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黑龙江省通河县:“文明花”知“致富果”

黑龙江省通河县:“文明花”知“致富果”

“农村就是这样。你有‘埋’早回城的嫌疑。”

下定决心要解决村里环境卫生问题的王中明仍然记得这句令人窒息的话。

王中明是黑龙江省通河县通河镇华树村的第一任村支书。当他2015年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时,华树村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一条“臭大街”第一次穿过了王中明。

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飞舞...那时,王中明住在这条街上,周围一直是“肮脏”、“混乱”和“贫穷”。“衣服挂在街上后不久就会积一层灰。没有人相信村里的环境卫生能管理好。”他说。

环境可以改变人,扶贫首先要改变村容。起初,王中明希望每个人都自愿和他一起打扫街道,但没有人回应。

王中明说,秘书长还是要靠党支部。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党员和村民代表,然后这些人动员村里的亲戚朋友,大家渐渐扭成一条绳子。

村里的党员干部和老年协会开始带头清扫街道。“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跟着。”王中明说,街上的村民现在每天都定期自发地清扫街道。

环境改善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扔垃圾倒污水的现象早就消失了。相反,乡村工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80多岁的马忠良,连续四年生产大酱酱菜,年收入增加一万多元;贫困户池靠卖散养鸭蛋实现脱贫;花树村不仅脱贫,而且被选为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优秀典型案例之一。

花树村74岁的村民邓文生说,以前的花树村是土路、泥棚、臭壕、烂河塘,现在到处是水泥路、砖房、鲜花、松树。

好的村风靠好的制度。在距离花树村不远的另一个省级贫困村——涪陵镇长兴村,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近年来,长兴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民委员会、道德委员会和红白会。目前,村里的重大问题都要进行评估,定期开展道德评估活动。选拔好媳妇、好孩子、好婆婆等“先进村民”,提倡厉行节约,红白喜事不做大事,村风是新的之一。

“村子发展这么快,我们得做点老东西,跟村子分享。”2018年,长兴村老党员自发成立了老年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60多岁。54岁的党员田振海每周六带领一个小组对村里的街道进行一次志愿清扫,每年为村集体节省了1万多元的清扫费用。村民发生矛盾纠纷时,老年志愿服务队也主动调解。

“这几年村里有三家麻将馆,一到农民的休闲游戏就开了。现在大家都在想怎么发财,麻将馆早就‘黄’了。”长兴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树山说。

精神饱满,创业精力高涨。2016年,长兴村成立了大锅子农民专业合作社,转让土地300亩种植蝎子。村里24户贫困户利用贷款进入社会,每年获得分红3000元;榛子树下套种寒地玫瑰、蒲公英等经济作物,村里年收入超过20万元;村里还有一个农业示范园,种植了2000多亩有机大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不仅代表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代表着精神文明的丰富。通河县县长何说,文明的乡村风格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把以前的贫困村变成了先进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黑龙江省通河县:“文明花”知“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