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玉米市场的转折点即将到来,进入“绿黄”时期

玉米市场的转折点即将到来,进入“绿黄”时期

目前,国内玉米市场正进入传统的“青黄”阶段的前期,缺乏临时储存玉米的“大后方”。市场期现货价格在前期下跌后企稳回升,部分市场参与者对玉米市场前景更加乐观 但此时相关机构加大了政策的执行力度,刺激小麦和大米替代玉米。小麦和大米替代玉米的最低收购价不断上涨,一个多月后新季小麦将进入收获期 最重要的是,据海关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从中国进口的玉米、小麦等粮油数量大幅增加,沿海地区饲料企业对国内玉米的需求减弱。市场参与者认为,玉米市场未来的运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胡银斌,陕西省的一个玉米贩子,最近一直在东北跑来跑去。他忙碌的目的一方面是调查东北老玉米的库存和需求状况,另一方面是打算在新的一年里租一个仓库进行玉米贸易 “我发现,目前的玉米市场形势比往年复杂得多。玉米的临时储存已经没有了,市场供应压力看似“轻”,但谁也说不清市场上“藏”了多少粮食 今年第一季度,进口玉米再次翻番,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更难判断 ”胡银斌说道 张小娟认为,目前的玉米市场有三个问题:第一,没有关于养猪行业真实情况的权威数据,每个人都无法知道玉米的饲养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二,进口粮油数量大幅增加,超出市场预期。如果进口粮油继续以这种速度涌入国内市场,估计用不了多久市场供给结构和价格波动趋势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市场预计玉米种植面积在新的季节会增加更多。比如东北种植面积预计增加几千万亩。同时,目前的新季小麦生长良好。未来是否会继续大量替代玉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据记者了解,今年一季度,我国包括进口大豆在内的进口粮食总量达到3760.6万吨,同比增长62.32% 就品种而言,大豆进口总量达到2117.8万吨,并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小麦和玉米等大宗粮食品种的进口增速更令人担忧 玉米进口量达到672.7万吨,同比增长437.8% 小麦进口量达到292.5万吨,同比增长131.2% 植物油进口量达到281.6万吨,同比增长50.7% 肉类进口量达到262.5万吨,同比增长20.8%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告诉记者,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对蛋白质的需求大幅增加,但中国的耕地面积有限。用18亿亩耕地养活14亿人,简直是奇迹 为了调整国内粮油市场的供应结构,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从国外进口一些粮油,个别品种的进口数量还是比较大的。例如,大豆的年进口量约为1亿吨 但总体而言,粮油尤其是玉米进口量大幅增加,不会对相关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影响。预计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同时,也将抑制价格过度上涨 “玉米市场的转折点即将到来,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将对冲国内供应不足的影响 唐表示,要分析“绿黄”转折逼近后价格将如何走,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进口玉米会大幅增加 第一,中国每年需要消费约1.1亿吨大豆,国内大豆产量只有1900万吨,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近年来,我国玉米年消费量约为2.8亿吨,国内产量约为2.6亿吨。因为有大量的临时储存玉米作为补充,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覆盖中国的玉米进口配额制度,每年的玉米进口配额只有720万吨,进口量少,基数低 自2020年以来,由于临时储存玉米的枯竭,叠加猪的库存大幅增加,导致玉米饲养需求大幅增加。国内玉米供需一直处于紧张平衡,小麦开始大量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原料。此时,中国扩大玉米和小麦进口也是合理的。 第二,进口农产品价格优势明显 美国、阿根廷等国家的大豆、玉米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成本低廉。同时,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购买的大豆等农产品可以直接从港口运往中国东部,运输方便,成本低廉 第三,为了落实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 中国和美国于2020年1月15日签署了贸易协定的第一阶段 协议规定,中国2020日历年从美国采购进口不低于329亿美元,2021日历年从美国采购进口不低于448亿美元 农产品方面,在2017年的基础上,2020日历年中国从美国采购进口不低于125亿美元,2021日历年从美国采购进口不低于195亿美元 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大规模进口也是为了落实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内容 此外,大量进口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中的国际收支平衡 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低顺差状态。中国限制从美国进口,美国的核心技术不出口中国。为了减少贸易逆差,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中国只能进口大量的美国农产品 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不仅有利于减少贸易逆差,而且对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胡银斌表示,大量小麦和大米替代玉米的出现以及进口玉米和小麦的不断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临时储存玉米“缺失”对市场价格的有利影响,而新季小麦生产形势良好,新季玉米种植面积有望增加。会限制市场对涨价的想象空 然而,在新季节的作物尚未成熟收获之前,产区的天气必然是多变的,市场未来的需求是不确定的 生猪存栏量的增减就更难判断了 所以玉米市场拐点的临近,注定是一个介入的机会。如何操作取决于市场主体自身的需求 本文转载自中国粮食网,整合自中国育种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玉米市场的转折点即将到来,进入“绿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