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打赢扶贫攻坚战——厦门、临夏扶贫攻坚战协奏曲

打赢扶贫攻坚战——厦门、临夏扶贫攻坚战协奏曲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自2010年6月起,得到厦门市的对口帮扶。从鼓励国企带动民企参与扶贫,到嫁接两地商业环境,再到人才共享...10年来,厦门在临夏率先尝试并积极探索跨区域扶贫合作的实践。今天厦门和临夏演奏了《扶贫协奏曲》,东西陆海相连。

机制创新让东部企业扎根深贫地区

“2015年之前,救助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上。之后市里派干部到临夏,工作重心开始向产业援助转移。”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叶坚说。

厦门充分发挥国企资本优势,通过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建设工业园区等方式,帮助产业合作项目落地,“筑巢引凤”。

林夏鞋业公司位于临夏市和政县,由厦门市国有林夏公司和民营企业古蔺吉公司共同投资组建。订单和技术来自古蔺妲公司,目前已产生经济效益。“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订单、技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管理经验,但资金不足,国企只是优势互补。”林夏公司副董事长李勇表示,目前,林夏公司已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12家企业,带动1500多户贫困户增收。

临夏吉和兴工业园区已建成多栋厂房。夏润高原农业公司总经理黄雄月表示,公司2019年去临夏考察建厂,很快入驻园区。“减租每年可以为我们节省几十万元,现有的设施齐全的工厂节省了建厂的时间,让我们可以赶上今年的采摘季节。”

“企业除了减租,最重要的是避免自建工厂的流程和资金投入。”负责园区运营的临夏吉和兴贸易公司总经理吴世鑫表示,很多企业都很关心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在与他们协商入驻事宜。

在国有企业带动民营企业等一系列创新措施的推动下,厦门的产业援助开创了新局面。截至今年8月,厦门已向临夏引进57家企业,实际投资6.2亿元,通过吸纳就业和利益联动机制,拉动了1万多贫困人口的收入。

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商业环境的改善

部分接受采访的企业领导承认,刚到临夏时,当地企业注册和证书审批流程漫长、效率低下,部分基层干部服务意识薄弱。

对此,厦门已派出800多名配套干部赴临夏,推动新的服务理念在临夏扎根。

如今,临夏地方党政干部经常走访企业,询问需要解决哪些困难。

“杨县长办公室,帮助解决我们员工乘坐公交车的问题。赞!”9月4日,箱包公司经理周就发了这样的微信朋友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公司最近招聘了100多名工人,有些工人远离公司,没有公交车覆盖。”周说,当地一位副县长了解到情况后,他当场打电话给公交公司进行协调。

地方干部的观念在改变,同时地方贫困户也逐渐走出农业思维。东方企业带来了现代管理经验,从前的农民逐渐变成了成熟的产业工人。

“最初的三个月非常艰难。有些员工不适应工厂的工作模式。他们经常上班很晚,随意请假。”临夏雨具有限公司经理刘表示,公司从一些知名企业购买讲座课程,并在周末和下午组织有偿讲座,开阔了员工的视野,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观念。

“经过10年的帮助,临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可喜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经营环境的优化。现在正在推动临夏干部到厦门工作,带回打造经济特区一流商业环境的理念,这是临夏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厦门市委宣传部部长李说。

未来有望实现“捆绑和集成”发展

从林夏鞋厂开了几公里后,李勇把车停在了一个建筑工地的门口。

“这是我们的新工厂,前面是办公楼,后面是总面积12000平米的两层厂房,旁边是宿舍楼。”李咏指着不远处的几栋楼兴奋地说:“以前我们主要是用进口材料加工鞋子,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外面,所以物流成本高,利润在空之间很小。有了新工厂,我们可以做整个鞋类生产,甚至整个鞋类产业链,带动当地1000多个就业岗位。”

“我们一过来就准备扎根很久了。”吉美箱包公司总经理田小平表示,公司成立之初,从外地高薪聘请管理人员,选择责任心强、文化程度较高的本地员工进行培训。目前交接已经完成,厂内班组长都是临夏本地人。二期工程预计10月份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扩大工人规模。

企业发展的信心倍增,临夏的贫困户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

“我的工资可以补贴家里的开销,我老公的工资可以省下来。我们打算攒钱开一家拉面店。”积石山特利强雨具公司的员工谭芳说,她的家人一直想开店做生意。现在她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月薪近3000元让她的梦想成为可能。

财政支持增加,招商引资加快,在职干部交流增多,经营环境不断优化...10年来,厦门和临夏实现了“捆绑整合”发展,东西部扶贫合作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打赢扶贫攻坚战——厦门、临夏扶贫攻坚战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