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农民院士”的新战场

“农民院士”的新战场

2月25日,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NPC代表朱有勇被评为“扶贫攻坚先进个人”。但是他没有参加北京的会议,因为2月下旬,他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农村田野里呆了一段时间。记者在澜沧县偶遇朱有勇,目睹了拉祜族社区五年科技扶贫的“农民院士”,为澜沧农村振兴开辟了新的战场。

2月22日中午,朱有勇一到达澜沧县,就带着云南农业大学扶贫队到东辉镇空港区视察种植基地。66岁的朱有勇(音译)钻进苗圃的棚子,蹲在地上,翻开松叶,看着森林下即将发芽的三七幼苗。他站起来对身边的科研人员、企业经理、农村干部说:“注意育肥,按规定培养。”

进入惠厝村小东卡水库下三七种植基地,在挺拔的思茅松林中,树下排列整齐平整的小丘。种过三七苗的小丘上覆盖着黄色的松叶,长丘上每隔一米插一根弯曲的竹片。这是在林下为三七搭一个树冠迎接雨季。

朱有勇环视了一下松林,满意地点了点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朱树生告诉记者:“朱院士带领50多支云南农业大学团队帮助蓟县的贫困人口。四个研究团队长期驻扎邯郸,指导当地发展三七、冬种土豆、冬种蔬菜、中草药等产业。”

朱有勇于慧村龙潭村100亩冬早蔬菜种植基地边上,仔细检查了生长在地下的北碚瓜,神色凝重地对基地企业负责人说:“现在气温上升了,瓜的颜色应该是黑绿色。现在又黄又绿,说明缺氮,需要补氮肥。”

由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季云佐带领的研究小组在东港村零陵村指导建立了一个120英亩的蔬菜博览园。展览馆里满是枝叶繁茂、芳香四溢的水果。去年底,已经种植了包括辣椒在内的国内外蔬菜568个品种。共有89个品种,56种茄子和77种叶菜...朱有勇走进茂盛的瓜棚,高兴地看着季云佐

龙潭村集团的冬种马铃薯基地,576亩冬种马铃薯被山丘覆盖,朱有勇在烈日下走向地面。基地科研人员拔了几根土豆,问他为什么有的土豆结的少。经过仔细检查,朱有勇说,化肥应该不足,应该加强管理。

“为了帮助我们建设科技示范园,朱院士每年至少10次来到东辉镇,真正写出了关于扶贫攻坚之地的论文。”一直跟在后面的东辉镇党委书记陆感触颇深。

他介绍说,科技示范园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指导下,集科研、种植、培训、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计划种植11000亩,其中中草药及蔬菜轮作基地4900亩,冬种马铃薯基地2000亩,水果基地1000亩...六家企业参与了建设。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创造农业总产值2亿多元,可解决2000多名劳动者就近打工的问题。

“以前东汇一带的人只能种玉米甘蔗,收入不高。这里自然条件好。要发展收入较高的林下中草药和蔬菜产业。所以我提议在这里建一个科技示范园,搞林下中草药。蔬菜的育种、养殖和加工。”朱有勇说:“要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还是要靠科技,科技是最大的支撑!”

“我们必须争取省科协的支持,把这里的科技示范园建设成科普教育基地,让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来这里参观。”朱有勇告诉位于澜沧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远新,他的目光投向了未来。

刘元欣介绍,6年前,中国工程院开始将澜沧县扶贫工作联系起来,朱有勇带领科技团队在澜沧县竹塘乡郝智坝村开展科技扶贫,转化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发展了万亩以下的三七和万亩冬季的马铃薯两大产业,培养了2160名地方科技人才。科技扶贫带动了近3000户家庭增收,为去年澜沧县的扶贫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有勇没有停止。从去年开始,他带领一个团队回到近东的城镇,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园区。他以朱塘、尚云、东辉为根据地,继续依靠科技推动澜沧农村振兴。“兰沧海人很单纯,干部工作很积极!培养一个行业至少要三年,我想在这里再干三年,直到搬不动为止!”朱有勇动情地说。在澜沧扶贫六年,他一直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乡亲和各族山川。

太阳落山的时候,朱有勇走出田野,去邻村板里考察文化扶贫。天黑时,他匆匆赶到朱塘乡郝智巴村,在那里生活工作了五年多。接下来的几天,朱有勇将继续围绕澜沧进行旅游,指导建设农村振兴产业基地和普洱职业教育澜沧县分中心,规划为澜沧、孟连等边疆民族县培养更多的农村科技人才。

“农民院士”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