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千方百计提高工业扶贫质量,为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提供有力支持

千方百计提高工业扶贫质量,为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提供有力支持

魏百刚,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一年,是全面战胜贫困的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全面完成消除贫困任务,巩固消除贫困和防止返贫成果,保持扶贫攻坚政策的整体稳定,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今年的扶贫攻坚工作中,一方面要完成52个贫困县266万名已办卡脱帽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另一方面,必须防止近200万摆脱贫困的人重新陷入贫困,防止近300万边缘人口变穷,巩固9300多万人摆脱贫困的成果。工业扶贫是稳定扶贫的根本政策,也是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在资源配置和工作布局上突出产业扶贫的重点,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围绕产销对接、龙头带动、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倾斜扶持力度,强化措施落实,进一步提升扶贫产业发展水平,防范产业扶贫风险,为贫困地区提供扶贫解困服务

●提高扶贫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贫困地区水果、蔬菜、中草药、畜禽、加工、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累计实施扶贫产业项目98万个,建成扶贫产业基地10多万个。92%的贫困户参与了产业发展,67%的脱贫人口主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成为“五批”扶贫攻坚措施中贡献最大的。但总的来说,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大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现在他们只做到了“从零开始”,要实现“从零到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要有效发挥工业发展在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中的基础作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扶贫质量,促进贫困地区主导产业质量提高和效率提高,加快构建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以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从而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要及时评估扶贫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特色和差异化竞争,加快提高贫困地区特色养殖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绿色化水平,继续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继续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村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医疗保健、健身等多种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扶贫工业园区,努力将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城

发展扶贫产业,生产是基础,销售好是关键。近年来,有关地区和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加强产销对接信息服务,对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贫困地区仍然面临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缺乏等瓶颈和不足。品牌培育和信息服务有待加强。一旦脱离援助措施,可能会出现产销衔接困难、市场销售困难等问题。下一步,要努力推进贫困地区的信息化、机制化和长效市场化。加强工业扶贫成果展示交流,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天头市场、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实现销售高峰、止损增效,努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完善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贫困县扶贫特色主导产业目录和产品目录,加快贫困村农民信息机构覆盖,加强贫困地区营销专业合作带头人、经销商、经纪人、电商培训,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和人才支撑水平。深化消费扶贫,促进东部地区和社会力量在贫困地区购买农产品。

●加强培育新的扶贫主体,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

工业扶贫离不开龙头企业。近年来,通过加大扶持力度,贫困地区培育了一批贫困主体。目前,832个贫困县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8.2万个,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基础的扶贫模式不断创新,三分之二以上的贫困户实现了新的创业主体带动。虽然贫困地区贫困主体发展形势普遍乐观,但龙头企业规模仍然较小,实力薄弱,合作社发展质量仍然不高,脱贫能力无法上去;在扶贫机制方面,很多地方还存在“掉一股”、单纯分红等现象。贫困户不参与扶贫产业的生产经营,不足以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应该是加强贫困地区新学科的带动能力,完善贫困地区机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和农民合作示范社的建立进一步向贫困县倾斜,继续组织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进行有效对接,从资金项目、金融保险、土地电力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或在贫困地区直接建基地。建立政策支持与扶贫效果好的扶贫主体相衔接的机制,支持扶贫效果好的新主体做大做强。大力推广订单生产、现场作业、股份合作等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贫困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动,分享更多产业发展利益。实施贫困地区经济薄弱村发展升级规划,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服务功能,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多重保障。

●稳定产业发展,帮助科技团队加强对村到户的精准援助

增强贫困地区工业发展后劲的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目前,832个贫困县成立了4100多个工业扶贫技术专家组,从贫困户中选拔了26万多名工业发展指导员,招聘了3000多名农业特长生。从各地的工作实践来看,工业技术专家组、工业发展指导员、农业特聘技术人员三支科技援助队伍,重点发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开展重点瓶颈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工业扶贫决策咨询、易学易用技术培训等。,为贫困县工业发展和贫困户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支持。下一步,要保持现有科技援助队伍的相对稳定。加强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的工作指导,完善服务效果评估机制,推进村到户帮扶,增强专家帮扶效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专项计划的实施力度,围绕扶贫主导产业,从地方专家、育种专家、新学科和科教一线人员中招聘农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援助的能力和效果。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加强产业发展指导员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引导、技术服务对接、产品产销衔接等服务职责,促进产业援助措施的准确实施。同时,要加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科技研发,增加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供应。加大对企业家和贫困农民的培训力度和精度,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精准定向培训,提升培训效果。

●注重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实现稳定增收和扶贫

近年来,随着对工业扶贫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加,扶贫产业的总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扶贫面临的风险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业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前期调研论证不足、市场需求调查不全面、后续配套管理不完善、支持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发展的潜在风险。扶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具有包容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波动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贫困家庭的经营收入和当地劳动者的收入,很容易导致大面积贫困人口返贫。下一步,要把风险防范作为巩固扶贫攻坚成果、促进扶贫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贫困县建立贫困主体目录,重点关注贫困主体生产经营、贫困主体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系统评估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强化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突出产销对接、技术服务、扶贫机制等环节,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加强监督指导,落实风险防范的地方责任和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防范业务培训和总结宣传,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调整和完善产业援助政策,促进产业扶贫与农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科技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措施,为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贫困县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打赢了艰苦的扶贫攻坚战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根本改观,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要实现扶贫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和外部援助仍然不可或缺。我们应该保持产业援助政策不退出,保持力度不减弱,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下一步要抓紧系统梳理现有产业扶贫政策措施,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推动产业扶贫资源和政策措施向农村产业振兴有序转移。财政投入、财政支持、保险支持等政策措施。补充不足和加强保护的《公约》应保持稳定并不断得到加强;学科培育、产品营销、科技支撑等服务措施要不断开展和深化;对家庭的扶持政策要大稳小调,边缘家庭要纳入政策扶持范围,能包容的尽量包容。通过政策调整和优化,不断巩固产业扶贫成果,为促进农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千方百计提高工业扶贫质量,为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