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围绕“地、业、人”优化产业扶贫

围绕“地、业、人”优化产业扶贫

很多扶贫行业都是由扶贫干部带动的。扶贫干部调动或完成工作任务后,可能无法继续关注曾经主导的扶贫工业项目,导致工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差、效果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确定工业项目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仔细的筛选,工业项目不适合当地条件;要么是因为部分干部为了追求短期绩效,选择了不具备明显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短期扶贫项目;要么是扶贫项目过于依赖行政权力,缺乏相应市场主体的支持、联系和带动。根据对陕西、河南、宁夏等地的调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充分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特点。工业扶贫项目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气候、种植历史、区域消费偏好以及行业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因此工业扶贫项目的发展不应武断。在全国一般农产品逃序的情况下,产业发展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又要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以苹果为例,苹果是北方的传统水果。近年来在南方一些地区有种植,如云南的昭通、四川等,但整体质量不如北方。但是,在实现了“丑苹果”的定位和差异化的消费群体之后,南方的苹果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与特定地区的寒山环境是分不开的。

第二,充分论证工业扶贫项目。在前期准备和调研的基础上,地方扶贫部门和农委局要组织行业专家从产业成本、市场前景、产业效益、管理要求、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对初步确定的产业发展项目进行深入论证,比较不同的项目,选出优、次优产业项目,然后让这些项目进入县级产业发展项目库。

三是做好工业扶贫项目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对接。产业事项更多的是市场事项,因此需要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如笔者调查的陕西汉滨、平利,围绕县内主要农业龙头企业的业务,确定了茶叶、生猪、绞股蓝、核桃、中药材等主导产业。这种主导产业的发展是由相应的市场主体主导、带动和发展的。政府的核心工作是支持农民发展贫困产业,也要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在二者之间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联动机制,如股权分红、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在地方政府的双向支持和政策保障下,地方产业扶贫取得长足进步,全行业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第四,产业发展必须注重农民能力建设。在产业发展中,技术指导和管理指导很重要,但不能代替农民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民技术人才,尤其是能够扎根于当地社会的“土壤专家”。在提高农民能力的过程中,让所有人一视同仁地掌握工业技术是不现实的。所以建议从一些有一定基础和学习热情的农民中挑选一批人,让他们长大后在村里实现技术转移和帮助,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如今,产业发展已经超出了狭隘的区域范围,国家层面乃至一定程度上全球层面的产业相互影响显著。因此,做好产业扶贫,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做好产业筛选、产业主体、产业优势,还需要国家产业发展职能部门利用大数据、大平台做好地方产业发展的预警和引导。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围绕“地、业、人”优化产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