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对虾养殖新思路,有效预防为王

对虾养殖新思路,有效预防为王

近年来虾病越来越多,南美白对虾养殖难度越来越大。见面就聊虾病相关话题,互相讨论如何有效治疗某些虾病,以及所用药物的效果等等。众所周知,一旦发生虾病,防控总是有很大风险的。即使得到有效控制,也难免要付出更高的药费,更重要的是,或多或少会有虾米流失。

所以,我们认为,探索一条健康的养殖思路更为迫切,有效预防虾病才是王道!

根据池塘条件和水源清洁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制水方法,并对放苗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管理。

近年来,我国南美白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发病越来越早。大家经常把虾病归咎于虾苗质量差,恶劣天气频发。诚然,两者都是水产养殖前期对虾发病的原因之一,但笔者经过多年在各地的走访、探索和摸索,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水产养殖周围的水环境变得“丰富”,这是大部分水产养殖水源的生态不利于养虾,导致对虾发病的主要原因!

当水环境“丰富”时,水中的有害细菌和藻类将成为优势种群。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进行水培作业,就会培养出不利于对虾生长的水生态,主要是有害细菌和藻类。此时水环境的毒性明显增强,会直接危害鱼虾。EMS的频繁发生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里,当水环境“丰富”时,水体中就会富集各种毒素,如藻类毒素、细菌毒素等,这些毒素在过去是不可获得的或少量的,不会对鱼虾造成伤害。这些毒素直接损伤对虾的肝组织,引起肝病和急性坏死。

另外,水环境“丰富”,水中过量的有机物会沉积覆盖在底土表面,导致底土中的矿物质无法扩散到水中,导致水体总硬度降低,即水体变软。最终的结果是放苗困难,水色不稳定,藻类频繁倒灌,养殖过程中PH波动较大,虾肌白净局促,蜕皮困难,甚至蜕皮不成功等。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水变软了。

综上所述,水源“丰富”。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水体的微生态,通过改变水体的菌群来改变水体的微生态;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降解水中的这些有机无机物质,转化成藻类营养元素供藻类使用,既能培养藻类,又能净化水质,优化水环境。

全程保持水环境自净能力高于毒性能力,坚持氧底和碱底。

维持水体中有益藻类的旺盛生长,吸收利用水中的有害物质。藻类养殖严格遵循“前期带菌取藻,中期补菌培肥,维持菌藻平衡,后期带藻促菌”的水质管理原则,做好氧底和碱底的底质管理措施,以维持水环境的良性平衡,保证池塘有足够的溶解氧、足够的总碱度和总硬度,尽量保持水质因子相对稳定,避免对虾应激。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偏软、PH值偏高、藻华等不良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对虾容易患病。从饲养台上的大虾来看,只有一只大虾是健康的,其他大虾是亚健康的,如粪蚀、红须、半胃、体色黄而暗沉、心。

祛风强身可以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

曲风是一个传统的中医概念。风是指风邪,一般指风引起的一种致病因素。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变化多,好转快;除风邪就是除风邪,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水产养殖中引用的“风”一般是指内外部环境的不适因素和应急反应。祛风是指消除不适因素,缓解不适反应,治疗急诊诱发的各种疾病。不舒服的因素包括天气的快速变化和水质的物理化学因素。应激是指鱼虾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和保护性反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称为应激源。

应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天气和水环境因素的变化,另一种是饲料营养不均衡或过量引起的营养应激。

外界环境胁迫反应是双向的,适度的胁迫可以增强鱼虾对环境的适应性。比如白虾驯化后可以在纯净的淡水中存活;但频繁或长期的应激会导致耗氧量增加,新陈代谢加快,消耗能力增加,体内有害物质积累增加,对虾体质和抵抗力减弱;如果超过对虾的适应范围,会对对虾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如肝脏萎缩、鳃丝增大等。)或引起代谢紊乱,诱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南美白对虾如果一下子从海水变成淡水,只能存活几个小时,时间长了就会死亡。

对虾常见应激反应症状:

①红色大触须或断须,红色尾扇,黄色游动足,红色步足,体色红而暗淡,肌肉不透明,白色浑浊,痉挛,坏死等。
②肠段,水肿,甚至肠炎,空肠空胃等。
(3)减少甚至不吃料,导致池塘游泳。
④容易受惊,跳进池塘。
⑤在压力下蜕皮困难或不成功。
⑥出现黄肿鳃等鳃病。
⑦肝病变。
⑧偷盗致死。

肝脏前端萎缩,空肠不是空胃,肠不清,一般是水中毒素中毒,导致虾不生长。遇风雨会出现应激蜕皮不尽人意等不良现象。

对虾养殖新思路,有效预防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