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中华蟾蜍 _水产养殖(养蟾蜍的技巧)

中华蟾蜍 _水产养殖(养蟾蜍的技巧)

蟾蜍(学名:Bufo marinus),又名美洲巨蟾蜍、甘蔗蟾蜍、蔗蟾蜍或蔗蟾,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世界第三大蛙。野生状态下,雌蟾蜍的重量常常超过一千克。

海蟾蜍几乎不怕任何食肉动物,因为它们皮肤里的液腺能产生剧毒。海蟾蜍通常在黄昏时进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青蛙、蜥蜴和小的啮齿动物。

海蟾蜍

基本简介

蔗蟾蜍蔗蟾蜍的学名是海蟾蜍,由于在20世纪初曾被用来清除甘蔗上的害虫,故名甘蔗蟾蜍、蔗蟾蜍或蔗蟾。由于它们的体型很大,故又名美洲巨蟾蜍。

在澳洲,海蟾蜍外形很像当地的Limnodynastes、圆蛙属及Mixophyes。其分别主要在于海蟾蜍的眼后有很大的腮腺,鼻孔与眼睛之间没有起脊。它们与澳洲泽穴蟾很相似,两者的体型都很大及外表凹凸,但海蟾蜍的虹膜是直缝及呈银灰色的。幼体的海蟾蜍与耳腺蟾属的也很像,但成体大腿的颜色却明显不同。

在美国,海蟾蜍与其他蟾蜍属很相似。很易将它们与虎斑蟾蜍混淆,唯一不同的是腮腺前有两个球。

形态特征海蟾蜍的体型非常巨大。雌蟾明显比雄蟾长,长达10-15厘米。一只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瑞典海蟾蜍重达2.65公斤及长38厘米,完全伸展则长达54厘米。较大的海蟾蜍倾向分布在较疏落的群落中。野生海蟾蜍的寿命为10-15岁,饲养下的可以生活得更久,最老的更可达35岁。

海蟾蜍的皮肤干燥及密布疙瘩。眼睛上明显起脊,直斜向吻部。它们呈灰色、黄色、赤褐色或橄榄褐色,可以有不同的斑纹。眼后各有很大的腮腺。腹部呈奶白色,有黑色或褐色的疙瘩。瞳孔横向,虹膜呈金色。趾间基部有肉质的蹼,前肢没有蹼。

幼蟾蜍较为细小,只有5-10厘米长。它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光滑及深色的,有些甚至偏红色。幼蟾蜍没有腮腺,故毒性较弱。蝌蚪很细小及是黑色的,群栖于水底。蝌蚪长1-2.5厘米。

海蟾蜍(2)

生活习性

1、生活环境

蔗蟾蜍海蟾蜍并不是水生的,为全陆生动物,只有在繁殖时才会走到水边。蝌蚪可以在15%盐度的海水中生存。曾经被生物学家艾尔伯特 ·瑟巴误描绘为陆生及水生的,后来卡尔·林奈对此进行了重新描述。

海蟾蜍喜欢栖息在开放辽阔的草原及林地,尤其是经人工改造的地方,如花园及排水沟。在它们的原产地,它们主要出没于亚热带森林 ,当中茂密的植物却限制了它们的散布。

海蟾蜍的可耐受临界高温值为40-42℃,而低温值则为10-15℃。它们的分布地可以因对环境的适应性而有所变更。它们对于失水有高忍 耐性,研究发现它们可以忍耐失去身体的52.6%水份,故它们能在热带以外的环境生存。

2、食性

海蟾蜍除了靠视觉来侦测猎物外,也可以使用嗅觉。它们主要吃细小的啮齿目、爬行类、其他两栖类、鸟类及多种无脊椎动物,也会吃 植物、狗粮及垃圾。它们习惯会将猎物吞下。

3、防卫

海蟾蜍眼睛后有很大的腮腺,背部也有其他的分泌腺。当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分泌一种奶白色的液体,称为蟾毒素。蟾毒素对于多种动 物都有毒,甚至有人因食用海蟾蜍而死亡。

蟾毒素在澳洲被列为一级药物,与海洛因及大麻同类。蟾毒素的影响与轻度中毒相似,会产生轻度幻觉等刺激,历时少于1小时。由于海 蟾蜍只会分泌小量的蟾毒素,而其他毒素相对的剂量较多,食用海蟾蜍可以引起严重疾病或甚至死亡。

除了分泌毒素外,海蟾蜍可以扩张肺部令身体膨胀,吓退掠食者。

4、繁殖

海蟾蜍的卵是一串凝胶状的产在水中。雌蟾可以一次生8000-25000颗卵,长度达20米。卵是黑色的,表面有薄膜覆盖,其直径约为1.7-2 毫米。蝌蚪孵化的时间要视水温而定,水温越高生长得越快。蝌蚪一般会在48小时内孵化,但也可以快至14小时或长至一星期。孵化时往往 就有成千条蝌蚪组成一群。蝌蚪细小及呈黑色,需要12-60日来成长至幼蟾。与成体一样,卵及蝌蚪对很多动物都带有毒性。

幼蟾一般长10-11毫米,生长得很快。生长率会因地区、季节及性别而异,初期平均生长率为每日0.647毫米,继后减慢至每日0.373毫米 。生长率往往在它们达到性成熟时就会减慢。急速的生长率对它们在变态及亚成体的生存有莫大帮助,因为幼蟾会失去了卵及蝌蚪时期的毒性,却又未曾长成可以分泌蟾毒素的腮腺。由于失去了重要的防卫,估计只有0.5%的海蟾蜍能长成成体。

海蟾蜍达至性成熟的年龄会按地区而有所分别。在新几内亚,雌蟾会在身长到7-8厘米时就达至性成熟;在巴拿马的则于身长9-10厘米时才达至性成熟。在热带地区,海蟾蜍全年可以繁殖;在亚热带地区,繁殖期一般只会在较温暖的季节,刚好是雨季的开始。

5、天敌

在海蟾蜍的原产地,有多种动物都会掠食它们,包括南美宽吻鳄、大头蛇、鳗鱼、多种鳉鱼、大口汤鲤、一些鲶鱼及朱鹭。在其他地方也有啸栗鸢、东方水鼠、黑鼠及圆鼻巨蜥。也有报道称茶色蟆口鸱及巴布亚蟆口鸱会吃海蟾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