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全国政协委员乔晓玲:建议提高鲜、冻畜禽肉的安全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乔晓玲:建议提高鲜、冻畜禽肉的安全标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禽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畜禽肉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将有效防止不合格畜禽肉制品进入市场,有效保护消费者健康。”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乔晓玲再次提出“完善鲜、冻畜禽肉安全标准”,明确鲜、冻畜禽肉的指示菌、致病菌指标和“冻鲜度”指标,并分别规范鲜、冻指标。

进口肉类微生物污染控制薄弱

作为肉类补充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中国肉类进口逐渐增加。2019年,中国进口猪肉210.8万吨,增长75%;进口牛肉165.9万吨,增长59.7%。

目前,除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外,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进口肉类的比例正在增加。然而,新京报记者发现,近五年来,从巴西、阿根廷、新西兰等国进口的多批冻鸡肉和牛肉因腐烂变质被海关销毁或退回。

乔晓玲告诉新京报,虽然许多发达国家不使用微生物指标来衡量肉类质量,但他们一直严格控制关键工序的质量管理。相比之下,一些不发达国家的肉类质量监测体系并不特别到位,对肉类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相对薄弱。一些运输过程不符合低温储存条件,也导致肉类腐败变质。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进口肉类的微生物指标没有强制性要求,海关对此基本不进行专项检测。“肉类冷冻时,不检测是不可能识别出微生物的潜在风险的。目前国内很多肉类都是从进口冻肉到鲜肉出售。在冷冻保鲜过程中,如果微生物得不到控制,可能会导致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导致肉类腐败变质。”

乔晓玲表示,由于缺乏完善、统一、科学的标准,当劣质肉进入国内市场时,我国生产销售企业将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和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可以帮助生产企业有效识别不合格的畜禽生肉,避免经济损失,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必要提高畜禽新鲜冷冻肉的相关标准。”

建议明确“冻鲜”等指标

在乔晓玲看来,现行的鲜、冻畜禽肉安全标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畜禽产品》(GB 2707-2016)中没有规定冻鲜畜禽肉是否可以作为鲜畜禽肉出售。乔晓玲说,解冻后的畜禽肉颜色和汁液保存与新鲜畜禽肉不同,多次冻融畜禽肉容易导致大量微生物繁殖。此外,鲜肉的储运成本和市场价格通常高于冷冻肉。冷冻畜禽肉解冻后以鲜畜禽肉价格出售,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鲜畜禽肉市场的正常发展。

其次,GB 2707-2016没有设定畜禽肉制品的指示菌和病原体指标,导致相关部门无法按照标准限制受到微生物严重污染的畜禽肉特别是进口劣质肉进入市场。乔晓玲认为,我国的鲜、冻畜禽产品虽然主要作为非即食食品消费,但需要煮熟、煮熟后才能食用。然而,有效控制新鲜和冷冻畜禽肉中的微生物仍然非常重要。“有效控制新鲜和冷冻畜禽肉中的初始细菌数量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如果生肉微生物基数大,很可能造成加工肉制品超标,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另外,GB 2707-2016对鲜肉和冻肉的限量指标相同,很难科学合理地控制肉类的质量安全。乔晓玲说,无论是感官指标还是理化指标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检测肉质理化指标中,挥发性碱性氮,仅从蛋白质氧化降解的角度来判断肉类的新鲜度,并不能完全反映畜禽肉质的变化。“挥发性盐基氮是鲜肉贮藏中非常敏感的指标,适合评价。但在冷冻条件下,蛋白质氧化降解不明显,脂肪氧化明显。”

为了进一步提高鲜、冻畜禽肉的食品安全标准,乔晓玲建议明确将“冻鲜”定义为鲜畜禽肉销售的相关指标,增加鲜、冻畜禽肉中的指示菌和致病菌指标。同时,新鲜畜禽肉和冷冻畜禽肉的各种限量指标可以单独标准化,筛选出有针对性和安全性的客观限量指标。

本文转载自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整合自中国育种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国政协委员乔晓玲:建议提高鲜、冻畜禽肉的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