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幸福绽放在新边疆】记者注:“秩序”呼伦贝尔

【幸福绽放在新边疆】记者注:“秩序”呼伦贝尔

8月2日,记者带着“幸福花开新边疆”采访组走进呼伦贝尔。采访中,记者下单购买了“张阿姨木耳之手”、“明华辣白菜”、“小顺米”等呼伦贝尔本地特产。这些专业的背后,是呼伦贝尔地方干部群众脱贫致富,走“数字快车”奔小康,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的生动例子。

先说“张大妈拿了一把木耳”,一个先苦后甜的故事。

【幸福绽放在新边疆】记者注:“秩序”呼伦贝尔

图为张秀荣在自己的真菌种植温室前展示真菌。新华网记者焦鹏照片

住在扎兰屯的张秀荣命运多舛。他的大儿子英年早逝,小儿子残疾。他的妻子因连续遭受精神打击而患上抑郁症。张秀荣在花年被他的生命推到了悬崖边上。

2014年,当地政府向张秀荣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帮助她建造了一个温室并悬挂了菌袋。当年净收入9000元。张秀荣动情地对记者说:“钱终于到了她手里。”。2015年,张秀荣增加种植量,年纯收入达3万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刚刚脱贫的农民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如果他们不继续提供帮助,就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再次陷入贫困。“脱贫不脱钩”,扎兰屯当地政府组织电商培训,二儿子刘利用电商平台开展销售,联系农业专家保驾护航木耳栽培,还帮助注册商标“张阿姨带木耳”。

有了计划、资金、目标、措施和检查,“精准扶贫”使张秀荣掌握了技术,与市场接轨,“扶马”、“搭顺风车”,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幸福绽放在新边疆】记者注:“秩序”呼伦贝尔

图为阿荣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真淑。新华网记者焦鹏照片

“明华辣白菜”的制作人李真淑是辽宁的开源人。2011年与阿荣旗新发乡东光村结婚。婆婆郑明华经营着一家韩式美食餐厅,营业面积1400平方米,员工20人,在致富的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婆婆郑明华的指导下,李真淑学习了传统的韩国食品制作工艺,成为阿荣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幸福绽放在新边疆】记者注:“秩序”呼伦贝尔

图为李真淑制作的韩国传统菜肴。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婆媳郑明华和媳妇李真淑的关系,让传统工艺碰上了网络。90后的李真淑,利用微信平台拿出辣白菜、辣鸡爪、桔梗等韩国传统美食,未来她将拓展短视频平台的销售渠道。

记者发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边境地区已经相当流行。新发乡东光村七十街的商户收入70%来自网上交易,扎兰屯张秀荣家的木耳80%通过社交软件销售。当58岁的狩猎村鄂温克族猎人那春林通过微信发来一系列短视频链接时,我完全相信了互联网的“邪恶”!

近年来,越来越多有抱负的年轻人从城市搬到农村,来到边疆,成为“新农民”。电子商务就像一条红线,一头连着广阔的农村,一头连着巨大的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我这次订的大米“小顺米”是在大兴安岭周边的黑土地上种植的,那里有艾伦河边的自流灌溉。日照时间近3000小时,无霜期120-130天。“小顺米”来自彭的新发米公司。2002年,彭回到家乡阿荣旗新发乡发展水稻种植业。通过出让土地、签约农户、使用18万亩水田,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新发乡农业转型升级。

也是在海拉尔区哈科镇呼伦贝尔,通过科学管理实现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型;扎兰屯抓住机遇,多方合作成立飞行学校,扩大Pro 空的产业规模;莫奇整合非遗文化、民间艺术和体育,打造达斡尔族国家公园,推动区域旅游发展;阿荣旗是一个全心全意的“店员”,不断优化经营环境,吸引了生物制药等众多项目...此次呼伦贝尔各路旗帜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拓宽当地群众致富渠道,谱写边疆发展新篇章。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幸福绽放在新边疆】记者注:“秩序”呼伦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