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如何理解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猪产业的政策取向

如何理解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猪产业的政策取向

养猪业与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有关,“菜篮子”产品的价格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关。作为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如何发展养猪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为今年生猪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文件,今年我们将“加快现代养殖体系建设,保护生猪基本生产能力,完善生猪产业稳定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上述措施,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复苏,还要着眼于长期稳定的生产,标本兼治,使养猪业稳步健康发展。

养猪业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生猪生产对保障人民生活、稳定价格、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养猪业的缺点和问题进一步暴露,稳定生产和供应保障的压力更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资金护航,到去年底生猪生产能力恢复到鼠疫前的92%以上,比预期高出12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事务部预测,今年第一季度,即3月左右,生猪生产能力将比上年同期增长40%左右;到第二季度,也就是6月左右,生猪存栏量可以恢复到2017年的正常水平;下半年,生猪屠宰和猪肉供应将逐步恢复到正常的年度水平。

虽然猪肉市场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需关系会越来越宽松,但如何缓解生猪周期的反复影响,保证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仍然是相关各方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取向为今年生猪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首先要“加快现代耕作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是养猪业优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认清生猪产业的不足,构建现代生猪养殖体系,才能稳步提高生猪产业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为保障猪肉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众所周知,传统养猪尚未形成良种猪的养殖体系,良种供应与猪的生产能力不相适应;生猪养殖标准化水平不够;产销形势监测预警程度不高;生猪养殖废弃物利用程度不高;围栏的连接和消毒不及时容易导致流行病。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提高生猪企业的疾病防控能力,确保稳定产能。事实上,没有技术授权,中国的养猪业就无法建立现代养殖体系。不久前,华为表示将推出智能养猪计划,提高生猪养殖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代表了生猪养殖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也是现代养殖体系的必然方面。只有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养猪产业相结合,才能构建起革命性甚至颠覆性的现代养殖体系。只有构建现代生猪养殖体系,生猪期货才能有规范的投放,疫情控制才有科技壁垒,才能有效控制生猪养殖成本,生猪养殖效率才会大大提高。这对保护生猪产业链、保证生猪质量、稳定生产规模、防止肉价大幅波动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要“保护猪的基本生产能力”。生猪的基本生产能力包括一定的养殖场规模和一定数量的母猪。养猪有其周期,稳定的母猪数量和稳定的养殖场规模对保障猪的基本生产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要“保护生猪基本生产能力”,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需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方面,稳定养殖场规模,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猪养殖,坚决杜绝以环保监管为名大规模关闭拆解猪场的做法;另一方面,要有效防止农民因猪周期而大量屠宰母猪。要加强现代猪育种体系建设,保护种源,优化种源,使优质种猪有更好的育种能力,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母猪数量。

第三,要“完善生猪产业稳定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生猪产业长效机制,既要合理安排新生猪养殖用地,又要加大对生猪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保持主产区生猪产能高;同时,要协调资源和环境条件,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支持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整个产业链布局;此外,应鼓励主要生猪销售省份支持主要生猪生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通过资源环境补偿和跨区域合作建立养殖基地,促进销售地区形成产区补偿长效机制。

此外,长效机制的建立也离不开产销形势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只有加强生猪养殖统计监测,完善“百场千村”监测体系,利用好规模化养殖场直报平台,定期调度各地生猪和母猪情况,才能做到清底、情况清晰、数据准确,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只有加强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才能准确把握生猪生产和市场动态;只有定期发布动态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才能增强种田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对生猪产业的政策定位有助于相关方面制定全面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凝聚社会力量,确保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猪产业的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