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小真菌成为大产业

小真菌成为大产业

苏陕合作突出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大规模种植

木耳成了大产业(东西扶贫合作一线参观)

两座山被风景夹在中间,翠绿色如画。

汽车穿过秦岭深处的一条长长的峡谷,窗外,连绵不断的真菌温室延伸到山脚。

这是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小木耳,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4月份的一次网络直播吸引了近2000万人在线观看,一夜之间卖出了24吨木耳。

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米村视察扶贫攻坚时,徒步考察了村容,走进村培训中心和智能多层木耳大棚,了解了木耳的品种和种植工艺,询问了木耳的价格、市场和村民收入情况,称赞他们把小木耳做大产业。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金米村还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庄,2015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1.85%。

"当时也种了真菌,但只是零敲碎打,不是气候."村党支部书记蒋百川感慨地说,过去和现在的反差很大,村民的钱袋鼓鼓的,金米村变得漂亮了。“这背后,有村民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更有千里之外的江苏同行的帮助。"

根据当地政策,找到致富的正确途径

49岁的蒋百川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名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他开了一家个体诊所,承包基础设施项目。2008年,他回到金米村,当选为村党委书记。

“好几届,中间有一届我没有。为什么没有上当?在村里找不到脱贫致富的路,很尴尬。”在担任村支书的头四年,蒋百川的第一步是带领全村人上山种植核桃。大家都是用水桶挑水上山,却在山坡上种了150多亩核桃树。考虑到核桃的长期生产,他给村民们带来了200多亩连翘,一种中草药。

没想到,我一个接一个跌跌撞撞。由于缺乏管理,连翘被牛啃掉了一大半,核桃效益不高。由于努力的失败,蒋百川遭受了挫折。做过两次村党委书记后,带着一些村民进城打工。

始于2017年的江苏与陕西新一轮扶贫合作,再次点燃了蒋百川和金米村人民脱贫的梦想。

同年11月,江苏对口支援工作组来到柞水。11月7日上午,工作组组长杨红玉带领一个小组于下午启动了工业扶贫研究。12月2日,杨红玉第一次来到秦岭深处的金米村。“两层楼有很多小楼,但走进房子,可以看到水泥地面,石灰墙,还有十几年前的旧电视。很多村民出去打工,挣的钱足够盖房子,没有办法发财。”

三个月来,对口支援工作组走遍了柞水的山川水水。“我们认为柞水可以大做文章,通过突出产业扶贫,增强受援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力。这里种植真菌有基础,有前景。缺少的是先进的技术、大规模的种植和资金投入。”

开始,弥补不足。从2018年开始,江苏扶贫合作资金开始向木耳产业注入,率先帮助金米村等5条年产2000万袋菌袋生产线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大规模种植。

“我过去碰不到开发门道。现在依托苏陕扶贫合作大树,引进现代商业理念种植木耳。我心明有底!”蒋百川回到村里,带领村民和村干部一起工作。不到两个月,金米村就建成了一个规模达78万袋木耳的种植大棚。

"建了木耳大棚,贫困户优先承包."现在,金米村黑木耳种植规模已达185万袋。蒋百川说:“小木耳大产业越来越强!”

就近就业,确保收入稳定增长

小宋庆在三号温室里采木耳。天很热,他大汗淋漓。“天气不错,我已经把它捡起来晒干了。”

“这能赚多少钱?”“几千块钱,我承包了这两个棚子,有三万多袋木耳,一季能赚两三千。”肖庆松微笑回答。

今年41岁的小宋庆年轻力壮,但他曾经是村里的一户穷人。

“有老有小,全家都是我的全部劳动。这里一般人也就几分,家里的菜也不够吃。日子怎么开!”为了摆脱贫困,小宋庆20岁左右就出去打工了。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两万多。

2018年秋天,某建筑工地上的小接到了当地干部吴的电话。“村里正计划搞现代菌挂袋种植,优先保障贫困户。回来拿木耳!”萧有点疑惑。虽然村里有种植黑木耳的传统,但都种在椴木上,够自己吃了。如何获得这种挂袋栽培、规模化栽培的新模式?

“还在打工挣钱,别弄了!”王清华撂了电话,就忙上了工地。吴并没有气馁,他一个个终于说服了萧。

回家待了几天,小宋庆下定决心。原来,村里正在建设柞蚕菌和黄金大米的现代农业工业园。这是江苏和陕西的扶贫合作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年产2000万袋菌袋生产厂已投产。

技术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对口支援工作组邀请了江苏的食用菌专家宋金菊。到了丽水后,他到村里进行实地考察,给了一个“良方”:大棚种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优化菌包选种培养技术;为提高成活率,实施了菌袋成熟后农民种植的模式。

为了保证贫困户的利益,金米村推出了“借棚还耳”和“借包还耳”的扶持模式——大棚和菌包都是免费借出的,到了收获的时候,贫困户还可以享用干菌。

建了温室,送了菌包,指导了技术,卖了菌。村民们可以通过劳动、挂包、采摘和晾晒在自家门口赚钱。“大好事!”2019年,小宋庆种植黑木耳3万多袋,两季净收入4-5万元。“两棚木耳比干两年强!”

强有力的链条延伸,促进长期发展

临近中午,小宋庆的厨房里飘来了食物,他的母亲和妻子正在为帮助他的村民准备午餐。“帮工一天80块钱工资,忙了一上午,美餐一顿。”萧对说道。

"贫困户承包种植,全村就近打工."金米村的食用菌产业,带动了60%左右的村民就业。杨红玉介绍,2017年以来,江苏省共投资7330万元开展苏陕扶贫合作,帮助柞水县实施16个食用菌产业项目,带动44个村建立挂袋和地面种植食用菌扶贫基地。木耳柞蚕由传统的散养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全县7000多户农民牢牢嵌入产业链。

今年,江苏-陕西扶贫合作将再投资2000万元,实施三个橡树菌产业项目。其中,金米工业园黑木耳种植项目将投资200万元,建设30万袋及相关设施,用于地栽和大棚种植黑木耳,预计建成后可增加收入260人。

为了帮助柞蚕菌的销售,江苏对口帮扶工作小组正在积极推动柞蚕与Suning.cn等江苏当地知名电商和超市的销售合作,力争在年内在南京建立2家以上柞蚕菌等名优农产品的直销店和10多家合作店。

沿着金米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往南走,早期的花园优雅地点缀着竹叶和田野。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是为发展乡村旅游而修建的中草药和早生园林竹的套种基地,也是金米村的莲藕基地,现已初具规模。

走在他们中间,十几辆Xi牌照的旅游大巴陆续到达,很快就挤满了人。

在蒋百川心中,有一个金米村的发展蓝图:强化链条,延伸链条,进一步拓展菌类产业,将村内70%以上有发展能力的农民吸附在菌类产业链上;利用江陕合作建设金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东风,走工业与生态融合的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之路,促进长远发展。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小真菌成为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