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邱:防控非洲猪瘟要三管齐下

邱:防控非洲猪瘟要三管齐下

编者按:日前,根据规范化防控的新要求,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的指导意见》,确定了12项加强措施。的确,只有继续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才能保证“菜篮子”产品的稳定生产和供应,“反非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再次强调,非洲猪瘟的防控应从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三个方面入手,让养猪户更深入地了解非洲猪瘟的技术措施和防控思路,让养猪场坚持不懈地掌握正常防控。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入侵以来,中国养猪业损失惨重。在抗击非洲猪瘟的斗争中,各行各业的专家各展所长,提出了不同的思路、策略、方案和方法。养猪户受益匪浅,但有些观点和做法有失偏颇。

任何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都必须同时归因于以下三个因素:一个持续散发病毒的源头(传染源)的存在,一个携带和传播病毒的工具和途径(传播途径)的存在,一个等待接近其“猎物”的机会,即一个易感群体(易感动物)。从理论上讲,只要控制住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如果这三方面都做好了,疫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净化。

邱:防控非洲猪瘟要三管齐下

首先,关掉“水龙头”:守住病毒源头,控制病毒增量

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的“秘诀”是“所有的钱都要收,所有的治疗都要做”,实际上就是有效控制传染源。

非洲猪瘟病毒的来源在哪里?主要是被感染的猪及其被污染的产品,特别是正在经历非洲猪瘟的养猪场及其患病的猪、屠宰场和鲜肉店,以及被污染的水源、车辆、工具、衣物和靴子等。因此,猪场要随时了解周围的疫情情况,实时监控猪场内外环境,正确处置人、车、畜、猪等。

应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建立生猪标识和运输的追溯体系,一旦发现疫情,便于追溯和除根。

第二,实行区域联合防控、信息共享、命运共同体;

三是建立检测实验室,监控风险源,掌握病原体踪迹,走在疫情前头;

四是定期监测屠宰厂、冻肉仓库等高危场所,销毁或治愈中毒猪肉;

第五,合理规划布局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和病猪处理厂,确保种猪场和规模化猪场周边的生物安全。

第二,减少“病毒载量”:切断病毒的“腿”,减少病毒存量

有人说非洲猪瘟无法预防,生物安全稀缺,生物安全毫无意义。生物安全虽然很难做到滴水不漏,但仍然是最基本、最有效的疾病防控手段。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生物安全手段,消除或减少猪场和猪舍内外环境中的病毒载量。在生物安全措施方面,不仅要考虑非洲猪瘟病毒的杀灭效率,还要考虑人和猪的安全。

请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硬件到软件,建立严格的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不信任任何人进行规划设计,在依靠所有人的前提下操作实施;

二、物理方法(隔离、洗涤、高温、辐照等。)是优选的,其次是化学和生物方法;

第三,对于人和动物,一定要选择安全无毒或微毒的消毒剂,千万不要破坏皮肤黏膜屏障;

第四,必须抓住重点,采取针对性的病毒查杀减毒措施;

第五,要时刻评估洗涤、消毒、干燥的实际效果,不断优化生物安全工艺。

第三,提高“饮水量”:内外兼修,提高猪的耐受力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酒桌上喝同样数量的酒时,不同能力的人表现得非常不同。有的人已经醉了,有的人则谈笑风生。如果不想喝醉,最好不要喝。如果一定要喝,就要控制总量。要想主动,就得练喝酒。这种“酒精消费理论”也适用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有人说,提高猪的抵抗力是防控非洲猪瘟的一个伪命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品种和不同阶段的猪都容易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实际上,任何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和发病都有一个最小剂量,称为“感染阈值”。试想如果我们采取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将病毒载量降低到感染阈值以下,猪会被感染吗?另一方面,即使面对超过感染阈值的病毒,不同健康水平的猪也会有非常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何提高猪的“饮水量”?当然,最方便的方法是用疫苗“脱敏”。在没有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创造符合动物福利和健康养殖的舒适环境,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第二,提供干净的饮食和均衡的营养;

第三,选择发酵饲料、酸化剂、中药及其提取物或发酵产物,促进免疫平衡、肠道健康和粘膜免疫;

四是做好基础疾病的免疫防控,及时消灭病猪,降低疾病的突破点和引爆点;

第五,慎用不靠谱的“2ml关键技术”,尤其是种猪;

六是创新育种模式,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或品系。

猪场的防控策略和战术要围绕以上三个环节,三手抓,三手全硬,三管齐下,系统防控,不容忽视。事实上,成功预防或控制非洲猪瘟的猪场,在这三方面都做得很好,或者说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不同规模的养猪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优先顺序。比如集团公司要特别注意源头控制,小养猪场要在饲养管理上全力以赴。

这篇文章转载自朱彝。来自中国育种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邱:防控非洲猪瘟要三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