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水通”“路通”促“心通”——黑龙江省扶贫攻坚一线知识

“水通”“路通”促“心通”——黑龙江省扶贫攻坚一线知识

“把‘猎枪’改成‘枪’,省力。”黑龙江省海伦市常发彰化村的村民邹继才(音译)合上了电源开关,清澈的河水沿着运河流向了稻田。邹骥才说,前几年用柴油泵灌溉,维修麻烦。启动时需要一个“摇把”,要摇几次。“有些女人抖不出力气,我得帮忙。”他说。

海伦市曾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落后,部分道路崎岖不平,部分村民生活困难。2015年,驻地扶贫队来到彰化村。该工作组已争取到2000多万元用于改造该村15000多亩耕地。通过修复运河、铺设电路和更新灌溉设备,农民可以节省更多的耕作努力,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

丁,村里的一个大农民,给记者算了一下账。每亩种玉米或大豆的效益在300元左右,但每亩种水稻的效益可以达到700元。“地势低洼的‘蹲地’没有打粮,经过‘旱改水’成了良田。”他说现在农田用水比较方便。近年来,他逐渐将90多英亩的旱地变成了稻田。

“这条路真的很难修。到处都是山脊和沟渠。车来了,总会被困住。就看驴拉不拉了。”村民孙洋海说:“当时出租车不愿意进村,粮食收获季节赶上了雨,运粮的卡车进不去。”

"现在从家到地面,汽车将在5分钟内打开并到达."村民李把车停在路边,从车里拿出农具,边走边说,他过去常常穿过一片森林,至少要走40分钟才能落地。“不用等工作,先走累了的人。”

几年来,村里20多公里的道路得到了修复,不仅方便了出行,也为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途径。现在李在附近几个村子里打零工,每天挣五六百元。“路已经过去了,还有更多的‘金融之路’。”他说。

在修路的同时,修建了新的沟渠,沿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沿街道增加了形状统一的铁栅栏,彻底改变了村庄的面貌。

长化村所在的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富硒土壤带的核心地带。长期以来,当地粮食一直作为“主食”出售,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增加收入成为彰化村扶贫小组考虑的关键问题。

2016年,村里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建了水稻加工车间。产品富含硒,稻米产业从销售原粮转向深加工。从2018年开始,合作社与一家公司签约,以高于市场价每斤0.2元的价格在彰化村购买富硒米,农民每亩增收200多元。彰化村富硒大米已进入各大农产品展会,并在电商平台上开辟销售渠道。

“种田省事,菜卖多了钱,日子有了头。大家都是一颗心,关系更融洽。”彰化村党支部书记孟光义说,近年来村里很少发生冲突和纠纷。

如今的彰化村,房屋整洁,道路整洁,外观破败落后,已成历史。截至2019年底,彰化村58户贫困家庭中有51户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万元左右。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水通”“路通”促“心通”——黑龙江省扶贫攻坚一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