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云南普洱培育特色产业,帮助脱贫致富,让更多的村民拿起“金竿”

云南普洱培育特色产业,帮助脱贫致富,让更多的村民拿起“金竿”

行业崛起了,就有钱了

走进云南省普洱市京东彝族自治县温井镇文光村,抬头望去,绿色的桑树充满了生机。养蚕户魏大明说:“靠养蚕业,全家脱贫,一年收入有六七个。一万元。”

文光村地势低洼,耕地少,缺乏工业。自扶贫攻坚以来,政策大力支持文光村发展蚕桑、蔬菜、水产品等产业。“每个季节都有产业,每个家庭都有项目,每个家庭都有脱贫之路。”去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7元。“村民住新房,开汽车,过好日子!”村民魏高兴地说。

文光村的这种变化在普洱市随处可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孟窝云岭肉牛庄园从事浓缩饲料生产、养殖和加工。通过“公司+合作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1724户建档办卡的贫困户将增加收入。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加勒村的坚果产业基地,农民购买土地股份,与公司一起种植坚果。芝麻开花是好日子。

“茶叶、咖啡、坚果、肉牛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贫困人口拾起了现代农业的‘黄金杆子’,帮助全部60万贫困人口脱贫。”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快发展现代林业、高原特色农业等产业,巩固扶贫攻坚长效机制,更好地帮助农村振兴。

生态很美,乡村很受欢迎

“现在我们村是明星村,但是很热闹!”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纳克利村65岁的村民赵光辉说,近年来,村里建起了美丽的乡村,家家户户都有新门新窗,挂上了茶马文化特色的灯。村庄整洁的外观和郁郁葱葱的山脉,漫长而安静的古道,古老的风雨桥和其他景观相互映衬,吸引了许多游客。

“村里风景好,人缘好。村民们开始了乡村旅游。我还开了个‘农家乐’,富贵随人缘!”赵光辉说。

看到家乡的变化,在外工作多年的高世兴回到家乡创业,开了一家泡茶体验馆,让游客自己做茶饼。旺季一天几百个客户,赚够人气,推广茶文化。“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好。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山村。”

现在纳基里村有26个农房,建了一条土特产街,每天接待2000多名游客,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000多万元。另外,民间歌舞、木刻等文化产业。,也使村民们更广泛地致富。

生产方式也在向“绿色”转变。京古黛丝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人李兆敏说,过去锅炉用木柴和煤,现在用沼气,不再整天裹在浓烟和灰尘里。云景林纸业有限公司利用山上的树皮、树枝等废弃物生产生物质颗粒烘焙茶叶,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实现了节能减排。

更好的技能,更好的日子。

镇远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梦达镇杨李村杨,以前靠帮人挑水泥、搬东西为生,日子不好过。听说县里开设了技术培训班,可以学习技能。他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的。

经过培训,杨学会了砌筑技术,并获得了特殊技能等级证书。有了技术,他的工作增加了,一个月收入6000多元,成了村民称赞的能工巧匠。“脑袋有钱,口袋就能有钱!”他很有感情。

在培训中心,一排排教室和宿舍整洁、干净、明亮。村民上课认真听讲,回宿舍复习农业科普教材。培训中心负责人表示,该县成立了一个深度贫困培训中心和一所新的专业农民培训学校,以提升穷人的生产技能,帮助村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到目前为止,共有2617名学员接受了培训,2409名学员返回,2192人成功就业。

“通过调动穷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等待需求’的想法,减贫和解决困难可以更加有效和持久。”卫星说普洱市注重激发穷人的内生动力,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拉家讲故事的方式向群众讲述政策、传授知识,有效带动农村青年创业;在中国工程院的帮助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探索了科技扶贫模式。专家培训了1.5万农民,培训了4300多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为贫困地区注入了发展动力。

“只要张开双臂,日子一定更美好!”杨自信地说道。

云南普洱培育特色产业,帮助脱贫致富,让更多的村民拿起“金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