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提高价格,稳定生猪供应。开始是好的

提高价格,稳定生猪供应。开始是好的

春节过后,猪肉价格开始持续下跌。

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对500个县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4月第三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3.64元,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30.6%。同时,全国猪肉均价为每公斤38.96元,环比下降4.3%,同比下降27.6%,全国30个监测省份猪肉价格普遍下降。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生猪生产继续恢复。全国母猪4318万头,生猪4.16亿头,能够繁殖,2017年底达96.6%,2017年底达94.2%,猪肉产量1369万吨,同比增长31.9%。

数量稳步增长,今年生猪供应保障工作开局良好。

生猪价格会不会大幅下跌,低到历史水平?

近三年来,主要受周期性波动、部分地方禁止和限制饲养措施不合理、非洲猪瘟疫情叠加等因素影响,生猪供需关系紧张,猪肉价格上涨,从而进入特殊的“猪周期”。为了加快生猪恢复生产,2019年以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出台了19项政策措施,在基础设施投资、贷款贴息、养殖用地、绿色通道等方面发挥了政策“组合拳”作用。自2019年底以来,猪的生产能力继续恢复,可繁殖母猪的数量明显减少。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出现猪肉产量增加,猪肉供需关系逐渐缓和。

随着最近生猪数量的增加,供求状况不断改善。同时,春节后猪肉消费下降,两个因素叠加,生猪价格开始大幅下跌。

“总体来说,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从目前的产量恢复势头来看,今年6-7月,生猪存栏量有望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再过4个月左右,月产量将逐步恢复正常水平。”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真海介绍说。

那么生猪价格会回落到较低水平吗?

首先,猪肉消费需求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节日期间生猪价格可能会阶段性反弹。“从全年生猪价格走势来看,随着端午节前后猪肉消费的增加,生猪价格有可能上涨。但从前期新生仔猪数计算,预计第二季度全国规模猪场肥猪同比增幅将达到50%,市场供应普遍充裕,价格不大可能超过前期高点。”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说。

更重要的是,养猪成本不断增加,猪肉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是不现实的。自2020年以来,玉米和豆粕价格一直在上涨,总体饲料成本在上升。大型养猪场固定投资大,新建猪舍和购置设备的费用需要平均分摊。与此同时,非洲猪瘟疫情也提高了对猪场生物安全水平的要求,不少养殖场(户)也加大了对猪场防疫、猪舍改扩建、购置自动化养殖设备、粪便处理设备等方面的投入。

“为了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农场投入了大量资金。”山东省德州市陵县方圆养猪场主任庞告诉记者,在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后,大家都意识到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养殖场(户)改造了旧猪舍。方圆养猪场去年还安装了自动喂食线,以减少人与猪之间的接触频率。同时,为了加强防控,进出养猪场要对人和车辆进行全方位消毒,将仔猪放入另一个承包场地进行消毒隔离一段时间,此外,寻找合适的土地分散建设5个1000头的承包育肥猪舍,将母猪场和育肥场完全分开,实现分点饲养,实现育肥猪的全进全出,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这些都是不小的投入。

杨真海告诉记者,从长远来看,不断上涨的成本项目是刚性的,最终会传导到猪肉价格。如果按17元计算每公斤生猪养殖的平均成本,加上养殖、屠宰和流通的适当利润,市场上猪肉的合理零售价格必然上涨。

防止猪价波动,接下来怎么办?

生猪有两个显著特点:“一长一短”。“长”是指生猪生产周期长,从后备母猪到仔猪育肥需要一年半;“短”是指冷冻猪肉储备的保质期短,根据相关标准,最长保质期为10个月。“一长一短”的特点使得维持猪肉稳定的生产和供应更加困难和昂贵。

养猪户主要是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做出生产决策,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生猪市场出现“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的周期性现象。这种产业波动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农产品市场的监管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否则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给产业发展带来麻烦和损失,也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从之前“猪周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一旦恢复产能,生猪价格会大幅下跌,最终农民会吃亏。部分养猪户资金紧张,可能大量淘汰母猪,产能下降,为新一轮猪肉涨价奠定基础。

"我们必须做的是防止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杨真海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种猪体系建设,保护猪的基本生产能力,完善生猪产业稳定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了防止养殖端的利益因猪肉价格下跌而受到损害,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畜牧兽医局正在密切监测生猪生产的发展趋势,抓紧研究稳定产能的措施,初步考虑建立生猪产能储备体系,以可育母猪存量为核心控制目标, 以产供销大省、养殖大县、规模养殖企业为重点,发挥好市场调节功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保障作用,设定分级控制区间,建立生猪生产反周期调控的自动触发机制。

在加强监测和预警的同时,建立权威的信息获取渠道,让农民和企业了解更多客观的市场信息尤为重要。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市场与信息技术司副司长宋丹阳表示,农业和农村事务部正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合作,研究建立全生猪产业链权威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统一权威的发布窗口,将整个生猪产业链的信息集中发布,引导生产实体合理调整产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价格波动。

此外,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发展势头正在加快。到2020年,每年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比例将达到57%左右,比2019年高4%。在本轮生猪养殖复苏过程中,大型养殖场和大型企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小散户的业态也随着形势复苏。与中小散户相比,大型养殖场和大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对价格情况的分析和调整能力更强,是缓解生猪周期的有利因素。

4月20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布了《推进肉牛和肉牛生产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牛羊肉产量分别稳定在680万吨和500万吨左右;牛羊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30%和50%。加快发展肉牛和养羊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肉类供应,保证生猪价格稳定。

杨真海说,“十四五”期间,中国畜牧业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仅要保证供应,还要保证质量和多样性。“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努力,满足国内消费者对畜禽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猪的供给需要计算长期账户和政治账户

除了周期性的波动叠加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上,随着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一些地方养猪的环境压力加大,产能降低。但有些地方以环保为借口打压养猪业,导致产能下降。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并提出了全省全面负责的约束机制。随后,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布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各地生猪养殖布局提出了总体要求:东北、黄淮海和中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是生猪和产品的转移区域,必须为全国稳定生产和供应的大局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稳定生产和增产;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为主要销售区域,自给率应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域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确保猪源控制达到消费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区(内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是产销平衡区,要保证基本自给。

各地根据要求,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定期“查账”,确保工作落实。“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各地必须保证一定的生猪自给率。”杨真海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来看,上述安排是有效的,这有效地促进了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

今年4月,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布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防控工作规划(试行)》,引导农户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合理布局各地区生猪生产能力,发挥区域优势,兼顾地方责任。

杨真海指出,稳定的生产和供应保障不仅应被视为短期账户和经济账户,还应被视为长期账户和政治账户。“生猪稳定有保障,每个地方都要负起责任。不能只想吃肉不想养猪。”杨真海说,落实责任不是搞计划经济,封闭市场,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要压缩地方政府的责任,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猪养殖。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f_fb#foxmail.com

提高价格,稳定生猪供应。开始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