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甘肃榆中:荒山荒坡成“金银山”

甘肃榆中:荒山荒坡成“金银山”

甘肃榆中:荒山荒坡成“金银山”

甘肃榆中:荒山荒坡成“金银山”

甘肃榆中:荒山荒坡成“金银山”

7月在甘肃省榆中县,到处都是绿色。曾经的荒芜贫瘠,在山坡和山脊上,一片森林郁郁葱葱,在蓝天白云下,生机盎然。

榆中县山高谷深,干旱半干旱地区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造林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如何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榆中县两山指挥部通过各种渠道赢得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经过广大林业群众和相关林业专家的艰苦探索,终于摸索出了因地制宜提高苗木成活率、精细抚育的宝贵经验。

榆中县两山指挥部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荒山荒坡上选择柠条、侧柏、油松、山杏等抗旱抗寒树种,通过营养袋栽苗、表土回填提高肥力、地膜蓄水保墒等方式,修建整体水池、管道等水利设施,提高苗木成活率。

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机制,实行责任管理,坚持“三点建设、七点管理”的理念,将管理权落实到各林业管护站,明确管护站人员的管护责任,建立相关奖惩机制,加强群众教育和引导,全面推行封山育林,严格控制林区火源,定期开展林地清淤工作,有效维护了造林成果。

“在这2400多亩的区域前面,周围脆弱的生态改善为当地村民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榆中县梁山指挥部副指挥谢说,崔家岭林业管理站废弃严重,但现在已经有所改善。

为了恢复生态,让当地人发展工业脱贫致富。榆中县两山指挥部开始在山区适宜地区推广种植杏、苹果、李、冠梨等经济林,多渠道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途径,吸纳周边村庄富余劳动力加入生态造林、护林防火行列,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虽然今年杏花遭遇冻害,但我的收入近万元。”榆中县和平镇范家营村村民刘玉库告诉记者,过去10年里发生了9次干旱,所有的土地都是山地和旱地,完全依赖天气吃饭。2000年该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种植杏树8亩多,山上建了一座水库。有了水源的保证,树长得很好,收入增加了很多。

“现在,山更绿了,土地更肥沃了,环境更好了。家家户户都种了杏树,收入是原来的几倍。还不如搞清楚什么是“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看着整齐建造的“摇钱树”,刘玉库说。

近年来,榆中县大力实施自然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榆中县绿化工程作为兰州市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0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造林面积已近3.6万亩。重点工程范围涉及和平、定远等乡镇,实际灌溉面积7500多亩。生态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项目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兰州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榆中县在生态保护的同时,注重产业培育,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并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多重效益。并且生态良好,旅游业发达,形成了林下种田、采摘观光的绿色产业。

就像当地人说的:山还是山,人还是人。随着思维的变化,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甘肃榆中:荒山荒坡成“金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