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拯救“猪圈危机”:安徽省人大呼吁加大对地方猪种的保护力度

拯救“猪圈危机”:安徽省人大呼吁加大对地方猪种的保护力度

“这几年在一些地方猪种里已经很难找到公猪了,有些品种的存量甚至比大熊猫还少。”近年来,当地猪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安徽省人大代表谢发青的关注。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今年安徽省“两会”期间,他提出了“关于加强安徽省地方猪种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谢发青是安徽省定远县绿色家庭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猪圈危机”其实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和农业安全。“安徽省地方猪种不多。非洲猪瘟流行后,本地猪很少得到保存,濒临灭绝。”

根据谢发青多年的经验,本地猪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国外的进口猪的竞争。进口猪因为屠宰快,容易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中国的猪肉市场和养殖场。与本地猪相比,饲养周期更长,因此本地猪品种在行业中逐渐被淘汰。

“但从健康和安全的角度来看,本地猪更符合当前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比如安徽的定远猪品种,具有性早熟、耐粗饲、肉质好、产仔多等独特优势。”谢发青告诉本报,安徽是畜牧大省,安徽人在养猪养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定远猪、六白花猪、黑猪作为地方优良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他认为,地方猪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十四五”期间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湖南宁乡为本地猪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良好的开端。现在宁乡猪不仅是地方特产,也是全国闻名的农产品。”谢发青提到,本地猪更能适应本地的生长环境,农民更容易掌握饲养技术,所以要形成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效益。此外,玉米秸秆和花生苗是当地猪的主要饲料,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减少浪费。

谢发青建议,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发展前期以基础工作为主,后期突出产业化。要加强省内外猪种研究,大规模开发利用,逐步形成系统产业化、科学化,提高地方猪种保护和发展水平,最终促进品种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保护地方猪种最好建立在保护原产地的基础上."他还指出,要建立完善的地方生猪品种保护体系。及时更新猪种信息,定期监测和评估当地猪种,及时调整保护计划。

谢发青说,地方猪种是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地方猪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一项公益和社会系统工程。他呼吁政府增加财政支持。除了国家拨款外,省、市、县三级也要从财政中拨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地方生猪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每年,保护基金都纳入政府预算,用于支持地方猪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拯救“猪圈危机”:安徽省人大呼吁加大对地方猪种的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