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把握大省责任努力打造齐鲁农村振兴典范

把握大省责任努力打造齐鲁农村振兴典范

农村稳定,天下太平,农业繁荣,基础稳固,农民富裕,国家繁荣。

农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全局、根本和长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18年3月,他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健康有序推进农村振兴。2018年6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扎扎实实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打造齐鲁农村振兴典范。这为新时期山东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基础。

牢记总书记的郑重指示,山东把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体出发点。山东按照“工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认识,强化措施,大胆探索新途径,努力在更高水平和水平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全省农村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在慢慢展开:农业综合实力在提升,农村整体面貌在改变,农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在提升。

把“三农”放在首位,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振兴农村的具体行动中-

打造“四梁八柱”,凝聚强大合力

目前,潍坊市3个省级、20个市级、12个县级齐鲁示范区正在有序推进。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特色相互联系,带动了609个村庄和780多平方公里的综合发展。

农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成为“急行军”的典范。结合不同的自然禀赋和产业特点,潍坊探索了土地政策激励、园区治理开发、龙头企业助推、基层党建引领等多种区域发展模式。

这是山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健康有序推进农村振兴的缩影。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规划,科学推进。”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山东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实施中央决策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率先发布农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时制定“五个振兴”工作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打造“四梁八柱”推进农村振兴。

齐鲁农村振兴的模式不是叫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搞出来的。山东重视推广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省负总责、市抓落实、县为主体、乡(镇)村为基础的工作体系,以构建齐鲁农村振兴模式为“一把手”工程,五级书记齐心协力,凝聚强大合力,打造模式。

“省里派出了农村振兴服务队,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在基层,很多人赞美想和他们在一起的党员干部。

山东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放在首位,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资源向农村倾斜和趋同。2018年以来,省委组织“千干部下基层”、“万干部下基层”,农村振兴服务团队成员奋战在农村振兴的第一线,成为闪亮的“名片”。今年3月,省委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围绕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的农村工作主要任务、加强党的农村工作保障、加强党的农村工作考核监督等,制定了15项具体措施。今年9月,成立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小组,从省、市、县选拔了9078名干部,帮助1810个重点村及其县乡,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村级班子,促进了组织振兴。

农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兰陵县县城赵辛庄村是一个只有100户的小村庄。在建设美丽宜居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拿出了四套方案:愿意搬迁的村民统一留在新社区,支持农机工具库建设;村里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幸福之家,为老人提供了24套带厨房和卫生间的公寓;17户小康村民自费建两层;其他几个村民继续建造自己的房子。

为了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振兴,山东始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统筹规划,综合政策,准确发展,打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考验的齐鲁典范。值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在深入谋划“十四五”发展的关键时刻,今年9月21日至22日,省委召开全省农村振兴工作座谈会,根据总书记重要指示进行了深入总结和全面检查,重新动员和部署了齐鲁农村振兴模式。

众所周知,在实践中构建齐鲁农村振兴的典范,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的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始终遵循发展规律,始终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始终加强科技支撑,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健康有序推进。这“八个务必”是山东在农村振兴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也是指导今后工作的原则要求。

土地托管稳定“大粮仓”,农业专家送技术到田,农业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率-

坚定地挑起一个农业大省的责任

513.84亿金!今年,山东克服了干旱、冷泉、冰雹等不利因素,夏粮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现在,秋粮收割已经结束。从田间产量测算和各地实际收获来看,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以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了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和13%的水产品。为全国贡献了山东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被誉为“全国看山东看农业”。

手里有吃的,心里却没有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大省的首要责任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十三五”期间,山东大胆走农业发展新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率和整体素质,努力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计划”。山东省把保证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应作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

随着大量中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思考的新课题。汶上县通过探索土地托管服务新模式,提高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据测算,土地托管可以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情况下,在种植一户的情况下,将田埂退掉,可以增加13%以上的耕地。农民每年每亩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150元左右,增加粮食产量7%左右。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时强调,科技要插在农业上。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山东坚持在土地和技术上储粮,不断加大良种选育和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力度,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关键增产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

“今年4月,省农科院新型科研基地落户我处,建立了8亩试验场,实施了冬枣宽行密植新技术示范推广。专家还亲临现场传授种植技术,帮助我们实现冬枣水肥标准化、机械化、一体化生产。”滨州市沾化区冯佳镇大柳村的枣农张一鸣说,在科技的帮助下,冬枣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公斤可以卖到30-50元。

近年来,省农科院鼓励主任和专家外出,将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室搬到田间。近50个研究团队和700多名研究人员以农村振兴为目标,实施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先后建立了50个工业技术研究所,真正让“翅膀”动起来,看起来很美。

推进科技通农业、科研院所通农村、科技专家通农民,逐步实现农业的智慧、品质、品牌,这是山东逐步探索的科技与农业融合的“三重、三重、三重”之路。这种模式带来了科技兴农的新气象,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从2016年的61.8%提高到2019年的64.56%。

山东要在更高的标准和水平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科技的动能,还需要加快农业对外开放的步伐。2018年,首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潍坊,大胆创新农业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与日韩澳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质量检验互认,更好地推动农产品走出去。2019年,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308亿元,同比增长8.1%,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2019年,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分别达到196.3亿元和357.4亿元,分别增长11.8%和15.6%。多元化、开放的对外农业合作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在“三次产业”整合拓展增值空过程中,分行举旗重塑利益关联-

农民携手致富

目前,在平邑县当地的一个镇——九间棚村,村民们正忙着修剪整形金银花,追肥整地,为来年的高产做准备。“在按照优质生态农业标准组织生产的同时,我们全力打造‘良种繁育推广——干花回收——食品、化工、中药成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多重受益。”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加坤说。

让一朵花长成一条链子。2019年,九间棚村及相关企业产值达到3.6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万元。此外,九间棚村还在甘肃和新疆开发了金银花精准扶贫项目,推广种植金银花15万亩,惠及3万多人,实现了村与项目区的双赢。

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九间棚村,是齐鲁推动村里强民致富的生动写照。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键。山东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千方百计给农民的钱袋充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3954元增加到2019年的17775元。

农民富不富,看分支;农村强不强,看“第一只羊”。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振兴的“骨干”,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拔实力雄厚的领导人。2019年,山东探索从退伍军人、政府干部、返乡企业家中选拔3300名村支书,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山东在农村深入开展“第一次大雁工程”,不断在薄弱、松懈的村庄开展党组织集中整顿行动,确保一次整顿转化为另一次整顿。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干部成为团结组织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村里的耕地资源虽然优越,但村民们多年来习惯了单打独斗,效益没有最大化。人民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年,挣不了几个钱。”烟台市莱山街家庄街道南水桃林村党支部书记杨永亮介绍,2017年,党支部带领一个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大家齐心协力,把小樱桃做大产业。三年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3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万元增加到1.5万元。

随着党支部举旗的发展,党组织带领合作社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和群众的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在群众和集体之间建立起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并找到了通过提高组织力量促进农村综合振兴的成功路径。

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山东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之路,让“金元宝”长在土壤里,让生态成为“摇钱树”,让农村成为“聚宝盆”。在高青县,黄河穿越47公里,形成典型的黄河沿岸平原湿地。沉淀池位于湿地中心,不仅起到沉砂和净化水的作用,而且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破坏。2017年以来,地方政府以建设“天鹅湖湿地慢城”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如今,曾经贫瘠、环境恶劣的沉沙池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湿地,周围的村庄也从原来的“圣人不在,遍地都是”变成了“今日人来”。索意凡村以旅游业为重点,位于湿地核心腹地,先后建成家庭式个性化健康小屋和乡村式大康索意客栈,400人直接在村内从事旅游、餐饮和住宿服务。2019年,该村旅游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人均收入增加2万多元。全省有索一凡村等6个重点扶贫村受益于湿地慢城工程,均实现了扶贫致富。

用制度创新解决农村振兴问题,变活力为实效-

努力和努力“硬骨头”

构建齐鲁农村振兴的典范,必须勇于承担责任,攻坚克难,寻找突破农村振兴难题的途径。山东以改革创新精神啃“硬骨头”,以实打实的硬战术弥补不足,确保农村振兴健康扎实有序推进。

制度约束是最根本的约束。山东加强制度供给,改革需要动力和活力。10月29日,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揭牌,率先推出农村产权交易与农村金融相结合的“交易验证+抵押登记+政策担保+风险补偿+风险缓释+不良处置”服务模式,帮助盘活农村低效沉睡资产,为农村产权抵押开辟融资渠道,助力农村振兴。

人才是农村振兴的“活力之源”。然而,在农村地区,人才无法招聘或留住的问题很普遍。去年7月,泗水县作为试点县,以龙湾湖农村振兴省级示范区为主要依托,率先招募“农村振兴合作伙伴”。“我们与招聘村“一对一”合作,然后吸引“二级合作伙伴”。产业链连接在项目业态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赢模式。”济宁市农村振兴合作伙伴、山东休闲谷艺术粮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斌说。截至今年5月,泗水县已经招募了33个农村振兴合作伙伴,签署了33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近2.5亿元。

以破解人才瓶颈为重点,山东还依托省内农业高校培养公办农业生;针对农村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人才,建立专业职称晋升渠道,让更多教授级“土壤专家”在基层崭露头角……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才华,为农村做出贡献,努力为构建齐鲁农村振兴示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村振兴是大战略,需要真金白银的硬投入。为了解决涉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的问题,山东省将涉农资金全部纳入农村振兴“资金池”,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今年,省级农村振兴战略资金达到655亿元,比上年增长9.5%。纳入涉农资金整体整合的重大农村振兴专项资金达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要完善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提高涉农资金的规模效益。同时,土地出让收入研究优先支持农村振兴政策,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涉农实体融资问题。”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

齐鲁模式的农村振兴蓝图正在山东沃野县一步步成为现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农村振兴”的号角。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五个振兴”必将在齐鲁大地上开出更多的奇葩,结出更多的硕果。

把握大省责任努力打造齐鲁农村振兴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