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湖北:潜江的“虾稻共作”确定了1000亿元的产业目标

湖北:潜江的“虾稻共作”确定了1000亿元的产业目标

作为“中国小龙虾之乡”,湖北潜江宣布2021年正式捕捞小龙虾,一年一度的小龙虾盛宴让全国各地的“吃货”跃跃欲试。

4月3日,全国网络媒体“疫情过后复兴湖北”湖北行最后一站来到黔江。代表团参观了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和雄口镇赵垴村万亩虾米共作基地,深入了解当地龙虾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虾米共作”的生态高效模式。

整个产业链的升级,给“龙虾经济”带来了繁荣

潜江被誉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城”、“中国虾米之乡”。“钱江龙虾”已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共品牌。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上,公布了“2020年中国小龙虾产业十大县市”名单,潜江市位列全国第一。

小龙虾作为过去的外来物种,在湖北潜江完成了完美的转型,也创造了完整的产业链,甚至吃掉了巨大的市场。2020年,钱江龙虾共销售龙虾产品33万吨,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与81个地区和企业分享了钱江龙虾的共同品牌,使钱江龙虾成为综合产值520亿元的大产业和品牌价值227.9亿元的大品牌。

4月3日上午,在潜江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一箱箱的新鲜龙虾“坐”在冷链物流卡车上,被运往上海、北京等地。

“钱江龙虾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已经通过快递中心向全球500多个城市快速运送小龙虾。”王千集团副总经理李宏伟告诉记者,近年来,潜江市大力推进“互联网加小龙虾”行动计划,构建了区域一体化、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了中国虾谷360、JD.COM潜江馆等网上交易平台。依托王千集团,建成了中国最大的专业小龙虾交易市场——王千小龙虾交易中心。

在交易中心大厅的一个LED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当天全国各地小龙虾的成交价格、出发时间和运输路线。据李宏伟介绍,通过“互联网+小龙虾+流通+终端+服务”的运营模式,交易中心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交易量最大、辐射力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小龙虾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量超过1000吨,峰值为1500吨。面对2020年的疫情,年交易量仍可超过17万吨,交易量超过70亿元。同时,目前虾谷快递在中国已开通450条直接冷链物流线路,日运载量7000多件,8至18小时可到达中国各大城市。

目前,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已落户大小商户600家,聚集了2万多名虾商、虾农、分拣员、包装工在此工作。澳大利亚虾养殖中心每年孵化1亿多条鱼,带动10多万企业家、退伍军人、农村妇女、残疾人、贫困户就业创业,帮助近万人脱贫。“疫情期间,我们利用自身优势,合理配置人力和产能,集中力量为养虾人和虾商服务。短短一个月,交易量从第一天的950斤,每天超过400吨,是养虾的。虾商们增强了疫情过后复苏的信心。”李宏伟说。

距离虾谷快递不远的是交易中心去年启动的大型冷链物流加工项目,将在今年旺季前投入使用。许多小龙虾加工、餐饮、调味等企业在积极弥补冷链仓储和物流不足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在交易中心的展厅里,数百种加工产品琳琅满目。目前,数十家农产品企业落户钱江打造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300多个特色产品品牌,2000多种产品上架。

小龙虾生态养殖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

2000年,潜江市大胆尝试稻田养虾,成功探索出“虾稻连作”模式,进而逐步发展成为目前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虾稻共作”。一季米一季虾,数据显示每亩小龙虾产量可达近百公斤。虾稻共作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和高效农业的生动实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这种新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潜江以虾米产业为突破口,率先建立了我国整个虾米产业链的技术标准体系。辐射带动中国虾米总面积超过1600万亩,形成了集养殖、生态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旅游、冷链物流、深加工、电子商务、节庆文化为一体的虾米产业化格局。全市虾米总面积达到2021年,潜江把实现“大养虾”到“对虾养殖”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到目前为止,5000亩虾稻田已经完成了这样的立体综合生态养殖改造。

在雄口镇赵垴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里,长江商报记者看到稻田分得整整齐齐,养虾人摇着船,从水里捞起一笼笼一笼的新鲜小龙虾。如今,这里每年可以收获两季虾和一季米,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村里的虾产业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村党委书记赵长宏告诉记者,赵垴村是熊口镇最偏僻的一个村,地势较低,被称为“水窝子”。以前村里全是低洼地,农田水利设施落后,交通极其不便。传统以种植棉花、小麦、油菜、水稻为主,产量低,采集范围有限。这是镇上一个著名的贫困村庄。

2013年,全村615户将8900亩土地转让给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山水产公司。随后,华山公司通过“迁村腾退地、反租承包”,实施集中土地整理,改造成虾稻共作基地,并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实施标准化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渐成为展示潜江虾米产业的名片。

赵长虹告诉记者,虽然2020年的疫情对小龙虾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养虾人通过提前育苗和分养虾的方式,逐渐实现了从“大虾养殖”到“对虾养殖”的转变。通过降低虾苗密度,培育高标准的“优质对虾”,不仅有效避免了疫情造成的小龙虾销售缓慢,还提高了单亩龙虾养殖的产值。

农民收入增加,集体效率提高,企业利润增加。赵垴村依托现代化高效的虾米养殖农业模式,通过养殖小龙虾,实现了村民整体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华山公司每年还可以稳定获得400万斤小龙虾和1420万斤大米,到“十三五”末企业年产值总额将达到100亿元。

赵垴村从过去零散的老村,到一万亩的虾稻共作基地,真正呈现出“田方、树齐、路通、渠通、旱能灌溉、涝能排”的现代乡村风光,而赵垴村整体上已经迁入雄口镇华山赵垴综合社区,有效实现了附近农民的就地城市化。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小龙虾已经成为黔江农业的支柱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农民致富产业。目前,钱江正在从养殖、物流、加工等地方对小龙虾整个产业链进行升级,大力推进龙虾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外向型和品牌化发展,全力打造产值1000亿元的虾米特色产业集群。

湖北:潜江的“虾稻共作”确定了1000亿元的产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