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连谏·杨炼”扶贫农场门口

“连谏·杨炼”扶贫农场门口

“连谏·杨炼”扶贫农场门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白马乡中和村(以下简称中和村)位于云贵高原残存脉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洼地密布,各种山地村落零散分布。全村总人口约543户,1823人,其中161户661人为已建卡贫困户,辖27个自然村,属国家一级贫困村。这个被称为“九石半泥半水”的村庄,石漠化严重。自然资源匮乏,人们“靠天喝水”,产业落后。短短四年多时间,通过“党旗引领、联合建设、联合扶持”建设扶贫农场2000多平方米,带动村内161户贫困户参与山羊、独湖羊、“七百鸡”等特色产业发展。所有贫困户共同成立实业公司,“家家是股东,人人享有红利”,在家就业收入增加。中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白手起家,产业扶贫。

在发展中求发展——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造血”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工业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政策。中和村自然条件差,山少水少。为了如期摆脱贫困,发展符合当地条件的产业至关重要。如何大规模发展山地特色产业?村里从来没有想到,没有任何经验的村里两个委员会的团队都无法启动。

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动心态,锁定目标,肩负责任,没有经验就过河。帮助配套单位和村一书记张祖强和村两委干部紧紧围绕大化县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中和村自然条件,白天调查听取群众意见,晚上开会研究讨论。大家仔细论证,认为当地有养殖山羊、杜湖羊、700只鸡的传统,群众养殖技术和积极性有保障。发展山羊、杜湖羊、700鸡养殖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项目。为了推动项目的实施,张祖强和两个村委会经常在项目前期“外出”做功课,去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了解市场情况和相关技术要求。当他们得知广西山羊和幼羊的屠宰率供不应求时,决定带动村民发展山羊养殖。

起初,由于资金有限,党委书记魏明军提议用一两百只山羊建一个农场。虽然这个规模对于一个农村合作社来说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于年底160多户贫困户的奖金增长和村集体收入来说,养殖规模还是微不足道的。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一秘张祖强想出了一个新点子——成立实业公司,在家里建扶贫农场,集约化、专业化提升规模。同时延伸产业链进行深加工运输,然后带动当地党员干部村民参与公司运营,教他们怎么做生意。张祖强的想法很快得到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部湾港口集团)、其子公司广西西江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江集团)、白马镇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2016年8月,中和村成立广西大化西江中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江中和公司)。其中,西江集团的救助资金,作为全村贫困户的份额,占92%的份额,占村集体的6%的份额,占大贫困户的2%的份额,贫困户的工业覆盖率达到100%。通过成立扶贫产业公司,引导贫困户参股分红,极大地推动了扶贫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合理、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连谏·杨炼”扶贫农场门口

党旗飘扬,联合建设、联合维护成效显著

走进中和村农坡屯,看到山上建了2000多平米的彩钢瓦结构羊圈鸡舍。山羊和700只农鸡吃草药,爬悬崖,喝花蜜。在依托单位的支持和政府的产业奖励补贴下,村扶贫实业公司的扶贫车间迅速落地,采取了“六统一”,即统一种植、统一培训、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统一饲养、统一销售,有效解决了养羊养鸡资金不足、场地不足、技术缺乏、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

建立完善的利益联动机制是产业扶贫成功的关键。村工业扶贫公司坚持以党建引领扶贫攻坚,建立扶贫行业党组织,注重加强组织保障,激发支部活力,注重典型示范,突出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扶贫讲习班的辐射,积极参与带领党员成为富裕有能力的家庭,把党建的优势转化为扶贫,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同时结合产业扶贫公司的所有制结构和贫困户的参与情况,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方案,明确管理员补贴标准;制定“共管轮换”工作制度,建立养殖档案,定期开展畜禽检疫、免疫和监测,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管理和维护水平。

“联合建设、联合扶持”的扶贫作坊模式,结束了村民们一个人耕耘、一个人扶持的日子。“车间建在村里,工作在家门口”,这是中和村扶贫车间响亮的口号。留守妇女、残疾劳动者等特殊贫困户到扶贫车间就业,把贫困户变成产业工人,实现就业和家庭照顾的“两错”。目前,中和村有近百户贫困户在“扶贫工场”就业,每人月收入200-2500元,实现了在家就业扶贫。

“连谏·杨炼”扶贫农场门口

创新扶贫“组合拳”——消费扶贫增收

有农场,有羊,有鸡,但是市场在哪里?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寻找案例,张祖强决定尝试推广领养模式:领养人交了1000元押金后,农场给领养人提供一只30-40斤的羔羊,每月收取80元的抚养费。配种时间由收养人决定,收养人符合宰杀条件即可获得。刚开始的时候,他动员后台单位内部人员领养山羊,通过朋友圈和集团公司电商扶贫平台“艾仙超”在线交易平台进行推广。不到半年,农场就收养了500多只山羊,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除了采用模式外,我们还通过“零售+深加工”和“代管+育肥”的模式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打造了自热羊汤、鸡汤、羊肉饺子、“羊三品”、山葡萄酒、全谷生产等一系列具有生态特色的产品。扶贫产品实现了“有品牌”、“有经验”、“能买”、“能带走”四个“小目标”。

2019年,支持单位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农场的扶持力度,通过工会和员工的爱心,从大华县700个农场购买了近3万只鸡和5700多瓶山葡萄酒,拓宽了特色农产品在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销售,为完成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统计,2017-2019年,村里扶贫农场年收入超过300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通过工业每年增加2000多元。三年来,共向村内161户发放现金分红32.75万元、股份分红25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10.93万元。工业扶贫的好处显而易见,让人尝到甜头,增强信心。中和村要把扶贫实业公司打造成龙头企业,把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就业梦”和“扶贫梦”。

本文转载自中国扶贫网,整合自中国育种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连谏·杨炼”扶贫农场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