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中国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春季猪常见病防治技术指南

中国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春季猪常见病防治技术指南

春天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多潮湿寒冷天气。在饲养管理不当、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低、卫生消毒不足的情况下,养猪场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养猪场尽最大努力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同时加强春季多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第一,加强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流感、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多种疾病在春季容易发生和传播。猪场应加强对猪的临床检查和健康状况监测,及时发现病猪,迅速消除疫情隐患。收集病猪和死猪的临床样本,进行实验室诊断和检测。一旦发现疫情,应尽快按程序上报,并尽快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第二,利用好疫苗免疫方法

疫苗免疫可用于预防猪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猪场应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适用的免疫程序,选择合格可靠的疫苗产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应一猪一针,防止传染病在人体内传播。免疫后要监测免疫抗体,保证群体免疫效果。养猪场应严格按照疫苗保存条件的要求运输和储存疫苗,确保有效免疫。

第三,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

消毒可以减少和消除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春季可适当增加消毒频率。养猪场应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定期在大门进出口消毒池更换和添加消毒剂,每周对养猪场周围的道路消毒2 ~ 3次,每天对养猪场内的道路及其环境消毒一次。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产房、育婴室、生长育肥室要用猪消毒2-3次。

第四,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养猪场应限制无关人员进出,严格执行换衣换鞋、消毒淋浴等卫生制度。外来车辆和其他运输工具不得进入养猪场,进出养猪场的车辆和其他运输工具应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物品和猪在院子里的流动。建立符合本领域实际情况的生物安全体系并严格执行。

5.做好病猪、死猪的无害化处理

随意处理死猪及其排泄物,以及铺垫、包装材料、容器等污染物,不仅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规模传播和远距离传播,还可能造成养殖场疫情的持续恶性循环,造成养殖环境的深度污染。对死猪、排泄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第六,加强饲养管理

养猪场应根据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并定期量化。保证饲料新鲜无霉变,饮用水干净。避免惊吓猪,减少疫苗接种和给药期间的压力。及时清理猪舍的粪便和尿液。科学调整猪的饲养密度,加强猪舍通风,保证猪舍空气新鲜空,注意冷暖。

七、药物预防和保健

温度的突然变化和饲料的变化会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猪易患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病、仔猪副伤寒等细菌性疾病。这些疾病的防控重点是做好猪的药物预防和保健工作,在猪生产的不同阶段(乳猪、乳猪、生长育肥猪、母猪)选择性地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八、春季多发猪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一)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是目前仔猪最严重的疾病群之一,也是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引起仔猪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和δ冠状病毒。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

1.病毒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和猪冠状病毒可引起仔猪腹泻。临床上四种病毒混合感染严重,是猪场腹泻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1.1流行特征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各个年龄段的猪都容易感染,主要影响2-3日龄新生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病猪和隐形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被污染的饲料、饮用水、环境和运输车辆是主要传染源。胃肠道传播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以单独感染,也可以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和猪冠状病毒引起双重或三重混合感染。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是主要的临床特征。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在10天内最高,仔猪死亡率可达100%。5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和死亡率逐渐降低,几乎没有成年猪死亡。病猪和感染猪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其排泄物、乳汁、呕吐物和呼出气体可携带病毒,并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给易感仔猪。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12月至次年4月。

轮状病毒感染是由仔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发病猪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和脱水。各个年龄段的猪都可以被感染,但是小猪比较多。8周龄以内的仔猪易感,感染率可达90% ~ 100%。被病猪排出的粪便污染的饲料、饮用水和各种用具是主要传染源。

猪冠状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仔猪腹泻的新型病毒,我国养猪场的阳性率为18% ~ 20%。

1.2预防和控制措施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坚持自我复制、自我支撑、全力以赴的生产管理模式。加强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猪的抵抗力。注意仔猪的冷暖,关闭仔猪的初乳,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一旦发病,应立即将患病猪隔离到干净、干燥、温暖的猪舍,并加强护理,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体传播。由于病猪抵抗力下降,畏寒,需要加强病猪的保温。仔猪出生后一周内提高培养箱温度。加强猪舍内外道路和环境的卫生消毒。保持猪舍温暖、干净、干燥,保持猪舍空新鲜,保证饲料质量,不要使用发霉的饲料。

做好疫苗免疫工作。选择优质疫苗,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特别是做好母猪免疫工作,提高母猪母源抗体水平。

2.细菌性腹泻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临床上被广泛感染,也是导致猪场腹泻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2.1流行特征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包括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和仔猪白痢(晚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是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周龄以下的仔猪,尤其是1 ~ 3日龄,发病率高(90%),死亡率高(50%)。临床症状以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水样,迅速死亡为特征。生病的小猪不愿意吃奶,精神萎顿,粪便黄糊状,有鱼腥味。严重者肛门松动,大便失禁,尾巴、会阴、后腿着色。他们的肛门和外阴发红,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直至死亡。在气候多变、围栏潮湿的春季,仔猪黄痢频繁发生。

仔猪白痢主要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多发生在断奶当天。临床表现为灰白色,糊状,有鱼腥味的稀薄粪便。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这种疾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气候突然变化、多雨潮湿时容易发生。母猪饲料质量差,母乳脂肪含量高,往往是该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发生在6月龄以下的猪,尤其是1-2月龄的仔猪。急性型常为败血症,皮肤上有紫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的特点是肠炎、消瘦、顽固性腹泻、大便浑浊,有时还伴有血性。传染源主要是病猪、毒猪,通过粪便、尿液排出致病菌,污染外部环境。小猪通过消化道感染生病。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在气候寒冷、气温多变的冬春季节容易发生。仔猪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下降是该病的诱发因素。

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外毒素引起的,主要发生在1周龄以下的仔猪,尤其是1-3日龄新生仔猪,2-4周龄以下的仔猪偶有发生。由于肠道黏膜发炎坏死,患病仔猪的特点是排出红色稀粪,病程短,死亡率高。

2.2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的卫生条件,经常清洗器皿和食槽,保持围栏清洁干燥。在气候多变的春天,保持猪舍内的温度恒定,天气寒冷时注意冷暖。

做好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断奶前,仔猪应早期饲喂,逐步增加饲料的饲喂量;断奶后不宜突然更换饲料。要限制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的饲喂,增加膳食中纤维素的含量。

做好母猪的劳动管理。产房应彻底清洁、清洗和消毒。换干净的被褥。母猪分娩后,擦洗母猪的乳头、乳房和腹部皮肤,一滴一滴地挤出几滴乳汁,然后让母猪哺乳。

开展禁毒。对于各类细菌性腹泻,应选择靶向敏感药物进行防治,但需考虑交替用药,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疫情严重的猪场可以进行疫苗免疫。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PRRS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母猪繁殖障碍、早产、流产、死胎、胎儿干裂和仔猪呼吸道疾病。

1.流行特征

临床上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育肥猪、成年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常继发于细菌感染。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能被感染,尤其是怀孕的母猪和一个月以下的小猪。病猪和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易感猪可通过呼吸道(口)、消化道(鼻腔)、生殖道(繁殖、人工授精)等途径感染病毒。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引起胎儿感染。病毒感染后2 ~ 14周可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易感猪。易感猪也可通过直接接触被污染的运输工具、设备、材料和饲料而感染。

很多毒株在猪场流行,包括基因型1,是欧洲毒株,基因型2,是美国毒株。目前最流行的毒株是NADC30样毒株,市场上使用的疫苗不能提供针对NADC30样感染的完全保护。在一些养猪场,存在多种谱系菌株的混合感染,增加了防控难度。

目前猪流行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致病性不强,属于中低致病性毒株。母猪流产等生殖障碍是感染猪场的主要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是乳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的主要原因。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引进控制。积极推广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如果需要引进猪和精液,必须从阴性猪场引进。进口种猪应进行分离、观察和病毒检测,核酸检测阴性后再分组饲养。

做好现场生物安全。做好猪舍卫生,保持养猪场环境整洁,定期给猪消毒,防止饲养者过房,清洁道路与肮脏道路分开,灭蚊、蝇、鼠等。

科学合理地进行疫苗免疫。在生猪养殖场或者猪蓝耳病阳性不稳定养殖场,可以根据流行毒株选配使用猪蓝耳病减毒活疫苗;在蓝耳病阳性稳定领域,应逐步减少甚至停止使用猪蓝耳病减毒活疫苗;蓝耳病阴性养殖场、原猪养殖场、公猪站停止使用减毒活疫苗。

(3)猪瘟

猪瘟(CSFV)是由黄病毒科鼠疫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和传染性疾病。

1.流行特征

我国猪瘟感染的主要表现是非典型的。种猪的持续性感染和仔猪的先天性感染是常见的,这种感染通常是隐性感染。

持续感染可导致妊娠母猪中毒综合症、流产、死胎、妊娠母猪后代虚弱,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怀孕期间,胎儿通过胎盘感染病毒,导致先天性感染。出生后,胎儿表现出虚弱、死亡或震颤等临床症状。其中一些表现出免疫耐受,无临床症状,对后来注射的疫苗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猪瘟,没有生病的小猪也能给外界解毒,成为传染源。这也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仔猪的先天免疫耐受和对疫苗的低免疫应答导致了与猪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的混合感染,以及猪链球菌病和仔猪副伤寒并发病例的增加。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做好疫苗免疫防控工作。选择优质猪瘟疫苗,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加强免疫效果的监测和评价,掌握猪的整体免疫状况,提高猪的整体免疫水平。同时监测排除疑似先天性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仔猪,排除可能的传染源。

净化种猪。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感染是仔猪猪瘟最重要的因素。监测种猪的感染和免疫状况,坚决消灭感染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猪瘟的关键措施。由于抗体监测比抗原监测更容易,而且连续感染母猪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没有明显增加,因此通过抗体监测可以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水平低的种猪,从而达到净化种猪的目的。

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在整个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逐步改善猪场生态环境,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切断猪瘟病毒在养殖场内外传播的可能性,逐步建立猪瘟阴性猪群。

(4)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不仅感染猪,还感染狗、猫、牛和羊。

1.流行特征

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不同阶段的临床症状不同,尤其是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的症状。感染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症状。年轻的母猪和空怀孕的母猪经常会重归情网,经常会出现不孕或发情的情况。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功能下降、种子使用能力丧失;新生(哺乳期)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 ~ 40%和10% ~ 20%;生长猪和育肥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增重慢,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无并发症;成年猪表现为隐性感染。

该病的传染源为感染猪、隐性感染猪、康复猪、野猪和感染小鼠。病猪的飞沫、唾液、粪便、尿液、血液、精液、乳汁分泌物中含有病毒。种猪从最初的感染中恢复并恢复生产后,将被终生毒死。当压力和抵抗力下降时,猪会生病。

近年来,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疫情已逐渐稳定,但仍在流行。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做好灭鼠工作。老鼠容易传播伪狂犬病病毒,体积小,灵活。一旦感染了伪狂犬病病毒,它可以随着它的移动迅速将病毒传播到周围。因此,养猪场应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定期开展灭鼠工作。

及时隔离病猪。及时隔离疑似感染的猪,彻底消毒围栏,避免更多猪被感染。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对同组的猪进行试验。

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包括减毒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应尽可能选择一种疫苗,以防止多种疫苗混合使用。

(5)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和死亡,尤其是初产母猪的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1.流行特征

所有品系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母猪和中毒的公猪是主要传染源。后备母猪比多产母猪更容易感染,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而感染猪生的活猪可以长期中毒,部分活猪可以终身中毒。受感染的公猪也是这种疾病最危险的来源。病毒可以从公猪的精液、精索、附睾和性腺中分离出来,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播给易感母猪,使疾病传播。

目前猪细小病毒在猪体内的感染率较高,基因型复杂多样。猪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在猪中很常见。

2.预防和控制措施

把介绍传好。引进前,应了解进口猪是否感染猪细小病毒,妊娠母猪是否有繁殖障碍的临床表现,母猪是否接种过疫苗。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疫苗免疫是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提高母猪抗病力和繁殖率的有效方法。

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在养猪过程中,如发现母猪生下木乃伊或死产婴儿,应立即进行紧急隔离,安排专人管理中毒母猪和仔猪,同时使用专用饲养器具,与健康猪使用的器具完全分开,防止交叉感染。此外,猪舍应彻底清洁和消毒。死猪、死胎、病猪排出的粪便、饲料和其他污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6)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环状DNA病毒,根据抗原性和基因型的不同可分为猪圆环病毒L型、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圆环病毒3型。其中,猪圆环病毒L型一般认为是非致病性的,而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圆环病毒3型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仔猪先天性震颤等。,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其他流行病。

1.流行特征

猪圆环病毒2型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各年龄段的猪都能被感染,但并不都表现出临床症状,其临床危害主要表现在猪生产性能的下降。病猪和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这种疾病可以在猪体内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哺乳仔猪,尤其是5-12周龄的仔猪。急性猪的死亡率可达10%,由于同时或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或病毒,死亡率增加。猪皮皮炎和肾病综合征主要发生在托儿所和生长育肥猪,为散发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低。生殖障碍主要发生在怀孕的母猪身上。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在我国猪群中较为常见,但临床猪场很少单独被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通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细小病毒混合感染。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做好猪的基础免疫。在猪场进行猪瘟、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的免疫接种,可以提高猪的整体免疫水平,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二次感染。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和混群制度,避免不同年龄猪的混群饲养;减少环境应激因素,控制并发和继发感染,保证猪的免疫状态稳定;加强猪场内外的生物安全措施,从清洁猪场引进生猪。

(七)猪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在偶蹄动物中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传染性的传染病。病猪的主要特征是蹄水泡。

1.流行特征

生病的猪、中毒的猪和其他动物可能是传染源。易感猪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受损粘膜和皮肤感染。野生动物、鸟类、啮齿动物、狗、猫、吸血昆虫等。还能传播口蹄疫,人和被污染的空气、交通工具、用具、饲料和饮用水是传播口蹄疫的重要媒介。

口蹄疫常见于冬季和初春气温多变的时候。此外,猪流量大、集中饲养、密度过大、霉菌毒素等各种应激因素,会降低猪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成为诱发口蹄疫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做好疫苗免疫工作。选择优质的口蹄疫疫苗,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加强免疫效果的监测和评价,掌握猪的整体免疫状况,提高猪的整体免疫水平。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在整个生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可以逐步改善养猪场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定期灭鼠杀虫,减少猪的诱发因素和应激反应,切断口蹄疫病毒在养殖场内外的传播。

(8)猪气喘病

猪哮喘或猪喘气病,也称为猪肺炎支原体或局部流行性肺炎,是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接触性、慢性和消耗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和哮喘。感染或患病的猪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育肥期延长。

1.流行特征

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可能被感染,其中乳猪和幼猪最易感染,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其次是妊娠晚期的母猪和泌乳母猪,育肥猪的发生率较少。母猪和成年猪有慢性和隐性感染。

病猪和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由呼吸道感染。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呼吸系统,随咳嗽、哮喘、打喷嚏排出,形成飞沫。健康猪吸入后的感染。这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生猪数量,保持合理的生猪密度,保证猪场的清洁卫生,禁止饲喂发霉饲料等。,并防止压力因素导致流行病。可以用来给猪免疫。药物预防和治疗可以用靶向药物进行。应注意肺炎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采取交叉用药或配合用药。

(9)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的临床急性呼吸症状显示出高死亡率。

1.流行特征

这种疾病可以是猪的原发性细菌性疾病,但它主要是继发性细菌性疾病,通常继发于猪蓝耳病或猪圆环病毒病。病猪和被感染的猪是这种疾病的传染源。种公猪和慢性感染的猪在传播这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各个年龄段的猪都容易感染。6周至6个月龄的猪比较常见,3个月龄的仔猪最易感。大多数疾病发生在最急性型或急性型,死亡快。急性爆发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达80% ~ 100%。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在受感染猪的鼻子、扁桃体、支气管和肺部形成飞沫,通过呼吸、咳嗽和打喷嚏排出,并通过呼吸道传播。它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被细菌污染的车辆和器具以及饲养者的衣服来传播。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也可以通过机械方式传播这种疾病。

一般情况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较弱,对常规消毒剂敏感;但温度低,湿度大,细菌表面有粘液物质,细菌的生存能力就会增强。春秋季节变化时,空的湿度变化较大,所以疾病容易传播。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猪的影响。猪舍应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减少有害气体对猪呼吸粘膜的刺激和损害;保持干燥,防潮,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的繁殖;饲养密度不宜过高,应给予充足清洁安全的饮用水和完整的营养饲料,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控制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往往继发于病毒性疾病,所以要做好猪场的基础免疫工作。用敏感药物防治猪。应注意合理交替用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病原菌耐药性。

(十)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glasser氏病、多重纤维素浆膜炎和关节炎,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多重纤维素浆膜炎和关节炎的总称。该病多发生于断奶前后和育婴期的仔猪和幼猪,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关节肿胀、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1.流行特征

虽然这种疾病可以在所有季节发生,但它主要发生在天气变化很大的早春和晚秋。在临床上,这种疾病多为继发感染,只有与其他病毒或细菌协同作用时才会引起流行。2周至4个月龄的仔猪都是易感的,哺乳仔猪往往在断奶后和哺乳期间发病,5至8周龄的猪在临床上更为常见。发病率一般为10% ~ 15%,严重者死亡率可达50%。

病猪和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这种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一般来说,无症状隐性猪比较常见,以母猪和育肥猪为主要携带者。

该病主要通过空空气飞沫、直接接触和排泄物传播。大部分是地方性的,同一血清型的不同地方分离株可能毒力不同。当猪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或支原体肺炎时,该病更容易发生。这种疾病经常发生在喂养环境差的时候。断奶、换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应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以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猪舍应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减少有害气体对猪呼吸粘膜的刺激和损害;保持干燥,防潮,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的繁殖;注意防寒和通风,尽可能避免呼吸道感染;饲养密度不宜过高,应给予充足清洁安全的饮用水和完整的营养饲料,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做好猪场基础免疫工作。副猪嗜血杆菌病多继发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等病毒性疾病。按照程序做好免疫工作,保证猪全年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合理的药物预防和敏感抗菌药物的保健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可用于疾病严重的猪场,但由于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众多,疫苗的免疫效果尚不确定。

中国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春季猪常见病防治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