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创新措施取得了“切实的进展”,继续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创新措施取得了“切实的进展”,继续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人民日报在线全媒体研究银行山东报道组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访谈

创新措施取得了“切实的进展”,继续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菏泽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位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是山东省两大扶贫重点城市之一,也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数据显示,2015年初,贫困人口91.4万人,占全省37.7%。近年来,菏泽抓住山东打造齐鲁农村振兴示范的大好机遇,以全市力量推进扶贫攻坚,共减贫170.15万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菏泽在战胜贫困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现在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巩固成果,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网上全媒体研究银行山东报道组近日进驻山东,采访了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

人民日报记者:菏泽作为黄河进入山东省的第一个城市,如何将搬迁从最大的困难变成最大的亮点,为当地人民脱贫“开出良方”?

张新文:如何让滩区14.7万人摆脱黄祸,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菏泽绕不开的一道坎,也是扶贫攻坚的“第一工程”。

要解决海滩地区人民的贫困问题,搬迁是根本的解决办法。2016年,菏泽启动实施了两个“百年工程”,即扶贫搬迁和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重大的民生工程,全面做好“引、求、解、严”工作,千方百计加快工程进度,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第一,“领”字加强基础,团结劳动力。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黄河准区居民搬迁领导小组。按照“市级统筹,县级负总责,村级具体落实”的原则,层层承担主要责任,用心、动情地去落实。东明县、鄄城县、牡丹区全面落实指挥部运行机制,每个村站都设立了指挥部,依托协同服务。全市600多名工作人员驻扎在一线,现场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有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第二,“求”字第一,精心策划。在村庄和台湾社区建设方面,本着解决当前实际问题,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空间的原则,重点把握滩区搬迁与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黄河泄洪等的关系。,在深入入户调查和全面了解基地的基础上,对所有拟建村庄和台湾社区的规划选址、泄洪评价、环境评估和地震评估进行科学论证。在产业发展布局方面,抓住黄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的战略机遇,借助外部智力,制定黄河滩区生态与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征求相关部门、县、专家的意见。

三、“解决”二字重要,突出问题导向。我们城市采用淤塞附近村庄平台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与以往淤塞村平台的方法相比,工程量大,时间短,施工中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一般问题能一线解决,疑难问题能在例会上协商解决,特殊问题能通过调度协调解决,从而保证项目有序进行。

四、“严”字带头保证工程质量。我们严格执行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的“六统一”要求,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严格控制材料采购,规范建筑材料的采购、进场和验收,设立建筑材料陈列室,实现可追溯性。严格控制施工过程,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公司和主管部门的作用,定期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严格控制工程验收,推进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验收的闭环管理。

人民日报记者:近年来,菏泽在战胜贫困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目前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怎么办?

张新文:菏泽是山东省两个重点扶贫城市之一,也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精确政策,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以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一是创新实施“三个一”扶贫攻坚工程,夯实扶贫基础。

“一户一案”精准扶贫,全国第一次绘制了三张扶贫图:《全市贫困人口分布图》、《全市重点扶贫村分布图》、《全市工业扶贫分布图》。

“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依托龙头企业等新型商业实体,通过订单帮扶、土地流转等方式将贫困户纳入产业生产经营链,探索“政府投资、企业经营、贫困户资产收益、贫困户分红”的产业扶贫模式。全市有135个“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近10万贫困人口受到辐射带动。

雇佣“一人一岗”扶贫,探索“扶贫工场”模式,引导就业门槛低、产业发展稳定、增收好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到贫困村,帮助有劳动能力但不方便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在家里找到工作,实现“赚钱养家”。

第二,创新和实施“咨询制度”,增强援助实效。参照医院专家咨询制度,成立扶贫工作组,走访贫困群众,征求医疗意见,开药,帮助干部“按方抓药”。贫困户的准确率和满意度大大提高。

第三,创新设立“两险”,解决因病致贫问题。为全市所有贫困人口购买了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商业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贫困人口医疗自付部分平均降至5%左右,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问题。

第四,创新推广“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拓宽产业扶贫领域。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创新实施“一网线一电脑一网店”工程,激发网络创业,帮助脱贫致富。全市共有563个贫困村发展电子商务,惠及2.5万多贫困人口,其中43个贫困村发展成为淘宝村,使全村脱贫。

第五,创新一体化保障模式,确保“不漏户,不留人”。针对极端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探索建设了教育与教育并重的全日制寄宿制公益性博爱学校,防止贫困家庭儿童在起跑线上失利;针对贫困老年人安居问题,探索建设了2279套集居住生活、日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老年周转房,确保贫困老年人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针对贫困人口因病返贫的问题,我们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合作,创新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扶贫”项目,通过培训乡村医生和健康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建立了动态监测和即时援助机制,确定了761户家庭和2 285人接受即时援助,以确保没有人被落在富裕的道路上。

虽然扶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61.4万人享受扶贫政策,占全省三分之一,30多万人需要帮助;帮扶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工作精度有待提高,部分基层干部厌战情绪上升。

目前,扶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和总攻的最后时刻,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更加努力,争取在决战中打赢扶贫攻坚。

第一,继续巩固和提高扶贫攻坚成果。以高质量打赢攻坚战为重点,以全市扶贫成效“再评估、再验证、再推进”活动为重点,准确检查扶贫成效和政策落实中的不足,提高一户标准,逐一整改,全面提高扶贫工作质量,巩固扶贫成果,确保扶贫成果得到群众认可和历史检验。

二是促进扶贫攻坚与农村振兴的有效结合。做好鄄城县和单县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实践扶贫工作与农村振兴的衔接、相对贫困标准的确定、贫困对象的认定和退出、帮扶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同时,积极推进扶贫攻坚与农村振兴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产业发展、治理体制和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扶贫实效,努力实现农村全面振兴。

三是讲菏泽扶贫攻坚的故事。系统梳理扶贫攻坚以来的各项工作,总结扶贫攻坚中蕴含的制度优势、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提炼扶贫攻坚的伟大精神,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总结推广扶贫模式,讲述菏泽扶贫攻坚故事,传播菏泽好声音,用身边人和事的示范带动, 我们努力把广大干部群众扶贫攻坚的活力和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日报记者:菏泽如何在确保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巩固扶贫成果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新文:发展是脱贫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最终取决于发展。去年,为了尽快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面貌,加快实现“从后面来”,在多方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产业、农村振兴、城市功能、商业环境“四个突破”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优质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不断巩固。

第一,全力推动重点行业突破。着力提升菏泽硬实力,着力加强金融资源建设,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着力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巩固后发产业支撑。特别是要充分培育生物医药第一主导产业,设立种子基金和产业基金,从源头投资先进的科研成果,提供全程定制平台,打造全产业链集聚的专业园区,加快建设4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医药港,全力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高端材料,推动化工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向优质、高端、高效转型升级。完善“月调度、双月座谈”工作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扎实做好帮助企业解困工作,努力推动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继续加大产业链投入,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园区功能,不断提升发展潜力和活力。

第二,全力推进“农村振兴”的突破口。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首位,加快建设20个农业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牡丹、芦笋、山药等特色产业,努力夯实产业振兴基础。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生活污水、村容村貌等七项治理行动,彻底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集中资源全力支持首批15个重点镇建设,树立城镇发展典范。

第三,全力推进“城市功能”的突破。着力提升菏泽吸引力,强化城市群、辐射和引领作用,努力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标准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牡丹机场、鲁南高铁菏泽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努力实现居住条件和城市面貌“双改善”。

第四,全力推进“营商环境”的突破。着力提升菏泽影响力,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三年突破计划,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流程再造,深化“配送服务”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诚信菏泽建设力度,深度优化菏泽形象,培养“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让热爱菏泽、建设菏泽成为菏泽人不经提醒的文化自觉。

创新措施取得了“切实的进展”,继续巩固扶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