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贫困山区的大学与同伴成长

贫困山区的大学与同伴成长

将优秀学生送至农村学校实习教学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作为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科技扶贫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被列为产学研合作十大突出案例和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最早在全国高校建立的校地合作办公室,荣获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西南大学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和教师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并“聚集全校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引导师生“随身带学科”。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大课堂。几天前,一名记者走进这所大学。

化“苦黄连”为“甜因”

“不吃黄连怎么知道人生是甜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武陵山区、三峡库区于一体,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石柱人虽然有七百多年种植黄连的历史,但由于种植方法落后等原因,只能“金饭碗讨饭”。

2003年,西南大学和石柱按照一个部门对应一个乡镇,一个专家团队对应一个行业的原则,联合推出了“县校合作”科技扶贫新模式。学校成立了县校合作办公室,并派专人到石柱负责校地对接、项目实施和专家服务;设立石柱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科研人员围绕黄连等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整合多学科,形成科技研发团队和文化产业发展团队,开展从产业规划、种植技术、产品研发到文化培育的全产业链服务。

药学院教授李学刚和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前田分别带领专家团队,通过“石柱黄连病害诊断与防治研究”、“石柱黄连种植体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规划”等30余个联合研究项目,攻克了石柱黄连根腐病防治难题, 指导黄连种植户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黄连-天马轮作”和“黄连连作”,使石柱黄连种植户年收入达到3万元

到2019年,石柱县黄连产量已占全国60%以上,石柱黄连交易所年交易量已占全国80%以上。如今石柱黄连已成为国家开发的十大中草药品种之一,并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黄连之乡”的支柱中,“苦黄连”成了“甜因”。石柱县顺势通过“示范几户,开一村;示范一村,带动一镇”,成为“中国辣椒之乡”、“中国安哥拉兔最大县”、“中国莼菜最大基地县”。

我们将在实地建造专家大院,并将文化和技术带给成千上万的家庭。西南大学通过校地合作,继续推进科技下乡工程、农村振兴服务工程、人才援助工程,把“甜与苦”打造成“真知识”,打造成大产业。

20多年来,西南大学专家团队通过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全产业链服务,把重庆忠县打造成“半城景观、满城柑橘”的全国柑橘种植技术示范区,带动全县20多万果农增收致富,其中1.6万贫困人口年均收入1万多元。在有着几千年梅子种植历史的重庆巫山,专家团队提纯精选品种,示范先进技术,将巫山酥梅“升级”成品质大、酸甜适中、汁液鲜美的“中国名果”,从而将巫山“升级”成中国酥梅之乡。

吹牛教授的固执

左福源在重庆丰都推广肉牛养殖20多年,当地人称他为“吹教授”20多年。

1998年,作为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草食动物首席专家、西南大学教授的左福源,前往全县整体跨江搬迁的重点移民县丰都,国家级贫困县,建议将肉牛养殖作为一个“可以安全搬迁,逐步致富”的移民产业。没亲眼见过“肉牛”的丰都人,很快就给到处游说的左福元起了个外号“吹‘牛’的教授”。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吹‘牛’的教授”真的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固执。

2000年,左福源开始了当地“耕牛”的改良工程。2001年,他把自己领导的一个重大的国家肉牛养殖科技研究项目,放到了丰都。在随后的20年里,左福源的“肉牛团队”在丰都开展了5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解决了优质种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将丰都建成全国肉牛优势生产县、全国肉牛产业县、全国科技富民示范县、全国工业扶贫示范县, 使该县近3万农民摆脱贫困,通过肉牛业致富。

张,57岁,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魔芋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魔芋主要分布在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有时从一个种植点到另一个种植点要在拖拉机上颠簸一整天。用于推广的魔芋种子很重,皮肤脆弱,会导致疾病和腐烂。所以越颠簸,越要腾出手来保护种子。张和他的队员经常失血过多。

2009年,石柱县引进种子芋头200吨,最终收获魔芋不到100吨。张到现场10多次研究种植失败的原因,然后带领团队指导从选地、调种、整地、播种、防病到除草的各个环节,最终使魔芋每亩增收1万多元。

自1985年以来,张已推广魔芋120多万亩,新增总产值超过12亿元。曾获教育部科技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还连续四次当选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渔业技术综合实验室主任轻舞在主持国家科研项目“雅鲁藏布江中游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期间,在青藏高原扎根数年,取得了野生鱼类生境与繁殖、野生鱼类人工繁殖与驯化等多项研究成果。为西藏渔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技术资料。2017年11月,由轻舞主持的《西藏林芝禁渔区十年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林芝采纳,成为西藏首个全面禁渔区。

“生态”与“生计”的和谐统一

“多次参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有幸见证精准扶贫政策如何精准惠及千家万户,见证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逐年变化,也一点一点收获感动和力量。”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王子瑜在本科期间参加了廖和平教授领导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和国家级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这期间他记住了很多地方和数据,也记住了很多“说着说着就哭”的人和事。

自2015年起,廖和平每年承担扶贫精准第三方评估和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任务。她和西南大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每年带数百名学生去最贫困的村庄。近年来,她走访了中国200多个贫困县和2000多个贫困村。在实地调查核实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由衷的微笑”感受到了扎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

在评估过程中,专家组特别注重探索优质脱贫途径,总结了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巫山县邓嘉乡海拔1550米,岩石多,土壤少。廖和平带领团队进行精准扶贫调查评估,同时编制了基于废弃村庄土地复垦和低效宅基地再利用的土地整治方案。专家组推广的两个复垦项目使156户农民获得补偿90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505万元,实现了“增收”、“绿化”、“生态”、“民生”

西南大学不仅是历史变革的见证人,也是历史变革的建设者,这体现了大学的责任和义务。2019年9月云南省长宁县扶贫工作结束后,西南大学每周召开调度会议,推动科技与人才、产业与教育、扶贫与扶持志愿者并重。短短几个月,300多名专家教授战胜了疫情。冲击去了长宁,建立了“魔芋专家工作站”,魔芋、苜蓿、茶叶示范基地。为当地投入和引进了近1000万元的帮扶资金,采购和推广了近1000万元的农产品,培养了基层干部和

贫困山区的大学与同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