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村里的第一个秘书成了“养虾人”和“牛”

村里的第一个秘书成了“养虾人”和“牛”

新华社武汉6月14日电:村里的第一书记成了“养虾人”和“牛”

新华社记者梁建强

“最近天气热了,要保持牛舍的卫生,防暑降温,注意观察……”6月中旬,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官田村第一书记魏再次来到村里的牛场检查情况。

魏是咸宁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自从2018年7月住进村里扶贫以来,他获得了两个特殊身份——“虾农”和“牛仔”。

村里的第一个秘书成了“养虾人”和“牛”

6月12日,魏(左)在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官田村了解水牛养殖情况。新华社(毕宏摄)

关田村地处丘陵地带,长期缺乏支柱产业,部分村民生活艰难。待在村里后,魏毕涛对官田村的地理环境和贫困户有了全面的了解。

“官田村水资源丰富,毗邻泸水湖。村里有2500亩稻田,适合在稻田养虾,发展虾米产业。”魏对说:

选准方向,开始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2019年春,在魏的推动下,村农业合作社成立,开始为贫困户购买虾苗和饲料提供资金支持。

动员贫困家庭参与并不容易。在谢南阳的家里,一个贫苦的家庭,魏一针见血。本来谢南阳是养小龙虾的,但是因为稻田水位得不到有效保证,产量很不稳定。所以他很担心养虾。

村里的第一个秘书成了“养虾人”和“牛”

6月12日,魏(中)在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官田村看望农民。新华社(毕宏摄)

“只有改善排灌条件,保证小龙虾生产的水质环境,才能提高贫困户养虾的积极性。”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把这个情况和咸宁供电公司沟通,希望得到支持。很快,该公司帮助赢得了37.9万元的电网改造款。随后,官田村修建了一条4.1公里的排灌专线。

专线建成后,泵站随时可以使用,用水量有保障。谢南洋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在魏的帮助下,他申请了贷款帮助农民,并饲养了30亩龙虾。

随着排灌问题的顺利解决,村民信心更加充足,先后有43户贫困户申请加入合作社。

为了帮助农民掌握养殖技术,魏邀请赤壁市农业和农村局的水产专家到官田村进行了10次水产养殖培训。

村里的第一个秘书成了“养虾人”和“牛”

6月12日,魏(右)了解到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官田村虾米产业发展情况。新华社(毕宏摄)

米长在水里,虾在米的下游。目前合作虾米产业总规模已发展到2000多亩,成为官田村的支柱产业。谢南洋用一台冰箱,空空调和热水器迎来了新的生活。

到2019年底,官田村集体年收入从2018年的不到1万元增加到8万元,58户贫困户中有189人办了卡,全部脱贫。魏每天都在关注虾米产业的发展,他说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养虾人”。

虾米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养虾人”魏开始思考并推动村民养牛。“村民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养牛的好处是可观的。”

他从调查中了解到,村民赵明海用15头奶牛建了一个牛场,一个牛一的年净收入超过4000元。“奶牛不易生病,成活率高,牛肉价格相对稳定。可以试试。”

“养虾人”,变身“牛郎”。今年5月起,养牛成为官田村新的扶贫产业项目。

“我们不能懈怠,必须继续发挥扶贫团队的作用,带领村民探索工业扶贫开发的新途径。”展望未来,魏对充满了信心。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村里的第一个秘书成了“养虾人”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