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协调发展谱新篇章先行先试

《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协调发展谱新篇章先行先试

“满仓盛产粮食,金柚像蜂蜜一样清爽。环境优美的人会活得更久,一起分享美好时光……”一大早,79岁的廖胜华(音译)和他71岁的妻子李(音译)就在村里的空地上架起了一个手机支架,开始了直播。

村里的新鲜事直播,早已是老两口的“固定动作”,自编作词,即兴舞蹈,老两口的热情和笑脸,不仅收获了不少粉丝,也分享了广东省梅州市大黄村的新变化,产业繁荣,生态优美,人富裕。

农村很美,村民很富有。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结束之际,《人民日报》记者前往广州、梅州,探索广东省“一条康庄大道”的实践之路。

走在前列的广东省正在积极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广东实践”,并利用这一势头开始新的征程,以弥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足,改善区域发展的平衡,探索跨区域合作的有效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农村很美,村民很富有

农村振兴的“广东实践”

“我有很多粉丝。我想让大家知道,村子变了很多,柚子立功了!”廖胜华所说的柚子,是大皇村近年来发掘的金柚《算命经》。

大黄村发展特色产业经历了曲折。大黄村有柚子的传统。但早年种植分散,规模小,管理、宣传、渠道跟不上。品牌生产不出来,价格卖不好。

如今,大皇村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亿元村”。“村里先后成立了36个金柚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一个合作发展的群体,带领200多名种植者加入,辐射了村里98%的村民,种植了5000多亩柚子。”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民表示,2019年,该村销售柚果1.5亿多斤,解决了约1500人的就业,累计产值达3.5亿多元。

大皇村柚子工业园的工人正在包装分级后的柚子。人民日报在线陈

这也是梅州柚的东风,是梅州的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梅州正在大力推进柚产业发展,力争柚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100万吨,产值100亿元。

“近年来,我们全力打造‘梅州柚’区域品牌,分别为蜜柚和金柚推出了‘客’和‘都都’两个品牌吉祥物。”陈敏说,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经营使梅州柚摆脱了过去一斤只卖五六毛钱的“头价”和“树价”。

这只是梅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梅州位于粤北生态开发区。近年来,除了推广“梅州柚”、“嘉应茶”、“科度米”、“平原橙”、“寿响水”、“兴宁鸽”等特色农业品牌也纷纷登陆市场,并正在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米袋”、“水缸”、“茶缸”。

“当我们的农民种植葡萄柚和茶叶时,他们可以像法国农民一样种植葡萄。发财没问题。”陈敏笑着说道。

农村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梅州市梅江区太平村,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大棚为村庄增添了美丽的色彩。但就在几年前,它还是一种传统的耕作方法。

白志国是山东寿光太平村请来的农业专家。“刚来的时候,这里的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寿光。这些棚子都是今年新建的。看看这些西瓜和蔬菜长得多好!”白志国拿出手机,向记者介绍了如何通过手机APP监控大棚内的温湿度,控制灌水,熟练,专业,自信。

太平村能够弥补设施农业的“债务”,得益于2018年以来广东省大力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也吸引了一大批带着家乡情结返乡的创业者。

文光是归国人才之一。20世纪90年代,阙文光来到深圳工作并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前几年回家发现农产品滞销,就回家扩大农产品批发业务。

“我想为我的家乡做点什么,正好赶上镇上让我参加太平村的农业大棚项目。等村民能发家致富,村集体经济能增加收入,有政策支持,我就参与。”颜文光咧嘴一笑,说道:“村里的特色产业是苦瓜。我们开发的‘苦瓜宴’吸引了很多游客。”

俗话说“菜在广东”,美食家尝过梅州的客家菜,觉得是真的。酿豆腐,五花鸡,苦瓜,梅菜红烧肉,芋头包子...近年来,梅州市将“粤菜大师(客家菜)”工程与农村振兴、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走上了“舌尖上的致富之路”。

削皮、切丝、炒菜、上菜……17岁的周文成已经掌握了这些基本功。周文成,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人。他希望学好一门手艺,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在学校读了两年,第三年就可以实习了。往届学生就业率挺高的。”

“‘粤菜’是里程碑,‘师傅’是匠心,‘工程’是体系。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美丽的乡村建设也会留下更好的‘味道’。”客家美食及培训基地学术带头人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告诉人民日报记者,除了烹饪技术,客家菜对食物生长的环境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也带动了该地区特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也吃生态餐的是广州从化区南坪村。走在南屏村,无处不在的荔枝林被浅浅的山坡和沟渠覆盖,枫溪栈道、南屏双桥、木棉双塘等景观星罗棋布。坐落在凤凰山上,被枫溪河环绕,是“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32岁的李家民(音译)是南屏村的一名讲师,几年前他曾在佛山工作。说起近年来村子里的变化,李家民的话充满了自豪和幸福。“今年的广州从化南平荔枝节在我们南平村举行。它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蹲着”的朋友和“蹲着”的人一起玩耍和采摘。”

南屏村从一个舒适的角落变成了广州市民的“后花园”,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村庄道路的硬化和新房子的出现,也带来了村民心态的变化。

“前几年头疼的垃圾、污水、旱厕,现在都解决了。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现在谁出去都在关注村里乡村旅游的发展,希望我能多参与。”李家民说,每个人都在坚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

政府建立了一个歌唱市场

东西合作的“广东经验”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随着东西方的合作,越来越多的藏在山里的农副产品成为广东餐桌上的热点项目。

在广州扶贫消费平台的大厅里,来自贵州毕节、新疆蜀黍、四川甘孜、西藏波密等全国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产品已经通过消费者平台在网上推广,获得了消费者的极大青睐,其中一些已经品牌化。

“广东人爱养生,擅长煲汤。贫困山区的竹秆、虎奶菇、黑木耳特别受欢迎。”广州消费扶贫服务中心主任维伦表示,广东人更注重食材,好的农产品是不卖的。“贵州毕节的‘跑雉’一上架就‘宰’了。”

如何保证向农民收取的“散货”质量?“第一秘书是我们的经纪人。”维伦说:“我们和村里的扶贫干部有联系。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情况,提供准确的协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检查农业特产的质量。”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以扶贫消费平台为纽带,既能熟悉农民的供给情况,又能准确地触及市场需求。

“贵州毕节的荞麦面,当地都是大包小包,按斤卖。在广州是卖不出去的,尤其是年轻的上班族,不常在厨房‘火’。不能长时间吃。”维伦说,“我们把这个信息反馈给毕节厂家,改成小包装,销量明显增加。”

农产品通过消费帮助穷人,丰富了大湾区的餐桌。文化旅游交流吸引游客亲临,满足中西部地区优美的生态资源和民俗风情。

“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野韭花,很震撼,很高兴你来了!”一群来自广州的游客在毕节九菜坪叹息。

7月,由广州市文化广播电影旅游局主办的2020年“百万老人游贵州”专列启动,将广州游客运送到对口支援地区,刺激当地文化旅游消费。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吴表示,2016年以来,广州不断深化与毕节市的文化旅游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线路互通、游客互动。“每年,我们都会带领广州的旅行社和文化旅游团队来毕节旅游,为广州的文化旅游企业推一些重点项目,把毕节的生态资源变成产品。”吴对说道。

广州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告诉《人民日报》,毕节有很多景点“养在一个内室里,没人认识她”。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游客会多次去毕节,走不同的观光路线。同时,游客还会购买农场特产,带动当地消费。”

“帮扶只是一个过程,增加市场粘性是一个长期目标。”贵州省毕节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石对记者说:“通过广州市文化旅游局对游客的牵线搭桥、推介和运送,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了毕节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美食风味。他们会分享和传播自己的真实感受,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毕节。”

广州、毕节一方面就业市场广阔,人才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仍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培训一种技能来实现稳定就业。在定点协助过程中,广州也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实现双方共赢。

“广东技师广州港班”开学典礼。(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秦鹏广州港,贵州毕节的一个年轻人,穿着反光的衣服,戴着安全帽,正在独立操作一台30米高的大型港口起重机。2020年,刚从“广东技师广州港班”毕业,获得龙门起重机专业操作证,正式成为产业工人。

广州港集团工会主席温东伟告诉记者,毕节是贵州省人口众多的城市,耕地少,农村工业相对薄弱,剩余劳动力难以消化,受专业技能缺乏限制,无法有效输出。"最紧迫的任务是帮助穷人获得技能和稳定的就业."

在广州港和毕节政府的帮助下,广州港集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校企合作: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贫困家庭的学生将去广州港进行为期一年的特殊技能培训,毕业后优先录取。

校企合作的教育扶贫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双赢结果。“一方面,订单式培训‘毕业就是就业’可以实现精准扶贫。”文东伟表示,“另一方面,也为广州港集团培养、输送和储备了一批专业技能型的港口大型机械操作维修人才,解决了人才缺口。”

目前,33名随秦鹏毕业的毕节学生均在广州港从事各种技术岗位工作,成为新一代城市产业工人。

借鉴广州港的经验,广州其他企业也在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目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29个“订单班”,招生1142人,覆盖500多名建档、建卡贫困生。

做好“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平衡

为优质发展提供“广东智慧”

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就在王老吉大养生原液提取基地的正中央,一个巨型的红色罐头王老吉模型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

"未来市场上销售的王老吉凉茶,将来自梅州!"广州王老吉健康产业投资基础设施中心主任刘昌林指着他身后新建的厂房说。

2020年10月30日,占地177亩,总投资3.67亿元的基地正式竣工。投产后,每年可生产凉茶浓缩液2万多吨。

“我们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仙草原料,其中近一半来自梅州及其周边地区。离产地近,有利于控制劳动力和运输成本。届时,这里生产的原液将被运往全国51个配送点。”刘昌林说。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产业园作为广州与梅州共建的产业转移产业园,自2008年开始规划建设,现已有120多家企业入园,成为广州-梅州产业共建的主战场之一,在汽车零部件、医药卫生、新能源、新材料、餐饮等地方有着深入的产业合作。

广州万宝集团在梅州投产高端冰柜和高端酒柜,年设计产能130万台。人民日报在线陈

梅州高新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玲见证了园区的成长。她说:“十几年来,公园从一个小区域开始,就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受欢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真的很幸福。”

以广美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是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起点和载体,已成为广东东西部连接珠三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帮助广东加快构建协调发展机制。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预计将占广东东西部地区的35%,比2019年高出1.3个百分点。未来广东东西部地区将实现省级工业园区和县域全覆盖。

从一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到“云”端的数万个外贸产品,广东正在不断激活优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积极探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广东省实施功能区主导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合理分工实现优化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

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核心区城市群珠江港,瞄准产业转型新机遇,加快“源头创新”步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主引擎”带来持续动力。

在南海之滨,以湛江钢铁、阳江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揭阳中石油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在沿海经济带新时期广东发展主战场上,形成了“陆海协同、港业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绿色粤北,随着《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今年“大蒲蜜柚”成为广东省唯一入围首批中欧互认互护地理标志的水果产品。梅州位于粤北生态开发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健康特色的现代农业。“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构建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突破物理空的痛点。2020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公路网规划(2020-2035)》提出建设一个贯穿全省、国内畅通、连接全球的“12312”陆海空现代交通体系,为国内国际双流通通道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规划,到2035年,广东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全省主要港口、民航机场和铁路枢纽将需要15分钟,90%以上的乡镇将能够在30分钟内进入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更加合理、覆盖面更加全面的高速公路,将有效开辟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要素的流通动脉。

就在几天前,广东省“十四五”计划方案公布。锚定2035年的长远目标,继续深化“一个核心、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将在未来五年再次得到强调。在新的征程上,率先重新出发,可以期待一个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协调、现代经济体系更加完善的广东。

《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协调发展谱新篇章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