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玉米200元暴涨,6、7月会超过2元?有两个因素需要警惕,玉米可能会降价

玉米200元暴涨,6、7月会超过2元?有两个因素需要警惕,玉米可能会降价

  4月国内玉米市场在一片看涨氛围中如期出现持续涨价行情,不出意外的话,五一假期前市场将继续保持震荡走高行情。行情宝数据显示,目前玉米均价较月初低点上涨超80元/吨;其中,产区企业玉米挂牌价以及港口贸易商报价上涨幅度较大,最高累计上涨超200元/吨。不过近期形势突然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临近五一前产区及港口粮价整体维稳、局地小幅波动,而南方玉米市场则开始出现集中涨价现象,其上涨势头强劲,连续两日呈现大范围涨价行情,其主要原因则是五一节前下游企业开启的备货模式引发了坚挺行情的出现。

玉米200元暴涨,6、7月会超过2元?有两个因素需要警惕,玉米可能会降价
  按理说,用粮企业集中的东北及华北黄淮产区玉米市场本应在“节日效应”的引导下出现价格上涨行情,为何近期表现如此平稳呢?主要由于前期产区企业补货较为充足,目前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库存较去年提升,多数在20天以上,企业根据到货以及库存情况调整收购价格,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库存量同比较高,多维持在1个月左右。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保持谨慎态度,采购积极性较前期有所降低。

  对于五一后的玉米市场我们认为:在基层粮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玉米市场供应将进入季节性青黄不接阶段,玉米价格整体走势易涨难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一个月的玉米价格恢复性涨价后,仍需提高警惕:

  一方面是进口谷物到港量增加。有消息称:中国已经开始采购今年秋季收获的美国玉米,贸易商预计销售量至少达到100万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本季度迄今美国出口商已经向中国售出2000万吨玉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此外,进口高粱二季度到港量也将逐渐增加,预计进口谷物对玉米市场有一定冲击。

  另一方面替代效应的普及。4月20日饲料工业协会公布《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距离3月中旬农业农村部下达《关于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的通知》已一个月有余。部分地区饲料企业也早在去年开始出现用小麦、稻谷等替代玉米的情况,会挤压玉米的饲料市场份额。

  综合来看,五一之后国内玉米价格仍存在上涨空间,但价格上涨高度有限,虽然进入5月后玉米市场青黄不接程度将逐渐加深,但后期庞大数量的进口玉米及其他谷物将持续到港,新季小麦开始零星上市。各方把看涨重心转移到6、7月的市场行情上,不过一斤突破2元的可能性不大;重点关注贸易商售粮节奏、进口玉米到货量及政策消息。4月份,国内玉米市场在看涨的气氛中继续如期涨价。不出意外,五一假期前市场还会继续波动上涨。根据市场数据,目前玉米均价已经从月初的低点上涨了80多元/吨;其中,产区企业玉米上市价格和港口贸易商报价涨幅较大,最高累计涨幅超过200元/吨。然而,最近的情况突然发生了“180度的变化”。五一前,产区和港口的粮食价格总体稳定,局部略有波动,而南方玉米市场开始出现集中涨价,上涨趋势强劲,连续两天出现大范围涨价。主要原因是下游企业在五一前启动的备货模式引发了强势市场的出现。

按理说,用粮企业集中的东北玉米市场和华北黄淮产区,应该是在“节日效应”的引导下经历了涨价。为什么它最近的表现这么稳定?主要是前期生产区企业的大量补货,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库存较去年有所增加,大部分是20多天。企业根据到货情况和库存情况调整采购价格,而东北地区的深加工企业库存相对较高,大多维持在一个月左右。所以大部分企业都比较谨慎,采购积极性都比上一期低。

至于五一之后的玉米市场,我们认为随着基层粮源的不断减少,玉米市场的供给将进入季节性短缺阶段,玉米价格的整体趋势是易涨难跌。但值得注意的是,玉米价格经过一个月的回升,我们仍然需要警惕:

一方面,运抵香港的进口粮食数量有所增加。据报道,中国已经开始购买今年秋天收获的美国玉米,贸易商预计销量至少达到100万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出口商本季度迄今已向中国出口了2000万吨玉米,创下历史新高。此外,第二季度抵达香港的进口高粱数量将逐步增加,预计进口谷物将对玉米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替代效应的流行。4月20日,饲料行业协会公布了《玉米豆粕减量置换技术方案》,距离3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推进玉米豆粕减量置换的通知》已经一个多月了。一些地区的饲料企业早在去年就开始用小麦和大米替代玉米,这将挤压玉米的饲料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五一之后国内玉米价格依然上涨空,但涨幅高度受限。虽然进入5月后玉米市场会逐渐深化,但后期会继续有大量进口玉米等谷物运抵香港,新季小麦开始零星上市。各方都把看涨的焦点转移到了6、7月的行情上,但一英镑突破2元的可能性不大;重点关注贸易商粮食销售节奏、进口玉米到货量和政策消息。

如有侵权,请联系并删除f _ FB # foxmail.com。

玉米200元暴涨,6、7月会超过2元?有两个因素需要警惕,玉米可能会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