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定制扶贫”模式下的衡水扶贫

“定制扶贫”模式下的衡水扶贫

“定制扶贫”模式下的衡水扶贫

衡水古城县,贫困户在郑达衡水亿肉鸡全产业链工程养殖基地打工。当地培育肉鸡等八大扶贫产业,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图片由衡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5月15日凌晨,杨小庄村58岁的村民石景宽起身去他的西瓜田查看情况。再过20多天,他那6亩多的西瓜很快就要成熟,要卖到农贸市场了。想到迎接今年的丰收,石景宽不禁咧着嘴笑了。

杨小庄村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涪城县贺曼镇。全村耕地3000多亩,570多户,1680多名村民,大部分靠耕地为生。2013年至2017年,杨小庄村共有23户贫困户。

石景宽家是最后一个脱贫的。他家在2019年顺利脱贫,标志着杨小庄村全面脱贫。石景宽之前可能没有想到,在工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的耕种收成至少翻了三倍,原本清贫的生活开始“滋润”起来。

种植西瓜的农民的收入至少增加了两倍

“客厅是近几年新买的液晶电视,外面冰箱刚换了。”走进史景宽家,他开心地介绍着自己这几年在家里买的“大件”。

石景宽家有三口人,全家以种地为生。他家耕地面积近7亩,最开始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一亩地的毛收入每年1000元左右,一家的总收入一年也就7000元。

2013年,石景宽的母亲患了癌症,让本已紧张的家庭雪上加霜。“最后,我真的付不起妈妈的医疗费。2015年我们申请了贫困户。”成为贫困家庭后,国家每年补助500元。此外,母亲医疗报销补贴也增加了很多。但是,光靠这些补贴远远不够。2017年,石景宽在两个村委会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鼓励下,决定用西瓜代替原来种植的小麦和玉米。

一开始史景宽只听说别的家庭种西瓜赚了不少钱,他也想种西瓜。但是考虑到他年纪比较大,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不知道怎么种瓜,所以犯了一个错误。

杨小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庆冰说,该村要求专家为像石景宽这样想换西瓜的农民提供指导,并免费提供种子。“手拉手”帮助让石景宽转行西瓜在技术上没有问题。

杨庆冰介绍,如果贫困户种西瓜,每年每亩地补贴几百元。“每年的补助金额不一样,像小拱棚西瓜。去年每亩补助500元,今年每亩补助700元。”杨小庄村的贫困农民除了种植西瓜,还种植花生、红薯、高粱、山药等作物,国家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在“西瓜扶贫”的带动下,石景宽一家在2019年顺利脱贫,年人均纯收入12853元,比以前至少高出三倍。钱多,给妈妈治疗的钱相对容易承担。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脱贫

杨小庄村所在的涪城县于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共有305个贫困村。2017年,421户贫困户和1017名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全年扶贫任务完成118.5%。目前阜城县贫困人口4707户,9845人,其中219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077%。

除了阜城县,发展工业扶贫也是衡水市其他县市创新扶贫模式的亮点。近年来,衡水市围绕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进行了多次尝试。衡水市在全面开展前期试点工作后,今年在各县市大力推广“借地托管+带苗入园”的创新型产业扶贫模式,将“扶贫资金入股”改为“苗木入股”,使扶贫资金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产业真正“入驻”。

「借地托管+带苗入股+控股集团加盟社区」是什么模式?据衡水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简单来说,贫困户用扶贫资金购买种苗后,可以免费使用合作用地进行种植。合作社代表贫困户进行管理,最后统一采购、加工、销售。合作社按每亩年收入的比例向贫困户发放红利。

在对接市场的过程中,政府主要承担引导和服务、整合市场信息、明确市场需求、引进和推广产业项目的责任。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规模,采取订单式生产。

衡水市还采取“先找市场,后抓生产,产销衔接,以销定产”的方法,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收入更加稳定和有动力,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以饶阳县葡萄产业为例,该县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组织的主导作用,组织松散贫困户,从全县79个贫困村建成43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统一的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的生产标准、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统一的产品销售管理模式,提高了葡萄质量,保障了人民的收入。

此外,饶阳县采取“抱团学技术”的方法,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传承帮扶贫困户,推动17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该县保护地葡萄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4.2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保护地葡萄种植基地。2016年,饶阳县共有3089户贫困家庭,1.1万贫困人口通过设施葡萄实现了稳定的收入增长。

“一户一案一户”的“定制扶贫”模式

据衡水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衡水市共有769户,贫困人口1705人,到2020年6月底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000元以上,实现“两保三保”的核心指标。

衡水市为了推动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对剩余贫困家庭实行“一户一案一户”的管理,制定扶贫计划,帮助户户到户,可谓“定制扶贫”模式,使得“做什么”更加准确。

另外,在“一管一包八扶”的工作机制下,全社会要团结起来,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制定政策,让“怎么做”更有效果。加强市领导监督,县乡领导干部将剩余贫困户覆盖。通过帮助责任人“直接帮助”、驻地队“定点帮助”、派出单位“援助帮助”、行业部门“政策帮助”、民营企业“结对帮助”、社会组织“爱心帮助”、村干部“领导帮助”、亲戚邻居“情感帮助”,

前不久,作为王贫困家庭的直接帮工,村里的武强县财政局第一书记根据王丈夫的家庭实际情况为他安排了工作,联系了乌沙瓦村的手套扶贫车间,免费对王进行了手套加工技术培训,并通过县扶贫办为他购买了缝纫机。目前,王月入400多元,夫妻年收入1.3万多元。

到目前为止,衡水市已经为所有尚未脱贫的剩余家庭建立了扶贫账户,并制定了逐户扶贫方案。其中,397人具备劳动能力,393人通过外出打工、公益性岗位、临时性岗位就业。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在加强全方位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资产收益、集中供养等措施,稳定脱贫。

同时,衡水市通过“一县一课”的形式将扶贫产业送到了人民的家门口。组织开展“工业扶贫月”行动,努力确保防疫不放松、工业就业不停止。

衡水扶贫办相关负责人通过视频会议、电影发布会、座谈会等方式,在各县市进行政策解读和行业动员培训。引导贫困户发展玫瑰、辣椒、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特色产业。各县市也加大了对特色养殖业的奖励和补充力度。

此外,衡水市建立了自动预警的反贫困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与扶贫对象的基础信息、预警信息、审计结果、帮扶结果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接,通过市、县、村四级垂直预警相结合、相关部门横向联动,实现“数据共享、监测预警、分级管理、协同帮扶、主动发现、精准帮扶”的目标。目前,该系统已监测到非可持续贫困家庭、无备案卡低收入家庭、无备案卡低收入边缘家庭、分散供养贫困家庭和剩余贫困家庭5类62388户、109701人,累计救助63户、63人58.17万元。

“上半年确保全体贫困人口达到扶贫条件,下半年抓紧巩固改善,确保没有一个人在全面小康道路上落后。”衡水市委书记王对说道。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定制扶贫”模式下的衡水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