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枫泾村的“好风景”

枫泾村的“好风景”

本报记者陈嘉特约记者陈艳安

3月初,兰高县孟士岭镇枫泾村,山脚下桃花盛开,山上积雪很少。

记者见到杨时,他正在和槐树林驻村队的段祖军商量春天在树下除草的事。这个看似只有槐树没有魔芋的地方,就是去年开始村里建的森林下300亩魔芋种植园。

“魔芋是去年种的,长势很好,但是我们去年没挖,目的是让它长一年,今年挖的时候会大一些。魔芋在我们公园海拔1000米左右。它只出现在农历的三四月,九月之后就会落下,所以这个时候你是看不到魔芋苗的!”杨对解释道。

杨,,49岁,岚皋县财政局干部。2018年8月,任孟士岭镇枫泾村第一书记。

从进村的第一天起,杨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发展工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平日里常见的术语,就像活着一样,都涌入了他的脑海。杨通过调查有了一个想法。

”来的时候,只有村委会到镇上的那条路是水泥路,只有3.5米宽,还是断的。其余的路都是泥路。交通不便让大家对现状目瞪口呆,不愿意发展。”村民邓世坤说。

杨决定从交通建设入手,邀请县交通局的技术人员。白天带领一批人进行实地调研,检查研究通村路改扩建方案;晚上,他伏在灯下写报告,向上级报告情况。

“对于通往村里的道路,杨从镇上走到县交通局、县财政局等单位和部门,跑了多次递交申请材料,积极寻求项目资金支持,直到项目落地。”枫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长兵说。

通村路路面由3.5米加宽至4.5米,并安装防护围栏;通往住户的道路全部开通,原泥泞道路一期为砾石...所有这些工作都由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对于村里的道路施工,杨每天骑着摩托车到施工现场去看一看,监督混凝土的标号,看线形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并协调各方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困难和矛盾。

因为路基施工到处都是石砖和烂泥,路面硬化后容易掉下来。

“修路没有好办法。有一次杨摔倒在摩托车上,车子直接压在他身上。烟囱烧着了他的小腿,抽着烟,他却起身一瘸一拐地去了工地。还有一次,他掉到半个悬崖上,差点死掉。”村民段祖军说。

道路明朗后,杨重点发展工业。岚皋县是我国著名的林下魔芋种植基地县。生产的魔芋食品市场销量很好,甚至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杨抓住这一机遇,于2020年通过“公司+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村集体公益槐树林下开发了300亩魔芋。

“我们村有2000亩槐树林,以前都是闲置的。这次是用了。去年魔芋长得特别好!”村民蔡颖成回忆说,公园里很多地方骑摩托车都到不了,于是杨就步行去了。到那里花了两三个小时。有时候他中午根本就没回来。他和大家一起在地里干活,一起在斜坡上吃饭,经常带着手电筒回来。

为了发展魔芋产业,杨从“三改”改革基金和江陕扶贫合作项目中争取到100多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和芋头种子收购,带领村民共增收60万元。

道路的畅通和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枫泾村的面貌,也改善了村里普通人的心灵。大家积极参加了换水、换电、换厨卫、易地搬迁、旧房改造,积极发展禽、羊、猪等养殖业,以及魔芋、茶叶等种植业。改变了村落风貌和民俗风情,枫泾村活了过来。到2019年底,这个总人口1155人的村庄,包括404名办了卡的贫困人口,已经使全村脱贫。

“口头停止时最好磨掉脚趾。”这是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群众的事情,必须用群众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群众最不喜欢的是喊口号空,最佩服的是俯下身。”杨告诉记者。

“你看,这魔芋好大!”杨蹲在槐树下,推开旁边的土,一个拳头大小的魔芋出现了。他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增加魔芋种植面积200亩,总面积增加到500亩,达到市级公园的标准。同时,我们将建立魔芋粗加工厂,延伸产业链。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

据杨介绍,该村还计划将村集体老粮站改造成社区工厂,引进制鞋生产线,吸纳返乡就业农民工和现有的富余合格劳动力就业,并通过出口道路到达平利县漯河镇南坪村。同时,要利用好村内省级文物禁书碑的文化教育价值,用知识分子培育新的民俗风情,凝聚全村农村振兴的活力和正能量,促进优质发展。

枫泾村的“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