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十几万人都是这样养的!“一米三虾”模式每亩收入6000元,已推广到500多万亩

十几万人都是这样养的!“一米三虾”模式每亩收入6000元,已推广到500多万亩

十几万人都是这样养的!“一米三虾”模式每亩收入6000元,已推广到500多万亩

张家红(中)在学小龙虾。数据图片
这是一个传统的淡季,但是当记者最近和江苏省何丽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家红一起去汉江区公岛镇河东村时,他看到许多农民穿着长长的胶鞋,忙着在稻田里种植水生植物。

宫岛镇的传统农业模式是“稻麦两季”——收割水稻后,种植小麦。为什么这里收割水稻后还是水田,种水生植物?

“现在是小龙虾种苗繁殖的关键时期。我们预留了一片秧田,收割水稻时留高茬、高水分,让虾苗在稻草和草丛下安全越冬,种植水草是为了春后以虾苗为主食。”扬州银谷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张伟有很多宝藏。

田里寒风凛冽,张伟却忙得额头微微冒汗。看到张嘉宏来了,他急忙上前打招呼。“我现在的田地是‘一米三虾’,每年可以收获一季大米,两季成虾,一季虾苗。以前种水稻的时候,每亩地赚1000块就不错了,现在能赚6000多。感谢张教授教我们好技术。”他说。

“一米三虾”是张家红研究了10多年的科研成果,比单纯种粮每亩水田平均增产效益5 ~ 8倍。目前,该技术已在长江中下游推广500多万亩。今年冬天,全国十几万农民像张伟一样,冒着寒风在稻田里养殖虾。其中,1万多户贫困家庭通过这项技术脱下了贫困帽子。

市场的需求是研究方向

“小龙虾可以生活在污水中,但更喜欢水质新鲜的环境。”在苗场边,张嘉宏拿起一网虾苗告诉记者:“小龙虾是一种每隔一年就成熟的生物。幼苗在九月离开母亲。别看现在蟑螂那么大。明年五月,餐桌上就会出现“先有虾,后有米”

出生在高邮水乡的张家红,和这些有牙有爪的小家伙打交道,已经20多年了。但是,他最初的身份不是养殖专家,而是小龙虾“杀手”。

“在20世纪90年代,小龙虾也被认为是外来入侵生物。我在1998年接到一个科研任务,就是研究小龙虾的捕杀。”张嘉宏回忆说,在他能找到有效的杀人方法之前,小龙虾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人们的餐桌。市场的需求是研究方向。张家宏顺势转向小龙虾养殖技术的科学研究。

哪里是养殖小龙虾的好地方?张家红盯上了南方农村随处可见的稻田。“中国农业提倡水稻和渔业综合种植,稻田养小龙虾可以实现水稻和虾的双丰收。”张家红试图把小龙虾养到稻田里,但这些“野蛮娇嫩”的小东西对温度、光线、水、空气、草都特别敏感。稻田水浅、温度高或水质环境差时,不能饲养它们。水稻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也会导致它们的死亡。

根据张家红的研究,把小龙虾养到稻田里,至少要经过水质、品种、技术三个层面。瞄准方向,马上上路。他收拾行囊,前往苏北水稻种植区,以农村田地为实验室,拜农民的耕作育种专家为师。他白天蹲在田埂上,下到水田里,查资料,晚上做研究。他的手指被虾钳弄断,腿被蚂蟥咬伤是常有的事。

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张家红终于研发出了“一米三虾”的绿色高效综合种植养殖技术——

引进了高秆、高抗病虫害、高产的水稻,使水稻和虾都能正常生长;

采用侧向深施技术,深施一次肥,暂缓释放,保证水稻供应;

用空心莲子草代替虾饲料,减少饲料投入,避免水质富营养化;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四合一绿色防控,消灭稻田病虫害;

种苗和商品虾“分养殖区”,防止长期浸水造成土壤退化和影响粮食生产。

要让农民明白,首先要明白农民有技术

。张嘉宏热情地到处推广讲座,但一开始大部分农民都不买。

从自己口袋里打印出来的免费“技术理解纸”,有人拿回来给孩子包书皮;免费优质虾苗,农民带回来炒韭菜吃;小龙虾专用饲料被用来喂鸡...在张家红技术推广频频受阻的情况下,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农科院重点支持单位。2016年7月,张嘉宏以省农科院博士科技服务组成员身份赴黄骅塘镇担任水稻虾类综合种植养殖工作站站长。这个机会让张嘉宏找到了一个实用的教室。

黄华塘镇鹿沟村的贫困户段洪祥,年收入不足一万元。听说上面有专家。段鸿祥带着村支书王天华去找张家红商量:“稻田养虾,钱来的快吗?”

“只要你肯吃苦,肯学习,我可以帮你。”简单交谈后,张嘉宏启动了“动手”教学模式,教授段鸿祥稻田养虾技术,总结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探索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田间生产是农业科学研究的最佳实验室。段鸿祥很快学会了新技术,在20亩稻田里养小龙虾,一个稻季就增加了近10万元。张家红的稻田养虾技术逐渐成为周边农民眼中的“赚钱好方法”。

一次示范可以带动一百户一千户跟进。张家宏进一步总结了稻田炼虾养殖技术,形成了体系。他率先提出了“早春+晚秋”的全国“一米三虾”新模式——每年4月初在水田、沟渠中播种,5月收割“先虾后米”;6月份移栽季节放两茬,“米中虾”7-8月上市;秋季水稻收割时,将商品虾捕捉整理,保留优质亲虾,再进行不同群体杂交育苗,于次年3月和次年6月投放市场,称为“饭后虾”。

这种模式在传统的米虾养殖基础上,实现了从“一虾”到“三虾”的飞跃,既保证了水稻产量的稳步增长和稻米品质的提高,又避免了小龙虾上市时间过于集中而造成的“虾贱伤农”问题,使农田的产量效益翻了一番,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以鹿沟村为例,在张家红的带领下,该村开发种植面积6000多亩,平均亩产水稻1200斤,虾米500斤。年均综合纯收入6000多元。

天头生产的水果比任何荣誉都要重

黄骅农民迎来了大丰收,撰写水稻、虾田论文的张家红也取得了科研成果。借助“野外实验室”,不断总结、提炼、推广、示范“一米三虾”模式,迅速推动科研、养殖、加工、餐饮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

2018年至2019年,张家港“一米三虾”模式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搞农业科研的人就是给农民看,带他们去干活。”带着科技扶贫的梦想,张家红紧跟时代步伐。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推广“一米三虾”技术,举办培训班,帮助当地群众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建立典型示范基地。

统计显示,近年来,张家红在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山东等地直接培训了4万多名农民,帮助1万多户贫困户脱帽脱贫。

“一米三虾”很有名。全国各地的种植农民和科技人员都来向他们的老师学习。"有时他们一周必须收到几批货."张嘉宏总是面带微笑,给他们一切。

2020年11月,时代楷模、全国扶贫先进人物、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带领镇江茅山革命老区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进行了学习,激励了张家红。赵亚夫说,他关注“一米三虾”已经很久了。该模式遵循绿色养殖、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的“三绿”理念,大大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对保护稻田水质和土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稻田是生态湿地。如果搞“一米三虾”综合养殖,农民可以赚钱,解决污染,食物更安全,湿地生态可以修复和保护,符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优质发展共赢”的要求。推广它意义重大,价值巨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成评论说,“一米三虾”是农田“绿色革命”,是科技帮助扶贫解困、加快农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张家红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等荣誉,还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7项。"田野的果实比任何荣誉都要沉重."张家宏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要满足于纸上写论文,发表在期刊上,而是要在祖国的土地上写论文,把科技成果应用到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让每个农民都能富裕起来,让每个村庄都能脱贫致富。

十几万人都是这样养的!“一米三虾”模式每亩收入6000元,已推广到5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