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河北省藁城:环境美、产业兴、繁荣

河北省藁城:环境美、产业兴、繁荣

“大家都说,哎,杜村不错,杜村的村子很美,环境也很美……”

日前,在石家庄市藁城区杜村文化广场,一曲《杜村好风景》将杜村的文艺表演推向高潮。“这首歌唱出了全村的心声,展现了我们村的幸福生活。”61岁的村民支玉华改编了这首歌,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杜村位于藁城区的郊区边缘,曾经是周围“最穷、最脏、最落后”的村庄。近年来,杜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整治环境、发展产业、改变习俗等方面,扎实推进农村振兴,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河北省美丽乡村城市”称号。

环境宜居。住在这里有面子

干净宽敞的街道,茂盛的树木,整洁明亮的庭院...走进都村,美丽的乡村无处不在。然而,几年前,它还是一个著名的“泥窝”。

“以前村子里到处都是土路,阳光充足的泥土,多雨的泥浆,进出村子特别不方便。”村民李回忆说,村里没有像样的道路,环境又脏,所以很多人外出打工,不愿意回到村子里。

如今,李家门前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她的家也用上了天然气,被誉为“美丽的庭院”。“变化太大了!杜村是个好地方,住着一张脸,哪儿都不变!”微笑的脸上写着的幸福。

杜村的变化始于2009年,当时46岁的高素娥当选为杜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不仅道路不好走,路灯、排水等基础设施也很落后。”高素娥在任职之初,就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

万事开头难,拆迁私房阻力很大。高素娥带着亲戚“经营”,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工作。渐渐地,反对的村民越来越少,支持改革的村民越来越多。在村民的支持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近年来,经过“绿化、美化、亮化”改造升级,村内146条街道全部硬化,310盏路灯照亮了村内街巷,绿化覆盖率达48%。同时铺设地下管网,美化沿街外墙,家家户户供应天然气,新建小学、幼儿园、污水处理厂。美丽宜居,成了杜村的标签。

该行业正在蓬勃发展,门口的就业人数也在激增

当村庄美丽时,就要让村民的生活富裕起来。

“工业振兴是农村振兴的关键。如果你想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你必须做好行业。”经过反复调查,高素娥决定带领全村发展半城郊经济,搞特色种植,靠城里人挣钱。

2010年,杜村被确定为省级蔬菜千亩标准园项目示范村。高素娥意识到这是发展蔬菜种植业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她的领导下,杜村成立了一个专业的农村育苗合作社,然后组织一些种植者三次到寿光参观学习。

“我们去了解了人们的种植模式和温室结构。回来后合作社给我们提供了小额贷款担保,一个棚子借了5万。”种植者刘春晓说,他现在经营两个温室,种植西红柿和草莓,一年能赚近10万元。

合作社运行后,杜村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了1138亩土地,以设施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发展了集“采摘、旅游、观光、科普”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从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每到采摘季节,都会有很多游客来村里采摘观光。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吃旅游餐,口袋鼓鼓的。”高素娥说。

农村文明“美德精神”助力农村振兴

“春节期间遇到疫情,你是杜村最漂亮的志愿者……”10月1日晚,一首诗朗诵表达了全村抗击疫情志愿者的敬意,杜村抗击疫情的64名志愿者受到表彰,并记录在杜村的《德善档案》中。

2019年,杜村创建了“德善档案馆”,将杜村人的善举记录下来,以电子方式存档,永久保存,并在德善杜村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发布。目前,美德和善良的档案中记录了240多项善行。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杜村紧急成立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并发布了招募令。党员、妇女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踊跃报名,在防控点尽职尽责,筑起保护村民福祉的钢铁防线。用实际行动努力诠释杜村“德善精神”的志愿者。

“农村文明是农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广大村民提高文明水平、增强幸福感的需要。”高素娥表示,通过引导全体村民向善,开展“最美家庭”、“优秀志愿者”、“孝亲标兵”、“杜村好人”等一系列树评活动,好孩子、好媳妇等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互相帮助。杜村还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妇女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等四支志愿服务队,共有1300名志愿者。

今天的都村充满了不同的精神和精神。“村子很美,生活很美。这么开心的一天能没有魂魄吗?”智雨花说。

河北省藁城:环境美、产业兴、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