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衡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

衡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

打开“药方”,拔掉“穷根”——衡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

衡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

日前,在衡水市武义县电子商务大楼,工作人员在网上免费直播了当地“扶贫工场”的产品。河北日报记者焦磊照片

衡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

最近,在武义县,贫困户正在接受糕点技能培训。图片由武义县委宣传部提供

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3.19亿元,100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共有18.5万人脱贫

自扶贫工作启动以来,衡水市委、市政府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方针,以增收增效为重点,以社会保障为重点,以稳定扶贫为重点,高起点规划,扎扎实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

盛夏时节,在广阔的湖城,扶贫项目扎下了根,扶贫作坊如雨后春笋。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3.19亿元,100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累计脱贫18.5万人。

凝聚力,万名党员“拔根”

——科学决策,艰苦奋斗,构建扶贫攻坚大格局

摘下“穷帽子”,全力以赴办好小康社会。反贫困斗争开始后,衡水市成立了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度,明确市、县党政最高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印发《关于村级市级领导干部扶贫工作的通知》。市级四大班子的领导干部,各指导一个县,分包一个乡,落户一个村,联系一户贫困户。

科学的顶层设计为战胜贫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10000多名驻村干部前往城市最贫困的村庄,为人民谋需求、为人民谋规划,帮助穷人想办法脱贫致富,坚持不脱贫不脱钩。五年来,1001个贫困村全部入驻村驻地队,13800人得到帮助,从村到户“一对一”帮扶。全市建立了自上而下、横向到侧面、纵向到末端的扶贫责任制。

同时,全市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八扶”措施,即帮助责任人“直接帮助”,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到位;驻地队“定点帮助”,让驻地队不撤,驻地队成员不减;派单位“帮忙”,全力支持负责人和驻地小组开展工作;行业部门的“政策帮助”坚决执行“脱帽不脱帽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民营企业“配对”,采取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深入开展“双百扶贫行动”,提高帮扶实效;社会组织“爱心帮助”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通过捐赠和志愿服务帮助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村“两委”干部“带头帮扶”,发展生态保护、环卫保洁、防疫杀生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亲戚邻居“情助”,弘扬孝亲传统美德,形成全社会互助的良好风气。

该市还建立了监督和承包制度。为加强对市领导干部的监督,市四队领导根据县(市、区)和团的对象,每季度至少对基层扶贫工作进行一次监督。实行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制,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留给贫困群众。最近,衡水还开展了“一万党员下基层,一万干部帮扶脱贫”活动,组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贫困群众解决问题,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根据当地政策,对症下药

——准确的政策,让扶贫扶点,扶根,扶贫扶家

最近武义县武洛合作社的大棚里,黄瓜顶花多刺,树枝上长满了红色的西红柿,十几个工人正忙着有秩序地干活。“感谢党的好政策,我指出了脱贫致富的好办法!”张桥村以前的贫困户一直生活在石狮庄手里,幸福地给大家算着账。“去年底分红1000。夫妻俩在棚里干活每天能拿到140块,每年还有1.2万块的土地出让金。”从贫困户到职业农民,钱氏庄成了“划拨土地赚房租,在园区打工赚工资,分红赚‘红金’”的“三金”农民。建始庄的扶贫经验是衡水市推进工业扶贫的生动缩影。

贫穷有几百种,也有几千种。贫穷和贫穷有不同的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拔掉“穷根”。

首先帮助志愿者,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其造血功能,是扶贫的根本方针。五年来,衡水市按照“六个务必”的要求,制定了工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社会救助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努力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大力推进工业扶贫,制定并发布了《衡水市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和《衡水市扶贫产业增效扩面实施方案》。在加大工业扶贫投入的基础上,围绕建设高端、品牌化、规模化产业的目标,兼顾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通过融入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带动更多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目前,衡水市拥有蔬菜种植面积150万亩,扶贫奶牛养殖基地55个,肉鸡、鸭养殖小区50个。饶阳工业基地扶贫模式被列入全省工业扶贫十大典型模式;新增金银花2万多亩,杜仲近1万亩,玫瑰5000亩;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农民合作社3904个,带动贫困户30896户;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连接企业、贫困村和超市,推出了111种产品。开通JD.COM衡水扶贫博物馆,打造武夷JD.COM“跑鸡”电商扶贫模式,成为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产业扶贫十大案例精选第一案。

“由于扶贫车间建在村里,我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平均一个月能拿到1000多块钱!”前几天,在武强县北台乡乌沙瓦村的精准扶贫就业车间里,扶贫户孙用灵巧的双手飞上飞下。随着缝纫机的“咔嚓”声,一只手套很快缝在了她的手上。

就业是最大的生计。衡水市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和灵活实施政策,加强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帮助弱势群体实现稳定就业。五年来,全市引导34家龙头扶贫企业,通过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贫困村闲置的校舍、工厂、办公楼等建设了12个扶贫车间。共就业贫困劳动力381人,带动3万多人增收;发展保洁人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13700个。

全市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增加贫困家庭收入。近年来,武义县引进优质红梨品种4.6万亩,带动了1000多户年收入过万元的贫困户。安平农业科技园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广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遴选457名科技特派员,示范推广57项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金融扶贫,建立县乡三级金融服务网络,惠及118个乡镇(镇、街道办事处)4260个行政村;设立风险补偿,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小额信贷政策知晓率和信用评价率居全省首位。2016年以来,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94亿元,惠及8000多户贫困户(次)。

为推进社会救助,五年来,612家私营企业结对帮扶1001个贫困村,帮助1万多户贫困户和4.5万多人,共投入工业、就业、公益、技能救助资金1.69亿元。古城县“百企扶百村,助推村企共建”也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社会扶贫案例之一。

有了脱贫致富的环境和条件,穷人也积极行动起来,种大棚,装光伏,忙手工艺品,做电商...过去的不毛之地生机勃勃,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夯实基础,编织“安全网”

——围绕“两个担心”和“三个保障”,切实增强贫困人口的忧患意识

“什么都不要担心。这里有负责吃喝和生活的人。这样的日子,我以前从来没想过!”前几天,70多岁的史淑媛说起自己在涪城县特困残疾人救助中心的幸福生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石淑媛,涪城县崔苗镇人,小脑萎缩,不能自理。在虞城县城市残疾人扶助中心入住前,先照顾年迈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只能由家里的兄弟姐妹轮流照顾。自从住进县支援中心后,他不仅吃得很好,而且每天都有专门的医务人员照顾他,解除了兄弟姐妹的后顾之忧。

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在全社会的参与下,大多数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就业扶贫政策实现了“精准扶贫”,但仍有少数深层贫困人口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援助摆脱贫困,成为“最难啃的骨头”。

根据2019年的数据,衡水市农村未扶贫的残疾人和半残疾人6043人,占未扶贫总人口的28.7%。其中,贫困人口2074人,重度残疾人3471人,无子女无妇女498人。为确保这些贫困人口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掉队,市研究印发了《关于部分农村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和半残疾人集中供养的指导意见》,建立了“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集中供养模式。

目前,有17583户3886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9969户10789人享受农村特殊贫困政策。确定了59个贫困人口救助中心,231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了集中救助,从单一的“物质救助”转变为“物质救助+身心救助”的双重保障。

同时,衡水市采取多项措施,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推进卫生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等帮扶政策的准确实施。目前本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全部由财政补贴,参保率100%。县内定点医院首诊后支付,免收住院押金。全国三包实现“一站式”即时申报。全市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对贫困学生辍学实行精确控制,全面准确落实“两免一补”、“三免一扶”政策。没有贫困家庭因贫困辍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支持与防御并重,筑起“大坝”重返贫困

——建立健全正常的扶贫长效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4月,冀州区冀州镇钟会村的贫困家庭董为上大学的女儿申请了8000元的助学贷款。作为一个不可持续和稳定的贫困家庭,这一大笔开支触发了一个预防贫困监测的自动预警系统。很快,冀州区扶贫中心赶到董家里调查核实,给他发了6520元的扶贫保险救助金,解决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为确保全体贫困人口和全市人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衡水市以稳定脱贫为重点,建立健全正常的扶贫长效机制,注重扶贫和防贫,着力解决“后两年”和“后两年”问题,全面巩固扶贫成果。

全市走访梳理34584户66207人脱贫家庭,建立预防贫困监测自动预警系统,动态监测非持续稳定型贫困家庭、非建立型低收入家庭、分散扶持型贫困家庭、非贫困低收入家庭五类人群,发出预警信息。如有返贫风险,应及时启动救助程序,落实救助政策措施,有效防止贫困返贫。目前已救助407人,救助金额224.57万元。

脱贫只是第一步。发展持久稳定的产业,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是筑起返贫“大坝”的关键。

枣强县杨黄洼村外,金银花郁郁葱葱,郁郁葱葱。金银花种植已成为保障贫困家庭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扶贫产业。2020年春,枣强县规划发展金银花种植1万亩,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400多万元,实施种植面积10598亩,其中金银花慷慨种植3000多亩。

羊黄洼村近千亩金银花由乡镇用扶贫专项资金收购,枣强县乐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贫困户持有苗木股份,也可以投资劳动力,可以实现双线收益。”合作社负责人黄兵介绍说。

“除了分红,我还会过来打打零工,一天能赚一百块。”在74岁的赤贫家庭杨保建看来,照料金银花比种地简单得多,他完全有能力。“有两份收入就很难脱贫!”

以持续稳定增收为重点,衡水市还加大了对所有退县脱贫人员的后续扶持措施,责成县(市、区)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到今年5月底,全市“三包”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三个及以上就业岗位的工业项目覆盖率达到65%。20655名有劳动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全部就业,剩余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42.12元,高于退出标准3000元,均达到优质稳定扶贫标准。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衡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