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拯救”黄鱼的生态回归——青海湖封湖养鱼3号报告

“拯救”黄鱼的生态回归——青海湖封湖养鱼3号报告

“拯救”黄鱼的生态回归——青海湖封湖养鱼3号报告

湟鱼洄游盛况。刚宣供图“拯救”黄鱼的生态回归——青海湖封湖养鱼3号报告洄游的湟鱼逆流而上。刚宣供图“拯救”黄鱼的生态回归——青海湖封湖养鱼3号报告洗卵脱粘。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供图“拯救”黄鱼的生态回归——青海湖封湖养鱼3号报告人工增殖放流。刚宣供图
  青海湖裸鲤,被青海人称之为“湟鱼”,因曾救活过千千万万个人的生命,所以被抹上了浓浓的历史色彩,但后来在利益和美味的驱动下,人类开始向湟鱼伸出了掠夺的“猎手”,一时间,湟鱼种群生存危在旦夕。

  作为青海湖中惟一经济鱼类,种群数量的锐减唤起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生态“觉醒”,省委省政府果断行动,作出了封湖育鱼部署,开启了“拯救”湟鱼的漫漫之路。

  从1982年至今,从最早两年一周期到后来的十年一阶段,从那时的限产捕捞到第四次实行零捕捞政策,时至今日,第五次封湖育鱼即将圆满收官,此时的青海已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在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

  从曾经被动式拯救湟鱼,到今天主动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几十年的湟鱼“救赎”之路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诸多生态回报,正成为着人类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

  又到一年湟鱼洄游季,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凭湟鱼洄游奇观再一次张开美丽臂弯,将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和众多游客一样,站在沙柳河畔静静地去观赏那一条条拾级而上、逆流前行的湟鱼,我们很难想到他们蓄积了多少前进动力,又释放了多少生命张力,尽管有天敌的“虎视眈眈”、自然的艰难险阻,它们依旧在为生命的延续而前行。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是湖中重要的生物因子和食鱼鸟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青海湖裸鲤自身性成熟期较晚,繁殖力较低,加之生存湖区生态系统结构脆弱、稳定性差,使得其种群补充能力较弱,如果遭到破坏就难以自然恢复。

  基于如此之重的生态地位,1964年青海湖裸鲤被列为国家重要和名贵的水生经济动物;199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其列入鱼类优先保护物种二级名录;2003年被列为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长期致力于青海湖裸鲤保护事业,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认为,青海湖是筑牢“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关键点,这个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每年都有大量的水分蒸发,而这些蒸发的水汽便成为了固化柴达木盆地内植被的水分,进而阻挡住了荒漠化向东蔓延,而湟鱼作为青海湖“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鸟—鱼”生态链和生物多样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巩固了青海湖的水体安全,使得青海湖成为鸟儿们栖息的乐园,青海湖也逐步成为了青藏高原上较大的物种基因库。

  从青海湖“生态链”看,湟鱼是在此繁衍生息的220多种水鸟的食物,而鸟类又是生存于青海湖畔兽类的美食,鸟和兽的粪便又滋润着浮游生物,成为了湟鱼的饵料,正是在这样一个相通的食物链里,4000多平方千米的青海湖才不会成为一潭死水,且更具灵性。

  正如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站长周卫国所言,湟鱼是青海湖水体净化的重要生物,是维系水、鸟平衡的食物链支撑,是青海湖生机勃勃的象征性物种,也是保护青海湖乃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关键物种。

  前不久,青海湖正式启动建设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的步伐,而这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保护与发展转折,必定承载着坚固的生态之基,现今的青海湖水体面积呈现增长态势,鸟类种群数量已达225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持续恢复,这一切生态福祉的背后,离不开全省各地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

  今天的青海湖,居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且让很多人发出“青海湖归来不看湖”的感慨。当我们享受着蓝天碧水青山的酣畅淋漓时,再去回望凝聚自然之美的青海湖生态保护之路,封湖育鱼这场“拯救”湟鱼和人类的行动发挥着关键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全球气候暖干化使青海湖多数入湖河流干涸断流,青海湖裸鲤天然产卵场遭受破坏,种群无法得以延续。而且随着人类长期过度捕捞,使青海湖裸鲤到了上世纪80年代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个体减小、种群资源严重衰退,一度达到濒危状态。

  从最早成立专门保护湟鱼资源的机构,青海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保“湟”历程。从1982年至1984年,我省开启为期2年的第一次封湖育鱼,发出限产捕捞4000吨的“号令”;第二次从1986年起,用3年时间,限产捕捞2000吨;第三次则从1994年开始,用时6年,限产捕捞700吨。

  从数据的变化,足以感受到当时湟鱼资源保护的迫切,但在人们欲望的贪婪下,前三次封湖在保护与利用的把握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使种群结构受到破坏,人们还是无止境的进行“掠夺”式捕捞,湟鱼种群的去留堪忧。

  当时,偌大的青海湖中湟鱼资源蕴藏量只剩2592吨,下降到让人惊悚的地步,比原始资源量下降了123倍,这也意味着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触及开采“红线”,保护湟鱼种群应该引起全民关注。

  现实的紧迫和“刚需”,在这样一个窘境之下,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于2001年开启第四次封湖育鱼,首次发出长达10年之久的封湖育鱼通告,在明确要求零捕捞的同时,加大力度打击湟鱼偷捕、贩运、加工等违法行为。

  10年转瞬即逝,时至2011年,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十年以来的保护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湟鱼的保护力度,省委省政府又开启了第五次封湖育鱼,这一次发出的禁捕令,也让无数生态觉醒的人们对保护湟鱼有了些许期待。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如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达9.3万吨,较2002年保护初期的2592吨增长近35倍。在多与少的比对中,我们一次次感慨,又无数次喜悦,今天的一切,是几十年付诸的实际行动,今天的来之不易,是全省上下共同的努力。

  当今天,人类无比享受保护生态惠泽的幸福时,我们也必将不会忘记一次又一次对湟鱼的“救赎”行动,中央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果断行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多年后的今天,保护湟鱼、保护青海湖、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了全民共识。

  从最早的被动、无奈式保护,到今天全民主动参与,一切保护成果正成为着人类永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仅就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而言,近年来抓住重要发展机遇,在巩固湟鱼保护成果的同时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旅游业正成为刚察县经济发展新的“成长极”,从而带动餐饮、住宿、民族工艺等成为群众富民经济。

  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村民郭永忠是众多靠旅游增收“大军”中的一员。每到湟鱼洄游季时,他就在泉吉河边经营手工艺品,2019年短短几个月时间纯收入4万余元,这是他以前一年也攒不下来的积蓄。

  在增收的同时,他还扮演起了湟鱼洄游义务宣传员,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为过往游客讲解湟鱼知识和保护湟鱼的必要性,虽然都是一些在当地流传的“土话”,但非常淳朴且耐人寻味。

  (三)

  当来自雪山的融水汇聚成清流,在流经哈尔盖河、沙流河、泉吉河、布哈河、黑马河的最后一道河口后,那一滴滴淡水便和青海湖的咸水汇成一片,共同造就了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这几条青海湖的“母亲河”也是湟鱼种群繁衍生息的生命通道,每年端午节前后,那一尾尾雄鱼和雌鱼便逆流而上,孕育新的生命。

  湟鱼洄游,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次生命的远征,逆流而上的湟鱼克服水流的阻力奋勇向前,或许前方的某一处就有渔鸥等“天敌”的等待,但它们依旧无所畏惧,因为这将是一次诠释生命的伟大“旅程”。

  现今湟鱼洄游成为奇观,基于湟鱼资源保护的一切成果,从积极尝试到形成品牌效应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也成为了目前环湖地区持续时间最长、民众参与率最高的节庆活动,这期间必少不了一环,那就是人工增殖。

  从封湖育鱼看去,保护湟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生长极为缓慢的湟鱼一年才长一两,在多少年后才能恢复到历史曾记录最高32万吨储存量,这将是十分漫长的等待。基于此,我省决定通过人工“干预”来辅助湟鱼资源恢复。

  何为人工“干预”,也就是借助人工手段来繁育湟鱼鱼苗,在培育到一定大小后便通过增殖放流方式让其回归到青海湖。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在增殖繁育车间内,立式流水孵化器,圆形破膜缸,条形培育缸等裸鲤繁育设备整齐罗列,为湟鱼宝宝的繁育时刻准备着。

  有关人工繁育湟鱼的过程,周卫国娓娓道来:“一年里,湟鱼洄游是最忙碌的时段,工作人员首先要到洄游河道中亲自采卵、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再运回西宁进行淡水养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极为迅速,还要时时关注,并且要动态掌握进展。现如今,已经有超过1亿尾鱼苗被放流到青海湖中,为湟鱼资源恢复做出贡献。”

  一切的保护,必是一次艰辛的付出。1997年,我省投资建立了第一座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实验站,自2002年运行以来,已成功向青海湖放流裸鲤原种鱼苗1.56亿尾。

  2015年,我省在扩建青海湖沙柳河泉吉河青海湖裸鲤增殖实验站基础上,新建青海湖裸鲤布哈河黑马河增殖实验站,首次尝试建设青海湖裸鲤恒温循环水鱼苗培育车间,目前已建成投用。

  不仅如此,我省还大力度投入,在泉吉河、沙柳河等河道修建裸鲤溯河产卵通道,并修建湟鱼家园,为产卵亲鱼顺利生殖洄游提供便利。

  据史建全回忆,以前为了满足周边老百姓的生计需求,沙流河等湟鱼洄游河道上修建了很多拦河大坝,高大的坝体阻挡着湟鱼洄游前行的道路,这样水流对湟鱼性腺的刺激作用就会减弱,不利于湟鱼产卵和繁殖。

  迫于湟鱼洄游的需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拦河大坝被全部拆除,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一级又一级让湟鱼演绎生命之顽强的台阶,这也就是湟鱼洄游通道,通过合理的台阶高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洄游亲鱼性腺成熟,为更好的繁育奠定基础。

  每一次大力度投入,一方面反映出人类为生态保护作出的“让步”,但从另一方面也是人类为自己曾经无序的开发而“买单”。从青海人视为救命食粮到如今生态链保护中的重要物种保护,湟鱼保护不仅承载着历史,更应是全民保护的自觉行动。

  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保护湟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中,期待湟鱼资源蕴藏量再度刷新历史纪录,也希望青海湖永远碧波荡漾、灵动耀眼。黄羽的迁徙。人工增殖发布刚公布的图片。图片刚刚公布
青海湖裸鲤,被青海人称为“黄鱼”,因为拯救了千千数千人的生命而被涂抹上了浓重的历史色彩,但后来,在利益和美食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将掠夺性的“猎人”延伸到黄鱼身上。有一段时间,黄鱼种群的生存岌岌可危。

作为青海湖唯一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生态“觉醒”。省委、省政府果断行动,做出了关湖养鱼的部署,开启了“救”黄鱼的漫漫长路。

从1982年至今,从最早的两年周期到下一个十年期,从当时的限量捕捞到第四次实施零捕捞政策,到现在,第五次封湖养鱼即将圆满结束。此时的青海已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在加强“五大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中“四种经济形态”的引导。

从对黄鱼的被动救助,到今天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积极政治责任,黄鱼几十年的“救赎”之路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诸多生态回报,正在成为人类最受欢迎的福利。

(I)

再一次,在黄鱼洄游季节,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将再次张开美丽的双臂,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朋友。像许多游客一样,静静地站在刘莎河岸上看着黄鱼向上游去,我们很难想象它们积累了多少前进的动力,释放了多少生活的紧张。尽管有天敌的“虎视眈眈”和大自然的艰难险阻,它们依然在为生命的延续而前行。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防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是湖中重要的生物因子,是食鱼鸟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但青海湖裸鲤性成熟晚,繁殖力低,生活湖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稳定性差,使其种群补充能力较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然恢复。

基于这样一种沉重的生态现状,青海湖裸鲤于1964年被列为重要而珍贵的水生经济动物;199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其列入鱼类优先保护物种二级名录;2003年被列为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他长期致力于青海湖裸鲤的保护。青海湖裸鲤救助中心主任石认为,青海湖是打造“中国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关键所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每年蒸发大量的水,蒸发的水蒸气成为固化柴达木盆地植被的水,从而防止荒漠化向东扩散。黄鱼作为青海湖“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青海湖流域“水鸟鱼”生态链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巩固了青海湖的水安全,青海湖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青海湖逐渐成为青藏高原上较大的物种基因库。

从青海湖的“生态链”来看,黄鱼是这里繁衍的220多种水禽的食物,鸟类是生活在青海湖岸边的动物的食物。鸟兽粪便滋润浮游生物,成为黄鱼的诱饵。正是在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食物链中,4000多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才不会成为死水,变得更有灵性

正如青海湖裸鲤沙流河全吉河增殖实验站站长周卫国所说,黄育是青海湖水质净化的重要生物,是维持水禽平衡的食物链支撑,是青海湖生命力的象征物种,是保护青海湖乃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关键物种。

不久前,青海湖正式开始建设中国最美的湖泊国家公园,这个保护和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必须要有坚实的生态基础。今天的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增加,鸟类数量已达225种,普氏原羚种群持续恢复。所有这些生态效益的背后,都离不开与全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2)

今天的青海湖位列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很多人表达了青海湖回归时不看湖的感觉。当我们欣赏蓝天碧水青山的时候,我们会回望青海湖的生态保护之路,关湖养鱼“救”黄鱼和人类的行动起着关键作用。

20世纪50年代,由于全球变暖和干旱,进入青海湖的河流大部分干涸断流,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遭到破坏,种群无法维持。而且随着人类的长期过度捕捞,青海湖裸鲤经历了资源锐减,个体减少,种群资源严重减少,一度达到濒危状态。

从最早成立专门保护黄育资源的机构开始,青海人民就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保护黄育的艰辛历程。从1982年到1984年,我省开启了两年来的第一次封湖,发布了限制捕捞4000吨的“命令”;第二次,从1986年开始,用了3年时间限制产量,捕捞2000吨;第三次始于1994年,历时6年,限量捕捞700吨。

从数据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当时保护黄鱼资源的紧迫性。但在人们欲望的贪婪之下,对前三次封湖的保护利用抓落实仍有一定差距,以致不法分子钻空和人口结构被破坏。人们还在无休止地进行“掠夺性”捕捞,黄鱼种群已经不在了

当时广阔的青海湖只有2592吨黄鱼资源,下降到令人恐惧的水平,比原来的资源低了123倍,也意味着黄鱼资源已经触及到了开采的“红线”,黄鱼种群的保护应该引起全民的关注。

现实很紧迫,而且“正好需要”。在这样的困境下,省委、省政府苦心孤诣,于2001年开启了第四次封湖养鱼,并首次发布了长达10年的封湖养鱼通知。在明确要求零捕捞的同时,他们加大了打击非法捕捞、贩运和加工黄鱼等非法活动的力度。

十年转瞬即逝。到2011年,一方面要不断巩固过去十年的保护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黄育的保护。省政府已经为鱼类养殖开放了第五个湖泊关闭,这次发布的禁渔令也让无数生态觉醒的人们对保护黄育有了一些期待。

努力是有回报的。如今青海湖裸鲤资源储量已达9.3万吨,比2002年保护之初的2592吨高出近35倍。在多与少的对比中,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欢欣鼓舞了无数次。今天的事情是付诸实践几十年的实际行动。今天来之不易的工作,是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在人类享受保护生态惠泽的快乐的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黄鱼一次又一次的“救赎”行动。中央高度重视,省政府果断行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多年后,保护黄鱼、青海湖和生态环境成为全民共识。

从最早的被动无助的保护,到今天全民的积极参与,所有的保护成果都在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物品。就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而言,近年来,在巩固黄育保护成果的同时,抓住重要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旅游业正成为刚察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带动餐饮、住宿、民族工艺等成为富民经济。

刚察县泉集乡新泉村村民郭永忠,是众多依靠旅游业增加收入的“大军”之一。每次黄育在这个季节迁徙,他都会管理泉吉河边的手工艺品。2019年短短几个月,他就赚了4万多元的净收入,这是他前一年攒不下的。

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他还扮演了黄鱼迁徙义务的宣传员的角色,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向过往游客讲解黄鱼的知识和保护黄鱼的必要性。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当地的“白话”,但是很简单,很耐人寻味。

(3)

当来自雪山的融水汇聚成一条清澈的小溪,流经哈尔吉尔河、刘莎河、泉济河、布哈河和黑马河的最后几个河口后,涓涓细流与青海湖的咸水汇合,共同造就了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这些“母亲河”,也是黄鱼种群繁盛的生命通道。每年端午节前后,尾公鱼和母鱼都会逆流而上,孕育新生命。

黄鱼的迁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生命的远征。逆流而上的黄鱼克服了水流的阻力,勇往直前。也许前方有一些“天敌”在等待着,但他们依然无所畏惧,因为这将是一次诠释人生的伟大“旅程”。

如今,黄鱼的迁徙已经成为一种奇观。在所有黄鱼资源保护成果的基础上,从积极尝试到形成品牌效应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也成为环湖人群持续时间最长、参与率最高的节庆活动。在这个时期,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人工增殖。

从关湖养鱼的角度来看,保护黄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生长非常缓慢的黄鱼,一年只生长一两次,黄鱼要恢复到有史以来最高的32万吨的库容需要很多年,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等待。基于此,我省决定通过人工“干预”来协助恢复黄鱼资源。

什么是人工“干预”,即通过人工手段繁殖黄鱼苗,繁殖到一定规模后,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将黄鱼苗送回青海湖。带着各种各样的疑问,记者走进青海湖刘莎裸鲤繁殖实验站。在增殖车间,将裸鲤的养殖设备如垂直流培养箱、圆形破膜箱、条形养殖箱等列得整整齐齐,为黄育宝贝的养殖做准备。

关于黄鱼的人工繁殖过程,周卫国解释说:“一年中,黄鱼的迁徙是最繁忙的时候。工人们必须先在洄游的河流中收集卵,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然后运回西宁进行淡水养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极快,还要时刻关注他们,动态把握进度。如今已有1亿多条鱼苗投放青海湖,为鱿鱼资源的恢复做出了贡献。”

所有的保护都必须是艰苦的努力。1997年,我省投资建立了第一个青海湖裸鲤人工繁殖实验站。自2002年投入运营以来,已有1.56亿条裸鲤鱼苗成功投放青海湖。

2015年,我省在青海湖全吉河刘莎河青海湖裸鲤增殖实验站扩建的基础上,在布哈河、黑马河建设青海湖裸鲤增殖实验站,并首次尝试建设青海湖裸鲤恒温循环水鱼苗养殖车间,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不仅如此,我省还大力在泉吉河、刘莎河等河流建设裸鲤产卵通道,建设黄育家园,将有利于产卵亲鱼顺利生殖洄游。

据石回忆,过去为了满足周边人民的生活需要,在河等黄鱼洄游性河流上修建了许多水坝。高大的大坝堵塞了黄鱼的洄游通道,使水流对黄鱼性腺的刺激作用减弱,不利于黄鱼的产卵和繁殖。

由于黄鱼的迁徙需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拦河大坝被彻底拆除,随之而来的是让黄鱼一个接一个执行生命的顽强脚步,这也是黄鱼的迁徙通道。通过台阶高度的合理设计,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洄游亲鱼的性腺,为更好的繁殖奠定了基础。

每一笔巨大的投资,都体现了人类为了生态保护而做出的“让步”,但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无序发展的“付出”。从青海人眼中的救命粮到生态链保护中的重要物种保护,黄育保护不仅承载着历史,更应该是全民的自觉行动。

以史为鉴,以史为鉴,保护黄鱼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下,期待创造黄鱼资源新纪录,希望青海湖永远明亮。

文章转载自水产养殖网,整合自中国水产养殖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拯救”黄鱼的生态回归——青海湖封湖养鱼3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