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让江淮粮仓更富——从省委一号文件看全面推进农村振兴

让江淮粮仓更富——从省委一号文件看全面推进农村振兴

【/s2/】严格落实党和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预计全年粮食面积将达到1.095亿亩以上【/s2/】

到了春末,淮河以南早稻种植和种植紧张,北方小麦赤霉病防治即将结束,江淮大地布满春耕和春耕管理的繁忙景象。

最近在亳州市谯城区,焦奎从太阳到地面一片漆黑,每天都很忙。“我刚吃完第二颗药。从目前来看,小麦长势很好。”作为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焦奎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比去年还要大,合作社服务面积累计超过10万亩。

根据省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对35个小麦主产县和26个油菜县的种苗情况监测,目前,全省4266.5万亩小麦种苗情况稳定并有所改善。其中,小麦一、二类苗比例达到94%,比去年同期增长7.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丰收基础扎实。

4月27日,记者来到庐江县果河镇。到处都是刚种的早稻,而且是绿色的。同日,早稻(再生稻)育种和移栽生产现场观察会在此举行。“稳定早稻种植面积,可以增强全年粮食生产的主动性和稳定性。”在现场会议上,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王介绍说,在早稻生产方面,我省一方面加快了标准化育种和移栽技术的示范推广,另一方面很好地落实了中央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生产,引导农民种植多种粮食和优良作物。全省早稻种植面积预计约256.4万亩,比去年增加90万亩。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搞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强调“十四五”期间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和任务。“安徽作为粮食主产区,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责任,坚决稳定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厅长卢仕仁强调。

“在夏粮生产中,安徽提出要坚持‘四增不减’做好结痂防治工作,即坚持党政同责,只增不减投入,只增不减‘两防’,只增不减监管和调度。要求主产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防治疮痂病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这反映了我省搞好粮食生产的决心和意志。”卢仕仁说。

据了解,我省在实施夏粮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围绕全年播种面积的目标,扭转了早稻和秋粮的计划面积,努力实现“三扩一稳”,即扩大双季稻面积,储存和保留再生稻,扩大玉米面积,稳定大豆和杂粮面积。根据农民情绪调查,预计今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095亿亩以上,能够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和任务。

赢得种子产业,从源头上确保粮食安全

4月12日上午,安徽省科技奖暨加快科技创新强有力体系建设在合肥举行。安徽华成种业有限公司完成的“多穗、多抗、超高产小麦华成3366育种及配套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新品种获得一等奖,说明省委、省政府对现代种业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的种业企业感到兴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科技研究,选择更多的优质、高产、稳产品种。”花城种子公司董事长刘说。

据刘介绍,华成3366具有“高产突出、多穗稳产、综合抗性强”的特点,创造了亩产814.6公斤的高产记录,连续5年成为我省主栽品种,使安徽省自育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达到800公斤。此外,在该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创新整合了“三优精量栽培”绿色高产稳产技术体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为促进黄淮南部小麦大规模高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筹码”。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作物和畜禽新品种(系)。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与特色品牌粮食生产的衔接,推进育种、繁殖和粮食生产一体化。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良种联合研究。去年,省农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安排258.4万元支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分别牵头制定了水稻、小麦、辣椒、肉鸡和瘦肉型猪良种联合研究实施方案,其中小麦良种联合研究新育成27个小麦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了一批小麦主栽品种,其中3个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我省龙头种子企业实力较弱,技术上受制于人,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滞后。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强调,要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展小麦、水稻、玉米等畜禽良种研究,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著名育种专家、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认为,为了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量,下一步主粮作物育种应以安全、稳产为重点。

“长期以来,小麦育种以高产为主。根据下一步粮食生产的需要,要转变思路,更加注重安全稳定。比如有针对性的选育抗性好的品种,可以提高抗赤霉病性。根据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应加强专用小麦品种的研发。育种过程中需要提高品种的抗风险能力,如抗冷泉、穗发芽、干热风等。,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实现稳定生产。”马传喜说。

完成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两大关键之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实现高产高效,又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防止粮食安全“摆动”。

“去年,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下达了我省3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际完成380.04万亩。”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孔绍林表示,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28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6.1%。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高标准农田地势平坦,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保证旱涝收收,实现高产稳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从2019年的干旱和2020年的洪水两次考验来看,高标准农田在抗旱和排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为全省粮食生产连续17年稳定增产800多亿斤奠定了坚实基础。”孔少林说。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采取“长牙”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加强土地流转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提高。2021年要求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根据文件精神,建议优先在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皖北主战场和皖西革命老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符合条件的弃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全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全县推进。优质完成2021年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同时发展3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孔少林说道。

在建设的同时,我省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数量与质量并重”、“使用与维护相结合”的生态理念。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高,重点抓好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依靠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将耕地质量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步规划、设计、建设、考核。

让江淮粮仓更富——从省委一号文件看全面推进农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