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河南:多措并举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中原粮仓”

河南:多措并举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中原粮仓”

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组发布数据: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河南省今年粮食总产量为1365.16亿斤,这是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第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首次跨过1350亿斤的台阶。河南省坚定地肩负着粮食安全的重任。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由于河南省不断实施“土地科技储粮”战略,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长期依赖政策,中期依赖投资,短期依赖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基础设施投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可以说,没有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就没有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产。”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沈延平说。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河南累计投资96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粮食增产189亿斤。今年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面积突破1250万亩,其中去年结转的590万亩工程已于9月全部完成,今年新增660万亩工程建设进度已超过96%。

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面临着任务资金渠道不统一、灌溉井通电困难、工程设施脆弱性、县级财政配套实施困难等诸多制度和制度障碍。近年来,河南省针对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性、体制性障碍,制定了精细化措施,逐项解决,做到工程建设与工后管理保护并重,充分发挥工程的长远效益。

统一任务和资金渠道,解决长期管理问题

体制改革后,河南省将耕地建设管理职能从原发展改革、财政、原国土水利四个部门中分离出来,由农业和农村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但建设任务和资金仍由中央预算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渠道分配,投资标准不一致。比如2020年国家在河南下达66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中央预算投资渠道146万亩,平均亩1022元/亩;中央财政专用渠道541万亩,平均1004元/亩。这给地方政府安排任务、落实配套资金、进行日常管理带来了多重困难。

河南省为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加强了部门的统筹规划,将两个渠道下达的建设任务从一个省级农业和农村部门的任务清单下放到市县;省级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农业专项分级填制,一个渠道下达到市县;如上图所示的项目设计审批、日常监管、竣工验收、入库由农业和农村部门统一管理和实施,实现“一个任务单、一个资金渠道、一个管理体系”,构建农业和农村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农田建设机制。

按照农业和农村部门管理的农田建设机制要求,舞钢市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全乡推进。去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今年再建设3万亩,共建设高标准农田27.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9%。

“项目建成后,全市所有合格耕地将实现高产稳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畅通、生态良好。农业基础设施将得到全面改善,土地抗风险能力和效益产出将得到有效提高。”舞钢市农业和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说。

理顺配电设施建设和管理,组织普查和整改,解决管理和保护难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工程建设验收标准与电力部门的不一致,农田建设项目区的农田井往往比竣工晚8个月左右才能通电。今年3月,在河南省政府协调下,下发了《河南省理顺农田灌溉电力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明确电力部门负责新建项目区高压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已建成项目区现有高压设施由电力部门逐年接收整改, 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灌溉设施供电难、配电设施易损坏、管理保护难等历史遗留问题。

据了解,今年国家电网河南电力公司投资8.9亿元,为新增6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0 kV电力配套设施,涉及农田5.3万口井,基本实现了灌溉井与电力配套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步。

11月底,许昌供电公司率先完成高标准农田配套电力建设任务,共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79.75公里,新增电站178座,新增配电容量19700千伏安,涉及全市7611口农田井。长葛市河上桥镇太平村村民刘光德看着自己的农田很开心:“以前种地靠天收。即使有一口井,也需要几个人抽水拉管,还要在错误的高峰用电。现在,通过电网改造,不仅可以将干能源倒掉,还可以节省人力,增加产量,大大节省浇地成本。”

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10年。受天气恶劣、野外作业、缺乏管理和保护等多种因素影响,工程设施已使用5年左右,灌溉、配电等工程设施开始陆续损坏。为了延长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从今年开始,河南省在农业和农村部门的带领下,会同财政、发展改革、水利、自然资源和电力等8个部门,组织对“十二五”以来全省已完成工程的灌溉、配电等9项重点设施进行了全面调查,并逐年分类整改。截至11月底,工程设施普查、整改台账建立等基础工作已经完成,电力等设施接收整改工作有序推进。

南阳市宛城区以此次普查为契机,完成了原国土部门2010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区341口井配电设施的更新,已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其他所有问题设施也纳入整改计划,将于2023年6月前整改到位。

加强监督考核,开展示范创建,解决建设标准低的问题

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要求高,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河南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河南高标准农田项目地方财政配套标准按省、市、县6:2:2的共享比例执行。根据2020年高标准农田项目财政投入情况,县级财政需要配套资金约95元/亩。鉴于县级财政压力较大,部分市县无法全面落实配套资金。因此,河南省在实施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质量保护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农村振兴绩效考核,分值占5%。河南省作为11个重点事项,已纳入市(县)党委书记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指挥棒成为地方党委重点抓的“一把手”项目,为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协调项目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绩显著的城市给予财政奖励。今年,河南省政府通过新安排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对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的开封市、平顶山市、信阳市、周口市、济源示范区和永城市给予奖励。在拨付年度省级财政资金时,每个奖励省辖市新增安排1500万元,每个奖励示范区和县(市)新增安排8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行投资标准一般不低于1500元/亩。按照这个标准,只能解决基本的排灌问题,无法实现真正的高标准农田。比如埋地管道一般无法实现全覆盖,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田间部分主干道硬化,不能满足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要;排水沟一般不硬化,完工后很快就会损坏,无法保证“排涝”。

为了探索真正意义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效节水”,河南从今年开始优质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进一步提高了标准。按照每亩3000元以上的投资标准和“标准化建设、设备现代化、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护”的“五个要求”,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探索经验。河南省专门安排了12亿元的一般国债资金,市县积极自筹资金。在14个省辖市、39个项目县、46个项目区,按照“五个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造54万亩。目前,周口市已建成商水县、淮阳区、单城等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监控、信息发布、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只需一部手机就能看苗、看水、看喷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县粮食亩产增加230公斤,年产量增加2.2亿公斤,带动农民增收2.3亿元,家庭平均收入增加850元。

“河南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视为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国家粮食生产重要核心区的基础。”河南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党委委员谢长伟表示,到2025年,河南省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粮食生产能力1300多亿斤,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河南:多措并举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中原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