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扶贫团队带特色产业在小山村筑巢引凤,成为“富强村”
秦夫妇在马山县桑蚕专业合作社忙着干活。刘丹/照片
在马山李星村的沃干工业园,村民们给果树授粉。叶韵/照片
罗永祥(右二)作为马山沃甘的推广人走上央视舞台。叶韵/照片
春节前,湖北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员工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李星村的精品沃干。
“好吃!”“你能再买一盒吗?”开了近20个小时的车,沃甘还保留着刚摘下来时的甜蜜。“如果能种出这么好吃的沃甘,那一定是个很美的地方。”品完马山沃甘,工作人员感慨道。
而现在“甜美”的马山县,五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经济产业单一。特别是在李星村,长期以来,“土房、土路、荒地、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是这里的真实景象。
2015年,李星村迎来了东风公司的定点帮助,变革从此开始。
五年来,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和马山县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包括李星村在内的许多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工作问题,还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使当地人民能够越来越广泛地致富。就连附近兄弟县市的一些人也觉得这个小山村变得漂亮了,成了众所周知的“富强村”。
小蚕场藏着大学的问题
秦蔡庆是李星村脱贫致富的见证者之一。
2013年,30岁的秦和妻子决定停止在广州的工作,回到村创业。“那时候我们年纪大了,在外面工作压力大,不稳定。我和老婆想了想,决定回家试试,希望能找到更稳定的生活。”秦告诉记者,当时在村,很多孩子刚满18岁就外出打工,村里中青年人口流失严重。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他和妻子决定从种植桑树和养蚕开始,起步成本低,劳动力需求低。
温室,选种,种桑,养蚕...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秦的创业进展顺利。看着他的蚕一天天茁壮成长,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不久之后,颜突然发现有几只蚕缓慢而僵硬地爬行,它们的反应有些迟钝。"通常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他们很警觉,反应迅速."秦清才看到几只蚕吐出胃液的痕迹,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一定是蚕病。”秦立即在网上搜索相关症状和治疗方法。但是经过几次尝试,越来越多的蚕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秦不得不忍痛扔掉所有生病的蚕和周围的蚕。
“它们都是我和妻子日夜照顾的宝贝。一下子把它们扔掉,很苦恼。”他说,他扔蚕的时候,觉得心里滴血。
作为一个门外汉,秦不得不和妻子一起自学桑树和养蚕的知识和技能。
“毕竟自学进度慢,效果一般。”秦回忆说,前两年,他们一年患几次蚕病,年收入只有5万元左右。"在当时,种桑养蚕就像在天堂吃饭一样."
2015年,东风公司派扶贫干部到李星村,两任一秘弘光、沈勇军多次到秦清才家做客。知道他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两人都帮他联系养蚕专家。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去了一些专业的蚕桑基地交流学习,在那里我学到了成熟的养殖技术。”秦回忆了一下受益匪浅的经历,笑着说道。
随后,在东风公司扶贫小组的推动下,秦与17户贫困户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共同成立了桑蚕合作社,将传统的家庭作坊养殖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半机械化养殖模式。
合作社成立一年多,从业40人,人均日收入80元,间接增加收入521人。
“当初养殖规模只有5亩,后来扩大到20亩。从幼蚕到蚕只需要20天左右,减去两次睡眠,喂食时间15天左右。”秦高兴地说,现在亩产茧量可以达到几百公斤,市场好的时候,不到一个月每亩地的收入可以超过3000元。
现在,李星村的桑树种植面积已达500亩。秦也成了村里有名的“富领导”。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后,还会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将来,在种植桑树和养蚕的基础上,合作社还计划建立一个食用菌工厂,将桑枝加工成栽培食用菌的主要材料。”在和大家谈论未来的时候,总是会露出期待的目光。“东风公司的扶贫团队为我们找到了财富,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小湾走了“互联网加”快递
自2015年以来,在东风公司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马山县下属的许多乡镇发展了新产业,也大力开展了消费扶贫的生态建设。
村民们发现,在“筑巢引凤”之后,马山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
罗永祥是马山县李峤乡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创办的马山县华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东风公司马山沃甘产业扶贫基地之一。
“为了帮助家乡人民脱贫,东风公司的扶贫干部带我去考察了很多项目。选定沃甘项目后,他们还邀请技术专家来此指导。”罗永祥回忆说,种沃甘帮他找到了脱贫的关键。
据报道,过去当地以“小农生产”为主,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低。农民把自己的农产品卖给来村里收货的商贩,然后卖给城里的批发商,批发商卖给超市、社区商店等。"这种漫长的农产品流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罗永祥用自己的经济常识分析,消费者总是以高价购买农产品,而农产品生产者利润率低。
“因此,我们创造了从种植、收获、清洗、包装到销售的‘一站式’模式,没有中间环节。”罗永祥表示,随着农产品交易成本的降低,他的沃干产品逐渐获得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潘瑞环的沃干花园,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沃干品牌。
2016年,潘瑞环做了第一次种植沃甘的果实试验。为了帮助他解决种植沃甘的技术难题,东风公司扶贫小组招聘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到当地为大家提供全面的技术培训。后来,他们还帮助潘瑞环注册了“沃康红”商标,并试图在网上销售。
由于它们的优良质量和良好的价格,它们的销售业绩迅速增长。潘瑞环表示,2018年果园产量达到120万斤,销售额超过400万元。"在参与种植沃甘的贫困户中,收入最高的超过了3万元."他回忆说,2019年12月以来,东风公司马山沃干工业扶贫基地的沃干300多万斤已经销售一空,部分产品出口到香港、新加坡等地。
受此影响,有人看中了这片土地,花了几千万元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如今,集种植、生产、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果园在当地越来越普遍,花海、房车营地、农家乐和健身自行车等乡村旅游项目也吸引了许多游客。
此外,为了帮助消费者上“互联网+”快车,东风公司工会创建了“东风汇沟”电子商务平台,作为支持当地农业特产的在线销售渠道。在这里,扶贫点的沃干、羊肉、红枣、土鸡等特产纷纷出山,送往大城市,摆上餐桌,给过去饱受“窄销、增产不增收”之苦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金钱和白银收入。
"种一片水果,在村子里发财."马山县东风扶贫特遣队引进的沃甘产业,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幸福果”。
在战争“疫情”中不断扶贫
今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
处于重灾区的东风公司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东风公司要在工厂倒闭、产业链不顺畅的情况下,为员工提供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配合武汉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支持和配合医务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做好疫情防控和支持工作。
尽管有“疫情漩涡”,东风公司并没有忘记广西、新疆、西藏的对口扶贫县乡。
“伙计们身体怎么样?”"疫情会耽误村里的工程建设进度吗?"这些问题成为了近三个月来东风公司扶贫办关注的焦点,“防疫扶贫”成为了东风公司所有扶贫团队成员暗暗设定的目标。
东风公司扶贫干部、马山县副县长刘洪涛放弃回家过年的机会,坚守工作岗位。他在寒冷的冬天与其他村干部一起进行防疫宣传、人员调查、物资调配和防疫消毒,为当地的疫情防控筑起了第一道防线;同时积极与县内商家、种植户、合作社沟通协调,确保疫情期间当地群众重要生活物资的供应。
“马山的村民不是家属,但比家属好。”刘洪涛说:“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是我最关心的。这个时候,我必须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度过难关。”
在保障村民健康的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冠疫情的经济影响,刘洪涛与其他同事合作,帮助贫困劳动者尽快重返工作岗位,科学有序地引导龙头扶贫企业和扶贫作坊复工复产,并专门设立公益岗位。他说:“我们鼓励企业招聘更多建立档案的贫困户,通过就业促进扶贫。”
在东风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马山县人民饮水工程、农业机械现代化等惠民工程也于3月恢复工作,现已全面展开。
此外,借助“东风汇沟”电商平台等渠道,在恢复快递后,马山县优势产业如沃干、黑山羊等扶贫项目的帮扶成果逐步送到全国各地,送到各地买家手中。
多年的帮扶工作使这些扶贫工作者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广西、新疆、西藏等地民众因武汉疫情严重,对“封城”公告十分关注,自发组织送武汉羊肉、矿泉水、卧甘等物资,帮助武汉渡过难关。
马山县一位负责物资运输的志愿者说:“作为东风公司的老朋友,应该送去沃甘。希望东风的兄弟姐妹们和全武汉人民一起加油,早日战胜疫情。”
“减贫和解决困难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越到最后,越要拉紧这根弦。你不能停下来,你不能关心,你不能放松。”马山县乡镇长陈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战争“疫情”并没有阻止每个人帮助穷人。“这几年,东风公司的扶贫团队帮助我们村民脱贫,凭借‘造血’的能力,大家过得越来越好。我相信,这一次我们也能共同度过这场疫情,打赢扶贫攻坚战。”
本文转载自中国扶贫网,整合自中国育种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