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开创荆楚“三农”新的辉煌发展,书写“三农”新答案

开创荆楚“三农”新的辉煌发展,书写“三农”新答案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果断扶贫攻坚的关键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努力克服百年巨变和新冠肺炎疫情重叠影响,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三农”重点任务。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农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它为该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农业道碴和农业、农村、农民战略后院的作用更加突出,建设农业强省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强,农业强省底盘更厚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始终坚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以地蓄粮,以科技兴粮”,充分重视“米袋”、“油瓶”、“菜篮子”。千方百计保护耕地红线,超额完成划定38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任务,着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和高标准农田,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实施,促进经济作物质量效益提高和畜牧渔业转型升级。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七连丰收”,连续八年超过500亿斤,2020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44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60公斤左右,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湖北贡献”。“油瓶”、“菜篮”、“果盘”的供应充足,更好地满足了人们不断升级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让更多的人“喝长江水,吃湖北粮,尝荆楚味”。

现代农业基础继续巩固、改造和升级,并已迈出坚实步伐

“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体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科技化得到大力推进。农业物资、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农业生产集中在优势产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减少低质大米面积200万亩,优质稻和小麦种植面积占77%以上,“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占95%以上,“以粮养粮”、“以油养粮”面积达到140万亩以上。畜牧业结构优化,全力打好防控非洲猪瘟的攻坚战和持久战,确保生猪生产和供应稳定,畜禽养殖规模和标准化大幅提高。渔业加速前进,小龙虾、鳗鱼、河蟹三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虾米共育、稻渔共育”总面积达690万亩,稻渔综合养殖规模居全国首位。农业投入减少、清洁生产和废物回收加快,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连续六年减少;畜禽污染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利用率80%以上,资源利用率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1%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连续八年保持在98%以上,居全国首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建设首个省级耕地质量大数据中心。全省共有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1000个(国家级监测点38个),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工程体系逐步建成。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各类农业机械1282万台以上,农业机械作业领域从粮食作物扩大到经济作物,从大田农业扩大到设施农业,从种植业扩大到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22个县市进入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机械化的国家示范县行列。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60%,比2015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种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超过46%。武汉成为中国第五个被批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加快发展数字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全面发展,整合开发12316个农业综合服务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15%,信息入户试点范围扩大到14个市州47个县(市、区)。“互联网+北斗+农机”深化了机械与信息的融合,率先在全国大规模示范推广北斗农机终端,累计安装北斗农机终端16528台,累计监测作业面积超过2550万亩。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突出农村经济活力

“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业多种功能,繁荣新农村产业和新商业形式,农村经济活力逐步增强,成功建设粮食、石油、蔬菜、生猪、水产品等四十亿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多的产业。产业整合,载体集群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农村综合体建设方兴未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千村”试点示范工程继续推进。全省建立了4个国家现代农业工业园区、4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园区、9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试点区和14个农业工业强镇。出现了大量新的农业经营实体。到2019年,全省发展家庭农场3.7万个,农民合作社10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2.5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71个。农村产业整合发展加快。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三农”工程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019年达到434亿元,游客总量1.27亿人次。建设了79个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2019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45亿元,农产品网上零售额达到近700亿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总量达到4586件,居全国前五位。宜昌橘、钱江龙虾、荆州鱼糕等8个农产品品牌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00个具有代表性特色的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

美丽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振兴,开局良好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原则。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学习浙江“一万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农村建设的决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的填补,不断改善农村水路、燃气机房等基础设施条件,稳步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有序推进乡村治理,农村面貌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完成20多个自然村公路建设任务,实现行政村硬化道路100%通达。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率超过98%,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升级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总投资100多亿元。全省共改建农村家庭厕所324.39万个,2.3万个村庄在“五面”重点地区开展了村庄清理行动和环境综合整治,89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977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建成,96.2%的农村生活垃圾按照“五有”(家庭分类、群体清扫、村收、镇转、县处理)标准在村庄得到处理。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对接进程加快,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139.3万农村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县域平衡基本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公共中央公园。农村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广播“村村通”、电视“户到户”、电影“月看”、书店“村村通”等惠民文化项目深受群众欢迎,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农村治理稳步加强。“红头雁”工程进一步实施,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村规民约全面覆盖行政村。除恶专项斗争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习俗的转变加快,“十星”的建立在全省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文明呈现出新的面貌。自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提前一倍,201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万元,实现了比2010年提前一倍的目标。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2.28: 1。农村消费能力继续提高,恩格尔系数从30.1%下降到27.1%。

决战,决战,工业精准,扶贫,农村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和绿色农业,先后发表了“办出特色、发展产业、强化主体、加强联系、支持科技、保障增收”六篇文章,不断巩固和提高了工业扶贫的成效,为全省战胜贫困提供了有力支撑。到2019年底,94%以上已办卡的贫困人口参加了扶贫,50%以上的贫困户依靠特色产业脱贫。随着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省贫困地区基本形成了“县域支柱产业、乡镇主导产业、村域特色基地、农户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水环室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贫困地区扶贫效果显著,贫困村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覆盖。在507个深度贫困村中,每个村都有两个以上具有强大推动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地区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3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同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随着农村管理体制、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农垦集体化和农场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四梁八柱”的基本建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注入了稳定的动力来源。农民分享了更多的改革红利,收获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继续完善承包土地“三权”分离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不变,让农民“放心”,享有更多产权。到2019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认证率达到96.5%。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362万亩,承包土地流转率达到39.3%。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2万多个,覆盖89.3%的乡镇和78.5%的村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签约率达到7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会使农民财产性收入更厚。历史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庭背景已经摸清,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已达39个,为国家改革探索了宝贵经验。

回顾“十三五”规划,过去五年是坚持贯彻“四个现实”、“四个努力”,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和农村振兴战略,着力弥补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突出不足,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全面小康社会“三农”答卷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决不能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减少耕地,削弱粮食生产能力,损害农民利益;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进入新时代,新的征程即将开始。“十四五”期间,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湖北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守住“三农”战略的后院,推动荆楚“三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三农”新局面。

开创荆楚“三农”新的辉煌发展,书写“三农”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