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村卫生所“飞”给大学生村医“海燕”

村卫生所“飞”给大学生村医“海燕”

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北省宜昌市白牛庵关村两代村医,保护村民健康——

村卫生所“飞”给大学生村医“海燕”(众生)

村卫生所“飞”给大学生村医“海燕”

裴光信(右)和杨海燕(中)一起对待村民。

“咳嗽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趁早戒烟戒酒为好。”

“你害了‘富贵病’,以后不能只吃大鱼大肉。”

“你去山上采点金银花,喝茶的时候还会消炎。”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百年关村,位于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两株百年以上的榆树矗立在村诊所的门口。平日里看医生、路过、谈天说地的人,经常三三两两地聚在树下。

榆树下的一栋两层小楼是百年关村诊所,不仅干净明亮,还有两位村民信任的乡村医生——行医50年的老中医裴光信和23岁的大学生杨海燕。

就像这两个又老又壮的榆树在春夏秋冬,风吹霜打雨雪的季节里守护着分散的山民家庭,一代老一代少的两代村医,传承着,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保护着村民的健康。

老乡村医生:

深山中的QQ救护车

村卫生所“飞”给大学生村医“海燕”

裴光信在给村民配药。

“裴医生,你今天来了!帮我看看我的背痛是怎么回事。”在百年关村,几乎没有人不认识裴光信,一个在这里当了50年村医的老村医。当记者看到他时,70岁的裴医生穿着白大褂在村卫生所。空闲暇之余,裴医生断了舌头。

“我原本是一名私人教师。看到农村缺医少药,我就放弃了教书和吃药。”裴光信说,上世纪60年代末,经过三个月的训练,他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用方言来说,他是个“泥腿”。

赤脚医生如何看病?严广信伸出手指道:“看病有‘三土’,土房、土药、土医。吃药有“四自”:自采、自植、自控、自用,外加一次针灸治疗。”

“救护车一响,一只白猪被养;我住最后一家医院,住了一年。”流行的顺口溜是农民怕生病,又买不起的真实写照。裴光信行医初期,村民生病,都是“因小病耽误,病得很重,不能喝药”。村里医疗条件有限,村医只能在山里找一些草药给村民治病。

守护村民健康的担子不轻。为了成为一名好的乡村医生,裴光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向身边的名医请教,在宜昌读了五年书。久而久之,裴光信积累了很多中医治疗的经验。村里人都知道裴医生“准”“好”。很多人在山路上走了几个小时才找到他,裴光信经常背着药箱去家里看病。

2008年,裴光信买了一辆奇瑞QQ车。人家不懂:裴医生家离村卫生所只有100米,可以步行上班,何必买车?裴光信以为他去农村看病方便。

闫万梅,村里一户贫困户,患高血压多年。裴光信每三五次来看她测血压,告诉她用药常识。现在,颜万美的血压已经从180 mmHg稳步下降到120 mmHg。

去年的一天,宫颈癌手术化疗后在家休养的严万美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腹痛。紧急情况下,严万美一家人立刻想到了裴医生。接到电话后,裴光信立即开着私家车,把严万美送到县医院,然后转到市医院,毫不拖延地进入手术室。

“不是说裴博士不怕送我累。我怕我活不下去。”幸亏及时治疗,颜万美的肠穿孔已经痊愈,她还是感激的提起这件事。

行医50年,裴光信心里有个交代,像面镜子,哪个家庭得了什么病,谁家媳妇预产期到了,谁家孩子该打疫苗。半夜,在冰雪中,裴光信一天24小时随时开车回家,护送抢救了20多名生命垂危的重病村民。村民们都说:“裴医生不仅是个好医生,还开私家车进救护车。”

让裴光信高兴的是,这几年政府医疗政策好,投入大,村民买了医保,可以按比例报销。现在村卫生所配备了一个诊所、一个中药房、基本的检查设备、一个远程诊疗系统,让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内大专家的诊疗服务。“小病不离村,大病需转诊,急病需陪护”,裴光信总结了自己的“医疗经验”。

但七十岁的裴光信还有一个“心事”:他是村里唯一一个在村里呆了几百年的村医。他十年前就应该退休了。当他“超龄服役”时,他真的看不到自己的病情。镇保健中心很远。村里没有村医他怎么走?

村卫生所“飞”给大学生村医“海燕”

杨海燕正踏上行医的道路。

“继任者”:

“留在村里有‘三好’

老村医的担心不是个案。

前几年宜昌卫健委调查显示,全市农村诊所普遍存在队伍老化、无接班人的问题。

“五峰地处武陵山区连片贫困地区,也是一个深度贫困县。在2019年脱贫之前,每三个穷人中就有一个是因病致贫。”五峰卫生卫生局负责人表示,乡村医生作为农村人民健康的“把关人”,服务能力较弱,队伍太年轻,无法满足村民的医疗需求。

2014年,宜昌启动大学生村医定向委托培训项目,在户籍所在地县市定向委托培训应届高中毕业生(含中职生)村医。根据计划,三年脱产培训期间,政府每年补助1万元,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对毕业大学生实行“县就业乡镇乡村医生管理”,回当地村诊所不少于五年,之后可以在县(市、区)内流动。这就是1995年后出生的乡村医生杨海燕的工作方式。

杨海燕祖籍五峰县长乐坪镇长普西村。2015年高考后,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就读于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去五峰县人民医院进修。到2019年3月,肖海燕已经回到五峰县长乐坪镇,并“飞进”了百年关村的诊所。

23岁的杨海燕扎着整齐的马尾辫,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像个孩子,但接受咨询时她非常专业。

“你最近感觉怎么样?头晕不晕?我给你量量血压,别紧张。”在村里的诊所里,杨海燕熟练地给80岁的曾庆秀婆婆量血压,并嘱咐老人按时吃药,注意饮食,补充营养。

“小杨态度好,服务好,跟亲人一样。”提到这个“乡村医生女孩”,曾庆秀婆婆竖起大拇指。“每次她来看我,我都让她骑摩托车要小心。”

原来,和裴博士一样,2019年5月,杨海燕用前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摩托车。村子里留下了许多老人。杨海燕骑摩托车提供血糖、血压测量等公共卫生服务,服用降压药等药物,并指导老人按时服用。杨海燕说,起初她不会骑摩托车,经常摔得鼻青脸肿。现在她是骑摩托车的“高手”。

朱,一位76岁的村民,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因为她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她,儿媳和两个孙子留在家里。山路不方便,田间农活多。朱很少主动去村里的诊所进行体检,但他也知道村里有一个大学生村医。“我们对海盐相当熟悉。她人很好,经常来家里给我量血压。”

69岁的村民朱洪祥提到时更加激动:“突发的脑梗塞,多亏杨医生及时到来,我才恢复了生命。”

原来,朱洪祥在今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晚上十点出现头晕、发抖等症状。疫情期间,当朱洪祥的家人不在家时,他试图拨打杨海燕的手机。

“好,我马上到!”杨海燕二话没说,在雪地里驱车一个多小时沿着山路来到朱洪祥的家,他的鞋袜被雪浸湿了。评估病情后,来不及喘口气。杨海燕一步一步地帮助朱洪祥下山,并把他送到县医院。

一年多以后,杨海燕熟悉了村里大多数村民的健康状况,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她感慨地说:“留在村里有三件好事”。第一,村民真诚朴实,大家待她如同亲人般温暖;第二,村医工资有保障。去年7月份,她获得了镇卫生院的编制,事业晋升提高了空;第三,她有师傅一对一指导,专业技能提高。去年,她成功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

守村:

“像主人一样在山里扎根”

杨海燕口中的师父是老乡村医生裴光信。

五峰通过轮训和师徒制的方式全方位培养大学生村医,让年轻人尽快提升技能。在百年关村,老村医裴光信和大学生杨海燕结成了师徒关系。他带杨海燕到村子里去熟悉每个家庭的情况,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裴博士告诉杨海燕要多加注意。

师傅们互相付出一切,徒弟们积极上进。虽然杨海燕的家离百年关村的诊所只有25公里,但她半个月才回去一次。来到这个村子一年多后,杨海燕学会了开中药。“严医生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中医方法。我现在可以针灸拔罐了。”

在严广信师傅口中,这个徒弟很敬业:“小杨医生很努力,很负责,还帮忙把全村的公共卫生信息整理到电脑里。”给大师印象最深的是,杨海燕周末经常不回家,留在村子里加班。“周一到周五她都没跑,说明她在这里很舒服,真的是为村民服务。”

杨海燕正在整理公共卫生数据,为每个家庭建立电子健康记录。与普通临床医生不同,乡村医生不仅要有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懂基础护理、基础公共卫生管理、卫生防疫和农村常见病治疗等。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进疾病预防屏障,将“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编织密集的初级卫生网络。

随着大学生村医的到来,裴光信的“心事”终于告一段落。“现在,诊所有值班的人,另外一个人可以上山参观诊所。而且我们又老又年轻,中西合璧,合作的很好。山村卫生事业有接班人,能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宜昌市已经分批任用了1275名大学生村医,779名毕业生已经上岗。宜昌市政府还颁布了《宜昌市村卫生室人事管理办法》,明确了乡村医生的身份管理、收入待遇、养老保障、职业发展、进退机制等。毕业生委托后,乡村医生经招聘考试后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训前后,35岁以下乡村医生比例由11.5%上升至27.5%,大专学历比例由5.4%上升至31.83%,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由11.6%上升至19.8%。以大学生村医为突破口,宜昌为全市30多万农民建立了详细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全市20多万老年慢性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服务。

在定向委托培养计划实施前的三年里,宜昌每年只有四个人进入乡村医生队伍。如今,随着被委派到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的毕业,超龄乡村医生可以有秩序、安全地退出,乡村医生队伍也逐渐年轻化。此外,所有新型乡村医生均具有全日制医学专科学历,有效解决了乡村医生后继无人、素质低下的问题,乡村医生队伍走上了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

“乡村医生从过去的半医半农人员逐步转变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飞跃,有利于弥补基层医疗服务的不足。”宜昌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表示,到“十三五”末,全市1392个行政村将各有一名大学生村医,履行全科医生、卫生教育工作者、公共卫生人员的职责,成为村民离不开的健康“守护者”。

“现在想利用余热带出一个对村民满意的徒弟,继续为大家服务,让我安心退休。”裴光信这样规划未来。

记者问杨海燕,五年服务期满后他有什么打算?

她毫不犹豫地说:“我还是想留下来,像主人一样扎根。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永远为村民服务。”杨海燕的目标很明确:“医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职业,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落后。我一定要坚持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争取两年后拿到执业医师证,能够胜任村卫生所的工作,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村发展。”(这张照片是杨威拍的)

村卫生所“飞”给大学生村医“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