积达300万亩。由于受大水面退役的影响,面积产量逐渐减少。全省河蟹年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产值约60亿元,居全国前三位。河蟹产业的集聚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涂县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宣州区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国家率先生态养殖

安徽率先探索、总结、推广池塘、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有效保证了安徽优质河蟹的质量。第一,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十五”期间,通过当涂县河蟹“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养蟹水域环境条件明显改善,河蟹商品规格明显提高,河蟹产业由“大养蟹”向“优质养蟹”转变,成功实现了从大养蟹到大养蟹、从大养蟹到优质养蟹的两次飞跃。在此基础上,以“种草、抛螺、混养、疏放、控水”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技术被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彦良总结为“绘画模式”。2006年农业部在当涂县召开池塘生态养蟹现场会,在全国池塘养蟹区进行示范推广。二是生态健康养殖湖泊。从2002年开始,安徽开始探索和总结大水面蟹类生态健康养殖的新方法,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综合效益。成功总结出“大湖、原生态、疏放养、巧育肥、保质”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由于最早起源于长江岸边的宿松县博湖,被国家首席渔业科技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誉为“博湖模式”,后在安庆市全面推广,并扩展为“安庆模式”。以渔养水,以水养鱼,保证了河蟹的质量,实现了大水面增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幼蟹的专业化生产。宣城市宣州区水杨镇常年养殖幼蟹4.5万亩,年生产幼蟹近16亿只。江苏、山东、湖北是其传统销售市场;当涂县无锡镇七坊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尚从90年代开始带领村民进行幼畜繁育。后来,徐书龙、芮佳青、刘小兵等四位书记孵化了“蟹苗第一村”,建设了蟹苗产业园,并成功建立了一村一品、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大户的国家示范村。目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养幼蟹,养殖面积2300多亩,年产值2600多万元。

注重品牌建设

在发展螃蟹生产的同时,注重品牌建设,提升螃蟹产业的竞争力。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其中河蟹为主导产品。女山湖、闽江系列(五常湖、白荡湖、黄瑚牌)、渭河、南浔湖、小浪海等品牌大闸蟹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女山湖牌大闸蟹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五常湖”、“白荡湖”牌大闸蟹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当涂蟹、女山湖蟹、沱河湖蟹、黄陂湖蟹、黄瑚湖蟹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当涂县“中国河蟹生态养殖第一县”称号。2010年,中国渔业协会授予水洋镇“中国幼蟹之乡”称号,2017年,被授予“中国第一幼蟹之乡”称号。

优质

安徽生态河蟹是由优质蟹苗(中华绒螯蟹)在长江水系生态养殖而成,在形态和质量上均有独特的优势,如“背青腹白、爪金、毛黄”,肉质饱满、鲜美、清香、香甜,安徽河蟹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大闸蟹中属上品,在国内大闸蟹评比中获得多项荣誉。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享有良好的声誉,并远销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

安徽河蟹产业发展问题

产量基本稳定,但品牌影响力不强

安徽河蟹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占全国80万吨河蟹产量的12.5%,但市场知名的品牌蟹比例不高。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省河蟹行业虽然出现了几个品牌,但由于市场拓展不足,并不是很大,呈现出小、弱、杂的特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与阳澄湖、协度汇、昊润红、苏州蟹亭等国内大品牌相比,在销售规模、企业利润、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缺乏改良的养殖体系,良种覆盖率低

长期以来,省内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河蟹养殖体系,也没有独立培育的河蟹新品种、新品系,种苗质量堪忧。迫切需要加强与沿海育种者的密切合作,形成良种繁育和培育的产业链。

上市过度集中,缺乏均衡上市的配套技术

安徽河蟹生产企业对临时育肥技术重视不够,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河蟹质量难以保证。加快解决建立速生、抗病、晚熟规模化种养技术、河蟹育肥技术、工厂化暂养技术,解决提前上市和延迟上市问题。

河蟹深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安徽省企业很少,蟹粉、蟹肉、蟹黄、蟹酱、蟹类产品品种少、产量低,无法面对未来方便餐饮、电商物流等市场消费的新趋势变化。

配合饲料利用率低

。野生杂鱼使用多,营养不均衡,水质也变差,河蟹质量难以保证。有必要开发和推广环境友好、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以完全替代冷却鱼,稳定和提高养殖质量。

禁捕对安徽河蟹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安徽省长江禁捕工作已全面展开,涉及一江八河和44个水生生物种质保护区。湖泊养殖基本禁养,长江蟹完全禁养。这给螃蟹养殖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地理、气候和环境条件良好。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明显,夏雨集中。丰富的光、热、水资源对河蟹的生长非常有利。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安徽带来了许多优质的河蟹产区。

第二,群众基础好。安徽河蟹养殖起步早,七八十年代开始增殖放流大面河蟹,人工微咸水养蟹,池塘养蟹,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团队和产业基础。

三、安徽省水产品消费中,鲱鱼、草鱼、鲢鱼、鳙鱼过去一直是主要鱼类,渔业生产的核心是解决常见水产品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水产品总量的快速增长,“吃鱼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水产品的需求转向“质量健康”的发展趋势。在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以满足居民健康消费的前提下,市场对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口感好、品种更加多样化的特种水产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在传统池塘养殖中改造优质河蟹养殖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第四,随着长江全面禁渔,过去注册商标为“湖”的国内著名河蟹品牌将回归传统池塘文化。目前,中国渔业协会水产贸易分会正在打造“中国好蟹”的领先品牌,为安徽河蟹养殖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今年是中国渔业协会水产贸易分会发起“中国好蟹”品牌推广的第三年。经过三年的创造,“中国好蟹”品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阳澄湖到处都是好螃蟹,消费者不用盯着一个品牌看”的理念越来越多,活动对促进大闸蟹行业的发展和品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健康、有序、可持续地促进品牌建设是整个行业的好事。

安徽是大闸蟹养殖大省,很多传统品牌曾经在业界有一定的口碑。但与近年来江苏、上海等一些知名企业和品牌相比,品牌认知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长江禁渔的全面展开,过去注册商标为“湖”的国内知名螃蟹品牌将回归传统池塘养殖,只保留少量阳澄湖围网养殖,全国的大闸蟹养殖将回归池塘养殖。不得不承认,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和质量确实是大闸蟹中的佼佼者,但是好的螃蟹真的只来自阳澄湖的一个地方吗?答案显然不是。农业部门渔业“科技入户”专家指导组首席专家王武教授曾指出:“阳澄湖大闸蟹并不是唯一的好大闸蟹。只要生长环境符合要求,其他地区就可以生产出与阳澄湖质量相当的大闸蟹,长江水系其他地区也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大闸蟹”。同样,对于消费者来说,没必要买阳澄湖大闸蟹。相反,他们应该更加注意河蟹的质量和味道。只要符合好螃蟹的标准,比如开罐红奶油盖着螃蟹,肉甜味足,也可以选择食用。

以前因为大家只认阳澄湖大闸蟹,所以很多商家打着阳澄湖大闸蟹的旗号卖外地产的大闸蟹,造假现象猖獗。如今,阳澄湖大闸蟹依然是业界的金字招牌。然而,近年来,消费者不再迷恋“阳澄湖”品牌,各地都自信地打造了自己的区域品牌。比如安徽的女山湖、沱河、小浪海等品牌也有很大的市场“流量”。其他地区的农民也可以按照“中国好蟹”的标准要求,注重质量,加强品牌意识宣传和投入。在地方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努力开创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长江禁渔全面展开!新形势下,安徽省近90万亩河蟹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