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广西:巴马推广“稻+鱼”养殖模式,实现粮渔双赢,扶贫帮扶

广西:巴马推广“稻+鱼”养殖模式,实现粮渔双赢,扶贫帮扶

驾车穿梭在巴马那什乡的山路上,一阵颠簸之后,眼界豁然开阔,窗外绿色的稻田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景色优美。

最近在那什乡那琴村,当地的水稻长得喜人。绿色的稻田里,三五成群的鱼儿在秧苗间欢快地觅食,一派热闹的景象。

一亩稻田能产生多少效益?如果你问一个农民,他可能会告诉你,1000元的价格在2000元到2000元之间,但在那秦村的稻田综合种植区就能找到。这里的村民给出的数字令人惊讶:4000多元。为什么同样的稻田收入差距这么大?秘密藏在稻田下面。原来,广西巴马群发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将20多亩稻田转让给当地村民,并在稻田养鱼。当地农田每年不仅可以生产600公斤/亩有机大米,还可以接收5000公斤/亩生态鱼。“一水两用,一田可收粮鱼”。

那什乡位于巴马镜,海拔高,水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所以生产出来的大米清香爽口,在当地略有名气。

如何提高稻米品质?怎么改良土壤?如何提高水田综合效益?巴马群发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华群决定,在那什乡那琴村实施“水稻+鱼类”养殖模式试点基地。

起初,一些村民质疑这种做法,不愿意转让自己的土地。黄华武,家境贫寒,当时有顾虑。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向巴马农林投资公司学习养鱼技术。去年年底,他引进了弗莱。回国后多次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决定将自己的稻田转让给巴马群发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他每亩1000元,一般每天在基地工作拿100元的工资。

那秦村有15户黄花武这样的贫困户。黄华群介绍,今年巴马集团的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该集团稻田的综合养殖。在传统稻田养鱼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稻田的水面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鱼可以吃害虫,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不用喷肥,对改良土壤有很大的作用。鱼米形成无污染的生物微循环,不仅实现了每亩两收,还实现了“1+1=4”的效果,即“大米+水产品=粮食品质提升+水产品收入增加+生态安全+农民收入增加”。

黄华群算了两个“账”,以一亩稻田面积为例。过去,根据市场价格,一亩稻田可以生产700公斤大米。从2.5元到3.0元,一亩稻田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目前,稻田可以生产300公斤大米。虽然产量下降了,但大米的质量有所改善。像这样的有机大米,市场上能卖10元一斤。同时,这1亩稻田可以养殖200条鱼。到年底,每条鱼长到一斤左右就可以卖掉,也可以卖到10元一斤。剔除亏损,一亩稻田的鱼收益约1200元;这两个“账”加起来就是一亩水田,收益四千多元。贫困户梁华民也认为这两个账户划算,于是也把自己的1.7亩水田转给了合作社。

目前那琴村已有20多亩水田耕种,今年年底就能看到初步效益。

黄华群表示,巴马集团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那琴村稻田综合养殖方面优势明显,因为水源充足,稻田连片,充分利用了水稻和渔业综合养殖。凭借生态安全的功能优势,“米鱼”养殖备受消费者青睐。下一步,项目规模将继续扩大到300多亩,让更多的穷人融入产业链,吃到产业

文章转载自水产养殖网,整合自中国水产养殖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广西:巴马推广“稻+鱼”养殖模式,实现粮渔双赢,扶贫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