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培育农业大国科技“龙头”——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十年来成效显著

培育农业大国科技“龙头”——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十年来成效显著

“经过关键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形成了一套玉米籽粒收获技术体系,实现了农业机械与农艺、良种良法的融合,促进了我国玉米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介绍说。与摘穗相比,机械收获玉米籽粒节约成本15%,减少籽粒损失6%左右,品质等级提高一个档次以上,每亩节约成本,提高效率150元左右,相当于每斤降低成本0.1-0.15元。玉米种子低碎机械化收获技术是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成果之一,是2020年农业农村部十大主导技术之一。

自2011年以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组织实施了《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分批评选出300名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像李这样一大批杰出的农业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迅速成长。经过十年的培养计划,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000多个学科专业、综合素质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为农业优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香蕉田里,哪一个品种能抗枯萎病是香蕉农中最受欢迎的。近年来,“中蕉9号”在众多新品种的推广中成为香蕉行业的“网络名人”。“中交9号”的育种家是国家杰出农业科研人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易干军。

易干军告诉记者,中交9号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在田间不会感觉到香蕉枯萎病,而且产量高,抗风抗寒能力强。近两年,“中交9号”在近40个地方推广种植,亩产量超过普通品种20%以上。至今未发现枯萎病。

易干军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由他领导的香蕉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育成的香蕉新品种“中蕉9号”,是国际香蕉抗病育种的重大突破,分阶段解决了香蕉枯萎病危害的重大国际难题。他说:“该培训计划激励了团队研究,帮助研究成果解决了行业中的关键问题,并促进了该领域的国际交流。”

在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服务业水平稳步提高。培养计划突出服务业,注重在产业发展中培养人才,真正把论文写在地球上。

陈万全研究员带领小麦真菌病害综合防治创新团队,构建了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每年推广应用7000多万亩次,挽回小麦损失20多亿公斤。

金黎平研究员带领马铃薯生物学和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推广早熟优质多抗中薯系列品种7400多万亩。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早熟面积的1/3,新增产值156亿元。

从全国农业科研人员中选拔的300名优秀农业科研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覆盖农业各个领域。他们既有国际领先的科研能力,又有转化成果的能力。据中国农业学会不完全统计,培训期间,优秀农业科研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获得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3392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384项,技术推广面积达31.5亿亩,建设实验示范基地147个,吸纳本地劳动力26.9万人,推广应用成果效益达2613.4亿元。其中,145名优秀农业科研人才担任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和岗位科学家,在我国农业产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

培育和造就一批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科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经费得到稳定支持和灵活使用,大大释放了科研生产力。从2011年项目初步立项开始,中央政府连续五年每年给予每一位优秀农业科研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0万元的资金支持。项目资金在“合同制”下使用,没有具体的使用细节和比例限制。主要用于自主选题、学术交流、学习培训、文献出版等费用,不作为科研经费,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创造力。

应一斌教授带领智能生物产业设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2万件/小时、5万件/小时的禽蛋商品化成套加工设备,大大提高了禽蛋商品化加工效率,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

程家华研究员带领近海渔业资源保护科研创新团队,自主开发了标准化的鱼类实体智能识别软件工具和覆盖整个渔业产业链的多主题国家大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了国家综合渔业信息动态监测与应用服务技术体系。近三年,仅涉外渔业就实现产值增长182亿元,利润增长91亿元。它的应用使全国数十万艘渔船、800多个养殖示范农场和数百万渔民受益。

在培养计划的实施带动下,优秀农业科研人才所在单位也在创新团队人员配备、资源共享、资金投入、团队成员培训经费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带动效果显著。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会直接选择农业科研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项目的主持人,每年给予20万元的绩效奖励。广东省农科院将把选拔出来的农业科研优秀人才直接纳入攀登高峰团队培养计划,每年给予团队建设60万资金。

中国农业学会党委书记陈锦发表示,虽然培训项目的资金数额较小,但其导向作用非常明显,起到了“四两千磅”的效果。

培训期间,共有13名优秀农业科研人才成功当选为两所院校院士,276名优秀农业科研人才主持了839项国家科研项目。这些科学家已经成为动物育种、动物医学、作物育种、植物保护、智能信息等地方的战略科学家。,并成长为引领这些领域发展方向,实现弯道或超车跃居世界科技前沿的顶尖人才。

创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孵化器”

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既着眼于现在,培养农业科技拔尖人才,又着眼长远,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队伍建设,起到“传承帮扶带”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农业发展进行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培养计划在团队人才梯队建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被授予科研优秀人才之前,我们团队只有20人,目前团队成员已达48人。”肉类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张德全表示,除了人员数量增加,团队的人才结构也更加合理。研究人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助理研究人员从一个增加到三个。团队成员更年轻、更有活力、更有创新精神。在培养计划的资金支持下,团队成员可以自主选择与研究相关的课题,有利于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培养。

在第一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帮助下,又一批青年人才成长为第二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如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陆,是农业科研优秀人才中唯一的“80后”。2015年入选该项目,带领团队从事生物和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研究结果为华北和新疆经济作物害虫的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

“与科研项目不同,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方案是以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基础的,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把握科研工作基础。”陈锦发认为,培养计划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储备了足够的人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告诉记者,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在团队中很受欢迎,也有一定的威望,但其影响力有所提高空。“希望国家有关部委,特别是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把‘农业科研优秀人才’作为加分因素,给予一定倾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领军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可喜的是,引领农业优质发展的“顶天立地”的伟大成就不断产生,引领农业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师”和“领袖”正在加速成长,为全面推进农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培育农业大国科技“龙头”——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十年来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