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农村振兴)古梨树下有“新”的东西

(农村振兴)古梨树下有“新”的东西

"十里风不断,千里晴雪梨花."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王佩瑜的《铜川四绝》,里面有一幅梨园春日的诗画长卷。

铜川,正如诗人所说,是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铜川镇。这里栽培梨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

每年三月的春天,雪白的梨花竞相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观赏。前不久,原平市第12届梨花诗歌艺术周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打卡”留念,更有不少诗歌爱好者在一万亩梨园里踱步、歌唱。

“同江有梨花,遍山,爬山越谷,随波逐流,各种方式。俯瞰原始蜡像,顾斐白鹤;抬头望去,山中有云,山中有银蛇。”退休教师郝崇荣写道。

原平农民散曲社成员李曾写过一首歌《铜川镇第十二个梨花节有了新的韵脚》《花白净,云绕湖蒸。土地肥沃,水美,黄土坡旖旎。...展眉,与你同梦,举杯,梨农有千百倍的信心。”

铜川地处黄土高原,北纬38度的“黄金纬度”,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非常有利于梨的种植。地方特色品种“通川苏里”皮薄肉厚,含糖量高,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今天,铜川地区的梨种植面积已达9万亩,平均每年梨产量超过1亿斤。“每村有梨园,家家有梨树”成了铜川独有的名片。当地的梨花诗节不再是简单的游览,而是成为了提升梨果产业的新契机。

铜川镇党委书记李志强告诉记者,在今年的梨花诗艺术周,铜川镇与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签订了价值3000万元的合同,包括梨树索赔、梨果采摘和仓储物流。

铜川梨的创新其实始于2018年。当地的梨虽然历史悠久,但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种植,外出谋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所以梨产业一直停留在起步阶段。

村民们认为,当时国家只有“老人和老梨树”,再好吃的梨,没有好的“卖相”,也卖不出去。

“可惜这么好的基础都浪费了。是时候让两千年的标志性产品大放异彩了。”李志强说,经过反复讨论,当地政府决定从文化入手,重新激发大家对铜川梨的信心。

一本书《中国梨第一镇——铜川》,一部宣传片《梨镇——铜川》,一部MV《我的家乡叫铜川》,被普通人称为“三个一工程”,让铜川梨再次成为当地的“热搜”。

据记者采访,几十年来,铜川走出去的梨商有3万余家,活跃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听说老家的梨又火了,有政策扶持。很多在外漂泊的铜川人,已经开始在老家创业了。

王俊义,1979年出生,19岁和朋友出去做水果生意,从大同到北京农副产品市场干了20年。现在,王俊义在新发地有了自己的世界。从零售到批发,年均流水可达8000万元。

在一次回国的座谈会上,李志强见到了王俊义,并积极引导他回国创业。凭借多年的销售经验和广阔的视野,王俊义在铜川转让了500亩土地,并决定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梨园来寻找新的出路。

“通过标准化种植,不仅可以改善口感,还可以赋予梨‘美与美’,进行分级销售,提高多方面的品质。”在王俊义的带动下,120多位梨农参与了标准化梨园的种植,也为其他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李志强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返乡企业家的努力下,铜川已建成6个大型冷库,库容1500万斤。“对于常年存放在土窑里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件开创性的事情。”

有了田间冷藏,田间的梨就更安全了。“不仅可以保鲜更长时间,还可以反季节销售,进一步提高梨的品质和价格。”王俊义说,他从铜川带梨到北京新发地市场,赢得了很多回头客。

为了使铜川梨产业走得更扎实,将在当地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升级基础设施,包括防雹网、滴灌设备和水肥综合池,进一步与公司对接,完善标准、品牌、包装、收购和销售。“品牌保护好,价格卖了,老百姓能拿到光。”李志强说。(结束)

(农村振兴)古梨树下有“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