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中必须了解的兽药雷区

水产养殖中必须了解的兽药雷区

兽药是现代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和技术保障!用于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的生理生长功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威胁。产品明确规定了具体的目标动物、病原谱、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停药期等。作为兽药使用者,如果对兽药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造成用药错误或药物滥用,从而导致因“治疗”而“生病”,因“用药”而“连锁”用药,甚至导致不必要的医疗事故。为了提高人们对兽药的认识,我们将对目前常见的用药误区做如下总结。

第一,无原则地追求低价药品

许多农民和兽药使用者选择兽药只是为了价格而不是质量,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他们往往认为便宜是买得起的。目前,我国兽药生产流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对假冒伪劣兽药的打击力度不够;兽药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落后,为不法分子假冒伪劣产品创造了机会。然而,许多农民对兽药的生产成本缺乏了解,最终导致大量劣质廉价的兽药充斥市场,其中常见的是含量严重不足造成的劣质产品。这类产品的使用量要成倍增加,效果很低甚至无效,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还耽误了畜禽的治疗时机。

第二,随意增加剂量

兽药剂量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兽医临床使用,有的药物按重量给药,有的药物按浓度给药。如果单方面增加剂量或减少水的用量,可能达不到用药的目的。

目前对用药的误解是,不管用什么药,都要按照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加倍。一方面,兽药企业出于营销目的增加水量是有原因的,另一方面,兽医不信任药物,他们总是认为大剂量、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后果是:一是疗效不确切,容易产生交叉感染;第二,即使有疗效,也不可能找出哪个药物起作用;三是造成药品浪费,增加支出。而且大剂量给药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轻则耐药,重则累积中毒。

因此,我们应该熟悉各种药物的质量单位和单位的转换,以实现准确的测量。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合用时,确定两种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经确切临床试验未获得适合药物治疗的浓度时,通常加水量为主药的2~3倍。

第三,不允许吸毒的原因

由于目前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很多人认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增加剂量比只使用一种药物更好,所以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是很常见的,如抗病毒、抗菌等。

但在用药时,一般不应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的联合用药除外。此外,一些复方制剂应谨慎使用,因为这会使兽医失去根据动物的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的机会,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药物效果。

第四,滥用药物牟利

部分兽药使用者不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盲目向农民销售药品;有的兽医工作者在给病畜病禽用药时,开高价药、大处方、违禁药、假药、以个人经济利益忽悠人的药;有些人在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或对其略知一二时,就自称兽医专家。他们看错病,混错药,吃错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农业部通常以公告的形式公布饲料和动物饮水中禁用的药物品种、禁止食用动物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假冒伪劣和非法生产的兽药生产企业和兽药清单。希望兽医工作者能够正视这些问题,予以重视,不要因为个人利益导致职业道德缺失。

为了提高表面治疗效果,有些兽医喜欢使用地塞米松和解热镇痛药,可以抑制胃肠蠕动,缓解哮喘。他们往往只注重一时的疗效,不解决疾病的根本问题,往往导致畜禽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犯了严重的思想错误。

地塞米松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等作用。但长期过量使用,会扰乱体内激素分泌,降低机体免疫力,造成直接危害(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生长迟缓)。突然停药后会产生戒断综合征(如发热、乏力、抑郁、食欲不振、血糖、血压下降等。),会导致动物产生药物依赖。

5.兽药使用不当

常见的误区是:不注意给药时间,无论什么药物总是使用固定的给药方式或用药习惯,无论是给药前还是给药后,如果不注意给药次数,无论什么药物,每天给两次;不讲究给药方法,无论什么药物,无论什么疾病,喝水或拌料给药,喝水或自由进食。就给药方式而言,混合饮料或材料是一种常见和习惯的给药方法。但由于药物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应根据不同情况考虑喷雾给药和肌肉注射。

不可能根据药物选择口服的时间。口服药物大部分在胃肠道吸收。所以胃肠道的生理环境,尤其是PH值、饱腹状态、胃排泄空率等。,往往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比如大多数中药制剂需要腹腔内给药空,而红霉素需要在喂养中或喂养后给药。否则容易被胃酸破坏,药效降低。

喂养时要服用的药物有脂溶性维生素、大环内酯类等;需要空腹腔给药的药物有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多西环素、林可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需要后给药的药物有红霉素和替米星;需要定点给药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早晨吸收相对较好。

氨茶碱、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下午较好,蛋鸡补钙上午6点前或下午4点后较好。兽医工作者在选择药物后,应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和药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使药物能够方便地到达靶器官或细胞,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治疗疾病时应选择敏感、能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治疗肠炎时应使用不易被口服吸收的药物,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粘菌素等;如果有全身感染的血型,口服易吸收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喹诺酮类;如果出现脑部感染,应选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

针对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法。喷雾给药可治疗的疾病包括慢性呼吸道疾病、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不能收集材料和饮水的重症病例,如轻度禽流感、非典型新城疫和严重的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

此外,如果病鸡肝脏破裂,因注射应激而死亡,喷洒是唯一的给药方法。可用于喷雾给药的药物有氨茶碱、麻黄碱、扑尔敏、硫酸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等。需要注意的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不建议喷涂;肌肉注射可治疗的疾病包括大肠杆菌败血症、鸭传染性浆膜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鸭病毒性肝炎等。

浓度依赖性杀菌药物(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不能根据药物的不同进行选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而非用药次数,每天只需给药一次,有利于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缩短高峰时间,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否则即使每天给药10次也达不到治疗目的。抗菌药物的作用(如红霉素、林可霉素、磺胺喹喔啉钠等。)主要看必要的服药次数,次数不够。即使剂量为10倍,也达不到治疗目的,而是在高浓度压力下引起细菌的相对耐药性。

一些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磷酸钠、硫酸阿托品、盐酸溴环铵等,也可每日一次给药。可每日一次给药的药物有:头孢曲松、氨基糖苷类、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琥乙红霉素、硫酸粘菌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硫酸阿托品、盐酸溴己新等。可每两天给药一次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磷酸钠、氨茶碱等。其他药物大多一天两次。

如果不能掌握合适的水量,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计算好每次要用的水量。每日饮水量的30%每日一次,每日饮水量的25%每日两次为宜。为了缩短血药峰值时间,需要限制药液饮用时间不超过一小时,避免将药物加入水中让鸡自由饮用(血药难以达到峰值,治疗效果差);其次,目前的供水系统会对药品产生影响。所以给药前停水是必要的,冬季两小时,夏季一小时。如果不是剧毒药物,就应该先用,然后作为常数。

第六,乐观面对疾病是合乎逻辑的

畜禽疾病有内因和外因。只治疗致病因素而忽视提高患病动物的防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临床实践中,应采取综合治疗,既消除致病因素,又加强对患病动物的护理,提高抵抗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然而,目前在临床上,许多兽医工作者并不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用药。而是根据临床症状盲目治疗疾病,如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肾脏肿胀等。

看到热度,就会退缩。畜禽发烧时,会迅速用退烧药降温。它从来没有考虑到畜禽发热有时是机体的防御反应,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因为安乃近可以破坏免疫白细胞,导致出血。如果持续过量或大量使用安乃近等退烧药,会降低畜禽的防御能力,造成热型混淆,掩盖疾病真相,影响对症下药。

其他兽医工作者一看就止泻,往往不考虑畜禽腹泻,他们可以消除体内的病毒和有毒物质,减少病菌和有毒物质对身体的损害。如果患病动物长期腹泻,脱水严重,可引起胃肠消化功能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全身营养缺乏。此时应立即使用止泻药,结合补液,在补充电解质的同时添加抗生素和止泻药,否则会影响疗效。正确用药,首先要正确诊断疾病,然后根据病因和病程进行治疗。

七、兽药使用短缺

目前兽医临床上,很多兽医工作者不管用什么药,不管是什么病,停药2天。但有些疾病是有一定病程的,两天用药无效不代表用药错误。盲目停药会让之前的用药变得无用。

还有的只是停药,容易引起复发,甚至变成慢性病。在治疗中,要遵循各种疾病的规律,按疗程治疗。在治疗和用药上,一定要达到药物治疗所要求的疗程,不能根据症状消失、食欲恢复等表面现象来判断疾病是否治愈。

还有一点就是不重视给药间隔。对于每天给药两次的药物,正确的给药间隔应为12小时。如果在实际繁殖过程中难以做到,则应保证两种药物白天的间隔时间在10小时以上,以保证药物的持续作用。比如球虫病给药后,表面看起来恢复了,但这些药物只对球虫病生长的某个阶段有效。他们应该在治疗后继续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暂时停药。

八、用药不灵活

许多兽医工作者往往忽略了不同条件下用药的差异,如疾病状态、物种、药物酸碱性的影响、水质等。没有调查、分析和科学诊断,牲畜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他人的间接经验治疗疾病和购买药物。有的农民用一种兽药防治畜禽疾病,发现有效,就反复使用。后果要么加大剂量,延长疗程,要么越来越严重。

还有一种常见的老套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药物的固定化,每一例畜禽疾病都使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对症治疗药物。在使用这个处方效果不明显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分析原因,不改变思路,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处方,而盲目增加临床剂量。比如大肠杆菌和球虫病都有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这些疾病的认识,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九.忽视不良反应的安全性

兽药不仅有治疗作用,还有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很多人在用药的时候考虑的是效果,很少考虑副作用。在临床用药中,必须认识到疾病和治疗的复杂性,并有所意识,从而制定详细的用药方案。

这样既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有效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措施,从而尽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用恩诺沙星治疗大肠杆菌肠道感染引起的肠炎、腹泻,增加剂量会加重腹泻。

许多剧毒药物,如马杜霉素、海南霉素等。,有接近中毒浓度的治疗浓度,而增加剂量往往会导致中毒死亡;麻黄素、氨茶碱等药物使用时间过长,也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氨基糖苷类药物在肠道吸收率低,对肠源性大肠杆菌有较好的作用,但对全身感染有一般作用,对肾脏有损害,因此在出现肾脏肿胀时尽量不要使用。

十、认为人类医学优于兽医学

首先,这种观点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禁止在动物体内使用人用药物;其次,当人们将其用于食用动物时,会造成药物残留和毒性作用,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国家规定用于畜禽的药物必须有“动物使用”的标志。另外,人类医学什么也做不了,很多动物特有的疾病不用兽药对症,根本不会有什么疗效。

十一、偏要新药和进口药

因为市面上的每一种药物都有商品名,标签上介绍的适用范围特别大,效果特别好,但是活性成分往往没有标注清楚,而且推销商的游说有时会让真伪难以辩驳,所以农民认为成分越新越好。你知道吗,目前的兽药描述根本不能代表药物的实际成分、含量和适应症。

一种新兽药研发生产出来后,很多厂家往往夸大其功效,误导农民使用。但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在购买和使用兽药时,却盲目追求新、时尚。一些农民甚至在市场上购买和使用新名称的药物,而不知道实际的药物成分。比如一些所谓的新药,只是普通的改名药,导致农场(户)用药混乱。

另外,有些人迷信进口药,鄙视国产药。不可否认,有些进口兽药确实质量好,疗效好,但也有人认为进口什么都好,不管成分和价格,都用进口兽药。事实上,一些进口药物的成分与国内兽药完全相同,只是商品名不同,价格比国内同类药物高几倍甚至十倍。

十二、通常不防止疾病被乱用药

很多人预防用药意识差,防疫观念弱,碰运气。他们不愿意为了预防而喂药,但是可以省钱。一旦发生某种疾病,他们往往会惊慌失措。在没有必要的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他们乱用药,浪费了大量的药物费用,延误了治疗机会。

还有乱去医院,求医,凭经验买药,把错误当经验,忽视预防,更注重治疗等误区。有专业素质的兽医也可以为持有错误观念的畜主“看病”,但缺乏专业素质的兽医往往利用畜主的错误观念来忽悠、欺骗他们。

十三、容易被不规则药物忽悠

有的畜主或兽医受不了别人的忽悠,有的把养殖场当试验场,有的喜欢标新立异,有的愿意做第一,有的可能是被卖新药的高额利润所驱使。他们经常对患病畜禽或正常畜禽使用先导产品、概念产品、新药、特效药、怪药、新法。有的随意复合药物或根据想象频繁换药,对畜禽造成严重伤害。比如某肉类养殖场使用无批号的口服益生菌导致6万套家禽。某蛋鸡群因使用含有地塞米松的呼吸道“有效药物”而死亡;一位养鸡户使用含痢疾菌的肠炎药,50%的鸡死亡。

十四.产品功效评价不合理

药物、环境和机体是评价药物疗效的因素,应权衡它们之间的关系。身体本身是影响药物效果的主要因素,每种药物都有产生效果的时间。只有到了产生作用的时间之后,才能根据死禽和抑郁禽的增减情况,家禽的饲养和饮水情况等,对药物的疗效做出正确的评价。然而,许多使用者总是认为使用药物应该达到预防和控制的效果,而忽略了影响药物效果发挥的许多其他重要因素。

十五.配药的不当使用和误用

有毒药物。如马杜霉素,是一种有一定毒副作用的药物;亚硒酸钠、地克珠利等。用量很少,每公斤饲料的添加量分别仅为0.31毫克和0.1毫克。将这些药物混合到饲料中,如果不先制成合格的预混料,或者不采用“等量分步稀释法”进行混合,很容易因混合不均匀而造成动物中毒。此外,将上述药物制成饮用水时,由于调节不当或不添加助溶剂和悬浮剂,容易沉淀,导致动物食用不均匀和中毒。

十六.中兽药西药

目前很多中国兽医开始西化,中医的使用不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精髓,有着五千年的独特历史,博大精深。正确掌握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是兽医领域的一门高深学问。要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总结,加深理解,精益求精,发扬国粹,而不是西化中兽药的观点,比如认为清热解毒就是抗病毒等错误观念。

综上所述,建议农民根据自身情况学习和利用好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兽药和养殖知识的学习,对不懂的问题虚心向畜牧兽医行业专家学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产;利用好科学技术,确保农业的安全和效益。

水产养殖中必须了解的兽药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