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甘肃渭南:插上电子商务扶贫的“翅膀”

甘肃渭南:插上电子商务扶贫的“翅膀”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石家庄村樱桃园正在直播。武都区政府副区长华力正在通过网络向大家介绍“石家庄樱桃”。在美团、饿了么、同城分发小节目、微店等平台上,下单的叮咚声来来去去。送货员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街头。

实时交付、云订购、离线交付...面对疫情,陇南化危机为机遇,允许农业特产同城配送,走上陇南人自己的餐桌,为同城电商配送消费开辟了“种植者+平台+配送+消费”的扶贫新路。

在3月6日举行的扶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解决贫困农畜产品销售缓慢的问题,组织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展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多渠道销售问题。”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深处。陇南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甘肃省集中连片的特殊贫困地区。全市9个县都是贫困县,还有3个县尚未脱贫。从2013年底开始,陇南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环节在农业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了陇南电商产品销往全国、销往国外的“大周期”和生产销售的“小周期”互补发展格局。

经过几年的探索,陇南已经从一个深藏在深山里的贫困小镇成长为电子商务的领头羊,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地区。

同城配送有助于加快疫情后的经济复苏

疫情过后恢复经济尤为重要。

在大数据的强力支撑下,在原有电商的积累下,陇南不断打造同城配送的供应端、平台端、配送端,以及产品上架布线、产品到户配送线的“三端两线”,整体推进城市配送、村庄配送,让同城配送成为陇南电商发展的新蓝海。

走进康县华侨村,菩提庄园的厨师们切菜、剁馅、包子,忙得不亦乐乎。

“4月15日起,我们落户康县爱商外卖平台,向全县所有乡镇以及武都、两当、天水分发包子,不仅自救,还刺激了当地就业和农产品销售。”菩提庄园负责人李宇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交付了1万多份订单,工人数量从2人增加到6人。

不仅如此,“农家乐和夜经济的发展将不再担心做饭。通过同城配送,一个小时可以带8菜1汤,各种米粉一应俱全,大大提升了我们村的旅游服务水平!”李宇说,现在每天有350多人在花桥村周围旅游,到周末有1000多人,带动了陇南消费市场的整体升级。

在扩大出口困难、投资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内部流通刺激内需,找到正好需要的,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已经成为拉动陇南经济最有效的方式。

据统计,仅在疫情期间,陇南就与同城57个配送平台上线,线上商家3600多家,产品9600多种,同城累计订单60多万单,服务200多万人。

疫情造成的冷清气氛因为网上销售而变得火热。陇南的蔬菜大棚、农产品采摘点都成了直播室,县长、乡长、一秘纷纷带货,直播成了“新农活”。

3月22日下午,文县扶贫攻坚督察勾锐成为“主播”。10分钟,卖1200单!一天之内,销售额突破百万!

“卖产品”、“卖风景”、“卖文化”和“卖体验”的场景正在这座城市27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动地上演。

注重突破,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电子商务是张嘉诚的出路,尤其是陇南。

张嘉诚是礼县永兴镇龙岩村的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曾经看着堆在院子里的苹果,却没有收获的喜悦,而是担心苹果怎么卖,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这样的悲哀在2013年之前弥漫了整个陇南。

陇南位于北纬33°神秘的魔线,秦岭南麓,市内1000多万亩特色产业与亚热带森林植物共生,孕育出核桃、辣椒、橄榄、中草药等多种特色“珍品”。但由于交通、物流、通讯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大部分“宝贝”都处于农村市场提筐待售、商贩买卖的低级阶段,无法形成品牌,也无法卖个好价钱。当地人保有丰富的财产,但很难将其转化为实际收入。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深刻认识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正好可以将陇南农业特产经营分散、品种多、规模小、产业链短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2013年,陇南确立电子商务为“433”重点工作和“三个集中突破”的第一位。

陇南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强大推力,努力解决观念保守、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电子商务人才缺乏、产业基础薄弱等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

不懂的话,那就加大宣传力度,每次开会都讲,从领导干部到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村民;如果不能入手,手把手教,从市、县、乡、村三级分层次培养。

如果你不会写,就查字典。如果手机设备跟不上,那就换手机;如果做不了客服,先学会网上买东西。50岁的初学者张嘉诚探索了自己的路。

正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理念,让张嘉诚和陇南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无论是从制度、机制、硬件还是软件上,渭南都开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铺平道路

市县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以25个特困地区为重点,硬化同村公路,发展物流企业、快递服务站和村邮政站;为贫困村庄铺设4G网络...

张嘉诚的苹果从线下到现在卖到了200元,一年赚20多万。“这才是出路,让大家都能卖东西,卖个好价钱。”每天早上,张佳的成绩开始在淘宝上直播,卖自己的农副产品,也让整个村子早早热闹起来。

从试点到示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六大驱动”

脱贫仍然是陇南面临的首要任务。

陇南发展电子商务的出发点是帮助农民增收,最终目的是脱贫致富,与扶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

基于这种考虑,陇南开始尝试将扶贫攻坚纳入电子商务的“翅膀”,探索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人民创业、协会服务、微媒体营销”的陇南电子商务模式。

2014年,在甘肃省的支持下,陇南志愿到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将其作为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开辟电子商务扶贫之路。2015年1月,国务院扶贫办正式批准陇南为试点城市。2016年10月,龙南荣获“全国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城市”荣誉。

渭南市作为电子商务扶贫的先行者,以电子商务发展带动种植、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科学推进精准扶贫;在城市贫困家庭中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在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建立驻地团队“一对一”网店发展援助机制,在全市450多个贫困村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点...

“电子商务引领扶贫行业对接市场。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网店、实业、创业、就业、入股、众筹的电子商务扶贫机制,成为全国唯一的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城市。这是渭南电商独有的属性。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电子商务。”在4月14日举行的2020年电子商务大会上,孙雪涛这样说道。

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是甘肃省首家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平台。自2016年在渭南上线以来,已入驻商户400家,市内203家,市外197家。2019年完成线上交易5亿元,带动线下销售12亿元;涉及辣椒、橄榄、中草药、茶叶、蜂蜜、杂粮、白酒等行业。

“通过‘电商+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我带领的7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60岁的康县山货大王郑文山说。

陇南电子商务扶贫增收水平从2016年的620元提高到2018年的810元。

不断创新,实现渭南电子商务扶贫模式

“我们的产品现在覆盖陇南八县一区,400多种。6000多名合作伙伴分布在全国34个省市。以前渭南人在渭南卖农产品。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帮我们在渭南卖农产品。”龙孝南负责人赵武强表示,龙孝南是基于陇南生活网,是粉丝经济和社会电商融合的结果。

回顾陇南电商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淘宝店、淘宝馆的开业,到后来的1688产业带的发展,再到利用天猫、JD.COM、拼多多、Tik Tok的跨界整合、跨界出洋、同城配送。

陇南电子商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路成长壮大。

陇南将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决策。

“根据我们的销售情况,大数据分析显示60-65~75mm苹果适合出口,60-70 mm苹果网上卖的最好,65-75 mm苹果适合大超市。我们有针对性的卖苹果,调整种植规模。”甘肃梁源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康伟琪说。

陇南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市级法律维权服务中心,维护网络运营商、物流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合法权益。

食、住、行、行、娱、购全部触网,美团、去哪儿、携程等全国知名平台酒店、餐厅、景点门票、农业特产入住率进一步提升,实现“一部手机走遍陇南”。

截至今年4月底,陇南已开设各类网店14000家,累计销售额超过180亿元。

“它为中国的电子商务扶贫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和可扩展的经验——渭南模式。”陇南电子商务发展顾问、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向东见证了陇南电子商务的发展。

八年来,陇南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因电子商务而发生了变化,接触、学习和使用网络成为新的时尚。

不仅如此,电子商务为农村“双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大量大学生村官、失业大学生、返乡青年、留守妇女、残疾人成为电子商务专家,在电子商务世界追逐人生梦想。

2020年是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农村振兴的关键一年。陇南将以电子商务为笔,互联网为砚,大数据为墨,在扶贫解困、振兴农村的画卷上,继续勇写创新故事。

甘肃渭南:插上电子商务扶贫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