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西海固决战

西海固决战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邗江村,矗立在俯瞰村庄的山坡上,绿树掩映着红瓦房,水泥村道沿山延伸,田园风光诗意盎然。

邗江村,原名“烂泥滩村”,因“阳光明媚,尘土飞扬,风雨泥泞”而得名。自2017年以来,在福建省莆田市邗江区的帮助下,村内修建了硬化道路,成立了集体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机械合作社。家家种草,家家养牲畜。村民的收入一直在增加,村庄的外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受“泥”困扰的“泥滩村”正式更名为“汉江村”。

“泥滩”的重生只是宁夏西海涅槃形象的一帧。

越深入越难进入。宁夏西海固经历了几十年的扶贫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目前,宁夏有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1.88万贫困人口尚未脱帽脱贫。

在移交总账的历史时刻,宁夏深入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对标“两保三保”,以“四查四补”为抓手,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抓整改、抓不足,攻坚克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确保扶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群众的判断、国家的评估和舆论的监督

在细微的地方绣花

在扶贫攻坚的决战之年,饱受贫困之苦的西海固能否如期脱贫,与全国一起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今年以来,宁夏围绕实施扶贫攻坚重点工作、完成“两保三保”、实施“四查四补”、解决突出问题,在西吉县实施挂牌督办战,对全区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基础条件差的80个薄弱村进行重点帮扶,一个一个过筛子,一个一个补短板。

固原市西吉县王敏乡二岔马村是重点扶持的弱势村之一。

二岔马村有219户1025人,主要发展传统养殖业。在这个距离县城约48公里的偏远山村,39岁的沙村夫出于各种原因退出了扶贫攻坚政策。

“当我被准确认定的时候,我名下有一辆二手车。虽然卖了,但是没有过户,联系不到买家。所以我没有被纳入贫困户。”沙存福说,这几年一家七口挤在36平米的房子里,媳妇患有先天性癫痫。两个人都不能靠养羊出去打工生活。2015年,他积蓄用光,勉强盖了个三房框架,无法满足入住要求。

今年4月的“四查四补”,沙存福再次申请低保,逐级上报审核。一个月后,沙存福一家拿到了两份低保。村里帮他争取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公益工作,年薪9600元。

在沙村夫一家迎来新生活的同时,二岔马村也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越来越近。该村党支部书记沙告诉记者,今年4月,在基金的支持下,该村购买了20头西门塔尔牛,新建了32个牛棚,并计划修建54个青贮池。前不久,连接二岔马村和三岔村的8公里土路被硬化。

在扶贫攻坚的最后时刻,稍有疏漏都会影响扶贫的质量和色彩,需要更加周密的调度、精准的政策和刺绣。

今年,宁夏针对“两保三保”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针对全区“四查四补”中发现的52800个各种问题、不足和薄弱环节,实行扶贫攻坚动态监测和账户管理,实行贷款、监督落实、逐笔出售,不断巩固和提升扶贫成果,确保县清村出、户达标、民脱贫。

目前,宁夏义务教育已建卡的贫困学生全部返校,宁夏贫困人口参与率达到100%。今年认定的1235户贫困户和211户边缘户住房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整个区域向25 700名被界定为易受贫穷影响的人和14 700名在减贫方面不稳定的人提供了有力的援助,并尽一切努力防止贫穷再次陷入贫穷。

努力学习延伸链

固原市隆德县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包装和封盖水晶粉丝和配料。

这是在隆德县投资引进的福建企业。自2017年以来,先后建成年产2万吨土豆水晶粉丝、方便粉丝、1000吨亚麻籽油生产线,可消化当地土豆15万吨,带动当地土豆种植10多万亩。该公司副总经理杨俊友告诉记者,通过工业生产带动整个行业整合,不仅促进了当地人民种植土豆以增加收入,还促进了超市、餐厅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目前,该企业已吸收400多名工人,其中137人已建卡。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保持稳定的脱贫步伐,必须巩固扶贫攻坚的产业基础。

在宁夏西海固,大部分人以传统农耕为生,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土里挖”的自然经济状态中。近年来,贫困地区基于资源禀赋和地方特色,延伸链条,壮大富民兴村产业,让第一生产嫁接第二生产,整合第三生产,帮助普通百姓“土里淘金”。

在农村的土地上,一个土豆串起了产业链,一头牛,一株蒿草和一颗小杂粮...都拉出了脱贫致富的链条。

在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皇甫村,“针灸鼻祖”皇甫谧因一片艾叶而再次“火热”。

“这里是中国著名医生皇甫谧的故乡。艾草的种植历史悠久。我们将历史文化与艾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品牌,让长在地下的草进入生产车间和电商平台,形成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宁夏皇甫谧爱益康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竹铎说。

2018年,皇甫村村民赵竹铎回乡创业,将目光投向黄土地。他转让了600亩土地种植艾草,并成立了一个扶贫车间,开发艾条、艾草枕头、足疗袋等10多种产品。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带动周边20个村种植了1000亩艾草,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60万元。今年1月以来,超珠多与一家互联网销售公司合作,开辟网上销售渠道,累计销售额达到6700多万元。

“在这里工作,一个月稳定收入2600多元。公司还教我们网上直播卖货,做好了赚多了。”古镇高庄村村民康芳说。

在宁夏农村,养牛过去是种地,现在养牛是为了发财。海原县三河镇代店村农民柯斌的院子里,一排排整齐的圈舍,一头健壮的肉牛,一个标准的流程,处处显示着现代养牛的规模。

“以前家里只有几头牛。感谢基础牛银行业扶贫的好模式,现在有40多头牛,年收入20多万。我们村家家养牛,都盼着多养牛,养好牛。”柯斌说。

海原县创新“基础奶牛银行”模式,向117个村的12925名农民赊销32051头西门塔尔基础奶牛。饲养的肉牛数量从2014年的15万头增加到去年年底的27万头。2019年,办卡贫困户人均养牛收入达到1100元。

随着肉牛业变得“牛气”,乳业也越来越“牛气”。去年以来,宁夏依托奶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分别与蒙牛、伊利集团签订了100亿元、1000亿元的牛奶产业链集群项目;宁夏以“红火”为重点,以技术创新、标准化种植和深加工为手段,推进工业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医疗卫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盐池滩羊通过科学养殖和精细加工促进产业价值链再造...

在全面扶贫和农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中,工业扶贫政策唤醒了各地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宁夏西海固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中获得了更多的收获和幸福感。

寻求山青与人民财富的双赢

彭阳县夏季山青水秀,植被茂盛。

雨后,白洋镇中庄村党支部书记严胜东爬上山坡。“从这个位置来看,我们的村庄非常美丽,明亮的砖房是红色的,新建的牛棚是蓝色的。秋天收割玉米时,院子里是鲜黄色的。”

红色、黄色、蓝色,点缀在群山上空柔软的绿色地毯上,构成了一幅摆脱贫困、梦想小康生活的美丽画卷。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西海固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注定同频共鸣,促进共赢。在固原市,山青人富的双赢局面始终贯穿于扶贫攻坚的全过程。多年来,固原市始终如一地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实验示范工程,重点选择适合固原市的“一树一花一草一苗”,并将其划分为绿化、城市园林、美丽乡村、全球旅游、庭院经济等地方。,把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人的财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行走在宁夏南部山区,山沟之间,层层叠叠的绿色屏障正在远去。过去家家重视牛羊;如今,群众把这里的草和树视为珍宝。

“这些年,干部群众在荒山上种树,种果树,盖棚子种田。山坡稍微变绿了一点,土地变平了,道路变宽了,人民有了富裕的工业,享受了良好的生态。”严胜东说。2006年起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一直在做两件事:让荒山绿起来,让人民富裕起来。

十多年来,群山环抱的中庄村,为保护青山而不懈努力,逐渐尝到了“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去年,中庄村领导乔寿生投资70多万元,对自己的窑洞、庭院进行升级改造,发展酒店经济。"一部纪录片的摄制组来到南方,正在谈论租金。"

在宁夏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经济林不仅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也是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在马志雄西吉县兴隆镇夏凡村,村党支部书记近日联系并邀请陕西杨凌农业技术专家,对村集体500亩矮化密植苹果进行技术指导。

“以前种玉米的时候,一亩地只赚7800块,每年收获后都留下黄土满山。种苹果不仅保持水土,而且经济效益翻倍。”马志雄说。2018年,村上组织多人去甘肃省静宁县“取经”。去年,它试图种植矮化和密植苹果。据估计,满果期每亩地的收入比种植玉米高10倍。村民转让土地后,都在果园干活,每年村集体还有一定的分红。

实践告诉西海固,坚持原来的农村生活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是要在发展中协调经济和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能拥有良好的生态,享受美好的生活。

在决定性胜利的一年,关键时刻,走在宁夏西海固的群山之间,走在干旱的塬地上,到处都是收紧弦欢呼,胜在必行,补错交高分试卷的英姿飒爽。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西海固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