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藏族人民的“门巴”——有特色的军医中心医疗队援藏纪实

藏族人民的“门巴”——有特色的军医中心医疗队援藏纪实

治疗区宽敞明亮,诊疗设备齐全,医疗服务方便……西藏昌都市左贡县人民医院,这家几年前“老牛满粪堆成小山”的医院,今年成为左贡县首家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

可喜的变化得益于“金珠玛米”(藏语意思是“人民解放军”)的持续帮助。自2010年以来,空军医中心先后选调20批149个医疗队建设左贡县人民医院,打造了一支德、药、求真、敬业的医疗队,粉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岗、

去找农牧民

左公地处藏东南高山峡谷,从县城到最远的村庄直线距离170多公里。

“牧民生活在分散的地方,健康和健康的观念相对落后。生病是一种习惯。”第一医疗小组成员、产科医生王军回忆说。

“牧民不来,就让我们找门!”医疗队里没人愿意留在医院当“坐医”。

所以在平均海拔3750米,年平均气温只有4.6摄氏度的高原上,有一支医疗队,不仅给医生送药,还宣传扶贫政策。

最高的路,在海拔5200米的山上,队员们看到谁脸色不好,赶紧递上一个氧气瓶深呼吸;在最窄的道路上,一边是近乎垂直的岩石,另一边是布满砾石的悬崖。汽车的后视镜几乎碰到了石头。

汽车不能给三轮车代步,三轮车到不了就用脚。医疗队跑遍了左宫的近12000平方公里。

在检查的路上,碧土乡龙溪村孕妇松姆早产的婴儿由妇产科医生看护;因严重白内障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扎峪镇冉米村的索朗·托姆,手术后再次看到蓝天白云和黑牦牛;王大镇孟卿村一位80岁的老人卓宇群厝有一个固定的“健康医生”...

“过去,疾病导致的贫困在村子里更常见。随着解放军把药送到医院,许多家庭恢复了劳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王大镇孟卿村党支部书记罗松义西说:“党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好‘门巴’(藏语意思是‘医生’。”

离开一个不会离开的医疗队

“健康援助需要‘输血’和‘造血’。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激发内生动力。”第19医疗队队长王向荣为促进医院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努力。

急诊科成立时,藏医丹珍宣布第一个报名。医疗队成员、急诊科医生刘磊成为了丹振宣布的“老师”。

“师徒制”是医疗队传授本土医学人才的新方式。通过双向签约,设定教与学目标,可以激发医疗团队成员和当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老师教我们专业操作,督促我们学习专业知识。跟老师在一起,感觉有方向,有个头。”丹贞宣布自己越来越上进。

科室成立仅半年,急诊科就挽救了上百条生命,成功率100%。

空军医中心通过一对一“师徒”、远程网络教学和海外留学,为当地医院培养了40多名医学骨干,帮助建设了眼科、皮肤科、儿科等10个急需专科,开发了50多项新的诊疗技术。该中心还捐赠了大量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如新型螺旋CT、大型制氧机、检验和实验室设备等。

2020年5月,左贡县人民医院以高分通过考核,左贡人在自家门口拥有一家“二级二级”综合医院。

“健康援助工作应该继续”

据最新年度统计,左贡县人民医院门急诊约1.55万人,患者对医院服务满意度超过95%。“医疗团队愿意将其捆绑起来,真正帮助我们提高医疗和健康水平。”医院党委书记李健说。

部分医疗团队成员即将达到退休年龄,仍在高原上多次“请战”。有的10年内进藏3次,有的因高海拔环境而终身视力模糊...

历任医疗队赴左公打造了一支德、精、求实、敬业的医疗队,粉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小康之路的绊脚石。

2019年12月,作为西藏最后一个贫困县(区)的左贡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区)序列。

“现在的左贡县人民医院,不仅是农牧民见病看病好的保障,也是左贡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西藏自治区卫生委员会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匡学莲说。

“军队参与扶贫攻坚事业,为藏区农牧民做出贡献,是我莫大的荣幸。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永无止境,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更加努力。”第20医疗队队长程鹏说。

尽管配备了防晒材料,但经常外出查房和免费门诊的医疗队成员脸颊上却漂浮着两组“高原红”。队员们说,这是这片土地送给人民军医的最珍贵的勋章。

藏族人民的“门巴”——有特色的军医中心医疗队援藏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