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陕西柞水:告别“九山半水半田”

陕西柞水:告别“九山半水半田”

4月,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秦岭南麓,连绵不断的菌棚延伸到山脚,一望无际。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第一站选在这里。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柞水县牛背梁游人如织,金米村也迎来了旅游旺季。因为总书记视察一周年的到来,整个柞山又沸腾了。

一年来,柞水不仅依靠科技把黑木耳发展成为大产业,还开启了秦岭生态保护和农村振兴的“保卫战”。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使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的色彩。

木耳产业科技含量丰富

今年被网友誉为“史上最强货”的福地之一——木耳柞蚕,火成一片。

“总书记视察陕西第一站,来到丽水,特别是他说‘木耳很有名,是个不错的扶贫产业’,我特别激动!”柞水县委书记陈璇,对当时的情况念念不忘。

”当天,总书记驱车沿着陡峭的山路来到小岭镇金米村,视察扶贫攻坚情况。他边走边看村里的样子,走进村里的培训中心和智能建筑菌棚了解菌类的品种和种植过程,询问菌类的价格、销量和村民的收入,赞美丽水小菌类的大产业。”陈璇回忆道。

曾经的柞水,沟壑纵横,交通闭塞,是国家级贫困县,号称“九山半水半田”。

自2000年以来,西康铁路和宝茂高速公路通过各自的秦岭钟南山特长隧道相连,使柞水成为距Xi仅80公里的郊区。

2012年,科技部指定帮助柞水县,派出4名骨干到柞水进行统筹协调,形成了“四级联动”、“三点一线”、“三连三帮三带”等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

在项目、资金和人才的大力支持下,这里的发展终于登上了“科技动车组”,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如今,溧水县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原种研发、田间栽培、技术管理、分拣包装、仓储物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已建成李宇院士工作站、陕西科技资源协调分中心、真菌科技R&D中心、真菌育种及深加工产品R&D示范基地、真菌大数据中心。

一批柞水人不敢奢望的科技创新平台相继推出搭建。

4月19日至20日,科技部农村中心、陕西省科技厅、商洛市科技局联合召开“科技助力柞水黑木耳产业振兴专家小组建议和意见会议”。陈璇表示,这是柞水依靠科技主动“翻身战”的一个缩影。

没人赔青山,也没人赔青山

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总书记对秦岭保护提出了新要求,秦岭保护进入“顶护”阶段。

去年在羚牛谷,总书记称赞牛背良“养在内室,无人知晓她天生的氧吧”;在《月亮崖》中,总书记告诫“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做好秦岭生态卫士”。这些谆谆教诲应该在当地牢记在心。

4月18日至19日,由中科院Xi分院和陕西省科学院主办的首届秦岭生态保护与农村振兴论坛在柞水县举行。

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陕西省气象局研究,秦岭陕西段优级面积超过96%。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秦岭发现了中国最北部的野生兰花种群,数量超过了1万只。佛坪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秦岭林蛙。

“这水怎么这么清,没有水草!”来自Xi的游客经常感受到这种情绪。

据柞水县县长崔小栓介绍,柞水作为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网格化管理,3级9个单位81个网格,通过网格落实森林负责人、田负责人、河负责人的职责,在景区用红外摄像头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水污染迹象,立即启动计划,消除水污染源头。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一定要搞好农村振兴。”陈璇深情地表示,柞水县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依靠科技体系助力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一方面做好食用菌产业的原种繁育、产品研发和深加工,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继续为党和国家交出满意的答卷。

陕西柞水:告别“九山半水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