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这是7月14日拍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村寨的现代风格《措萝子》。新华社记者贝和照片

盛夏时节,大兴安岭腹地植被繁盛。透过层层松木和白桦树,一排排棕色双层木屋映入眼帘。在房子外面,老人喜欢喝茶;里面,女人们在烤勒巴和涂鹿皮——这是内蒙古奥卢古雅鄂温克族乡猎人们的新去处。

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鄂温克族下山定居,过上了现代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从原始狩猎到过渡旅游,从孤独到文化交流,鄂温克族的巨大变化成为各民族携手前进的缩影,在迈向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走出大山,拥抱新生活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顾在根河市五里库马林场驯鹿放养点喂驯鹿(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贝和照片

“鄂温克族”的意思是“生活在大山里的人”。鄂温克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不足4万人。分为索隆、通古斯和石鲁三个部落。

最具特色的鹿族生活在根河市奥卢古雅鄂温克族乡,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世代以狩猎为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保持着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动物肉,穿动物皮,住在用木杆和桦树皮搭建的“厝螺子”里,与世隔绝地生活。

当我提到过去的日子时,79岁的钟在鄂温克语中喃喃道:“住在山里,经常没有吃的,冬天也没有长裤子。”

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埃尔贡建立了第一个鄂温克族乡镇,猎人的生活开始与现代接轨。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鄂温克族猎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下山定居,找到新的发展道路,这个民族才能成长和发展。”奥卢古雅鄂温克族乡镇长张万军回忆说。

2003年,根河市实施生态移民,将鄂温克族猎人的聚居地迁至根河市附近的南部。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杜峰在奥卢古雅鄂温克族乡奥肯纳勒巴的家里烤勒巴(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贝和照片

来自62个家庭的200多名猎人告别了大山,搬到了新家。等待他们的是每一个单户的现代双层木屋。室内集中供暖,做饭可以用液化气。

为了稳定山地猎人的生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都在努力解决鄂温克族猎人吃饭难、上学难、去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促进工业发展,帮助穷人。

"下山后的生活超乎想象."鄂温克族女孩索凡满意地说,新居的房子是国家盖的,暖气水是免费的;交通便利,方便孩子上学和老人看病;离城市更近了,就业渠道拓宽了,家家户户都有了可观的收入,开着车。

新中国成立之初,鄂温克族人均寿命43岁,现在人均寿命75岁。80岁以上的鄂温克族老人有几百个。国家手工艺品店老板索云生了第二个孩子。她说:“我们现在身体很好,不缺。这就是小康生活。”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钟坐在鄂温克族乡门口(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贝和照片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乡(无人机照片,7月14日拍摄)。新华社记者何照片

绿色转型,迎来新机遇

过去,鄂温克族人用毛皮制品进行交易。如今,网上销售和电子支付已经变得很普遍。一部分灵活的鄂温克族人冒险经商,很多成了“老板”。

鄂温克族青年诺里在新加坡留学后,放弃了一线城市的高薪职位,回到了家乡鄂温克族自治旗。现在,他已经把年产值40万元的牧民合作社发展成为产值过千万元的农牧旅游企业。

许多鄂温克族人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投身旅游,寻求古代民族的绿色转型。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索云(右)在奥卢古雅鄂温克族乡自己的超市里,指导女儿为客户结账(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贝和照片

在根河市五里库马林场的松林深处,盛夏的阳光透过绿色枝叶的缝隙,投射出斑驳的光影,鄂温克族青年顾正在为驯鹿抽烟驱蚊。

这是古在山林中的驯鹿放养点。与过去不同,驯鹿放养点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在目前的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几名游客来访。顾说:“靠卖门票、鹿茸、工艺品等。,你现在一天能挣1000多元。”

“走出大山后,很多人都担心鄂温克族再也养不起驯鹿了。”根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岚表示,为了实现狩猎人民生产生活的转型,根河市投入1亿多元,充分利用其独特的驯鹿文化和自然优势,全力打造旅游业。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游客在根河市五里库马林场驯鹿放养点触摸驯鹿(7月13日拍摄)。新华社记者贝和照片

如今,奥卢古雅鄂温克族乡的旅游景点非常有名,游客络绎不绝。

像顾一样,许多年轻人回到山里饲养驯鹿。驯鹿数量从定居前的100多只增加到数千只,驯鹿繁殖地从6个增加到14个。

如今,政府为猎人饲养驯鹿的地方提供帐篷或野营车。移动方便,安装在车内的太阳能板可以驱动冰箱和电视。村里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山里送蔬菜和日用品。

依靠旅游业,许多猎人在山下的定居点经营驯鹿产品商店和家庭寄宿处,每年也有很好的利润。据统计,鄂温克族猎人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277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元左右。

余岚说,鄂温克族猎人放下猎枪去旅游,实现了成功转型。借助驯鹿的知名度和文化独特性,旅游业将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帮助鄂温克族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实现振兴。

传承文化,追寻新的梦想之旅

今年7月,来自古雅的鄂温克族女孩李高考584分,成为村里的“状元”。

"我想去中国农业大学或中国传媒大学."李伟尴尬的说:“学农民,毕业了可以回来养驯鹿;学媒体,我可以回来做一个报道露露古雅的记者。”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从民族教育专项资金中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除正常拨付专项资金外,用于三少自治旗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特色传承。与此同时,开设了“鄂温克族语言教程”、“三首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等校本课程,逐渐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尝试。

2019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本科生和高职院校上线率分别达到52%和99.7%。今年旗里518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像李,将去祖国各地学习。

年轻人的传承是鄂温克族文化最珍贵的火种。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国家文化产业创业园孙姑娘工作室,摄于2019年12月16日。新华社记者贝和照片

德克利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学习制作桦树皮、缝制鄂温克族服饰等传统工艺。

为了保存珍贵的鄂温克族文化,她成立了民族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动员了很多年轻人积极参与,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活力。

工作室里,刻有鄂温克族图腾符号的驯鹿毛皮剪刀格外醒目。“鄂温克族没有自己的话。他们必须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图腾符号可以发挥作用。我现在刻了100多个,打算整理成册,传给我们年轻一代。”德克利说。

因为鄂温克族常年生活在黑暗寒冷的森林里,所以非常崇拜太阳。他们用毛皮和彩色的石头做成类似太阳的吉祥物来佩戴,这是鄂温克族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太阳花。

古代太阳花如何在现代闪耀新的光芒?鄂温克族年轻人的答案是用太阳花作为艺术符号来开发创意产品。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德克利在古卢鄂温克族乡的工作室里制作动物皮衣(摄于5月31日)。新华社记者何照片

90后鄂温克族女孩艾吉玛就是其中之一。她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帮助母亲销售向日葵产品。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个订单。阿吉马说:“传统文化很受欢迎。我想通过不断的创新,给太阳花添加营养。”

为了支撑更大的民族文化魅力,鄂温克族自治旗也下大力气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业园,吸引了118名非遗传的传承人和企业家入驻,鄂温克族传统服饰、五兽绳、皮雕等各种传统技艺在园区内竞相繁荣。

呼伦贝尔学院教授斯仁巴图说,民族文化是最好的名片。鄂温克族在融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不忘继承和创新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全国各族人民交流,共创美好未来。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走向小康|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人民迎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