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河北省邱县实施生态水网建设助力农村振兴

河北省邱县实施生态水网建设助力农村振兴

到目前为止,全县水网建设已疏浚和扩大了90条河流和运河,总长232公里,连接了126个坑和池塘,217个村庄实现了地表水全覆盖,增加了1.5万亩绿色生态农业

春天的三月是小麦变绿和拔节期。地处河北省南部的邱县,广袤肥沃的土地上享受着湿润的水,衣服上覆盖着湿润土壤的庄稼汉看着饱满的麦苗,忍不住笑了。

近年来,邱县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以水网、林网、路网共建为契机,做好“水”工作,为农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45万亩耕地“喝”渠水

“以前每亩大概要60元钱。现在水是在田附近取的,每亩不到10块钱。我在这里浇一片水可以省几万。”邱县秋成镇石佛寺村的大种植园主吴高兴得闭上了嘴。

2017年开始建设600亩立体种植基地,但缺水一直是基地面临的“大问题”。

邱县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农业和生态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开采,不仅水成本高,而且容易导致地面沉降、中、浅井水污染等生态问题。

为了彻底改善农田水利条件,2020年以来,邱县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旱灌田、汛期放水、平时蓄水”的原则,共建“三网”,水网先行,通过生态水网提高抗洪抗旱能力。

据统计,2020年,邱县共开挖运河65条,总长178公里,修建了19个抽水站、12个小水闸,连通了89个坑塘,修建了220公里运河旁道,在林网中种植了38万棵树,初步构建了与“三网”相匹配的水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邱县继续实施“三网”建设二期工程,继续在全县7个乡镇的217个村庄开挖渠道,整治坑塘。截至目前,二期工程已治理25条支渠,整治蓄水5个坑塘,水网累计辐射面积达到45万亩,整治蓄水能力达到1500多万立方米,实现了全县耕地地表水全覆盖。

运河坑和池塘变成了景观旅游带

流经5个乡镇,全长30多公里的老沙河,从西南向东北贯穿邱县,是邱县的“母亲河”。由于乱砍滥伐,老沙河两岸一度千疮百孔,破败不堪,风卷过时,周围村庄风沙弥漫,群众苦不堪言。

“三网”共建项目启动后,邱县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老沙河两岸发展“高效农业带”和“景观旅游带”。

全县创新“公司+村集体+群众”的新型产业发展机制,引导沿海4个镇20多个村以特色农业种植公司为龙头,建设苹果、杏、黄瓜、蔬菜、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

为了丰富老沙河景观带的建设,绿化公司和种植者大面积增加了河两岸的色彩和绿化,不仅包括槐树、红叶李等观赏树木,还包括芍药、油葵等中草药和花卉。如今的老沙河两岸,水清花香果香,鸟语花香,滨江水乡的江南风情。

不仅仅是老沙河变了样子。

“以前的垃圾坑变成了生态湖,湖边有专门的民宿。逢年过节,十里八巷的人来此观光。”邱县秋成镇“红薯镇”段寨村的村民李镇西自豪地说。

借助三网共建工程“东风”,将“红薯镇”的所有坑塘与上游山根管串联起来,形成了围绕镇的水系。与此同时,成立了一个闲置宅基地合作社,收集和储存了20个闲置宅基地空。建造渔民之家和民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帮助村庄富民致富。

“宜坑则坑、唐毅则堂、义渠曲泽等所有乡镇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空闲置宅基地和庭院,发展都市农业,规划推进特色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振兴。”邱县县委书记介绍。

截至目前,邱县水网建设已疏浚扩建运河90条,总长232公里,连通126个坑塘,实现217个村庄地表水全覆盖。

生态水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月26日,邱县新马头镇东长屯村生态农业种植基地油桃大棚内,树枝上桃花盛开,农民们忙着摘心、叉桃树。

“下一步,要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东长屯村党支部书记宋永波介绍,水网建设使东长屯村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红薯、果蔬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家庭前沿”就业岗位。

邱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在完成“三网”共建工程后,利用新增地表水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截至目前,全县新种植绿色生态农业1.5万亩,培育发展山药、桃、文冠果、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新增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6500亩,主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为当地食品企业提供优质面粉。同时,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让更多的人分享产业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走出一条强县富民的发展道路。

今年,邱县继续实施“绿色美丽邱县”攻坚战,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打造蓝天绿地美丽家园。

河北省邱县实施生态水网建设助力农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