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广西靖西市:打造边疆扶贫搬迁新模式

广西靖西市:打造边疆扶贫搬迁新模式

2019年6月的一天,天快亮的时候,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郭乐乡华阳村的张文显一家人起床收拾了一些重要物品,然后一步一步走回村口,离开了祖辈居住的山窝,乘公交车回到了靖西市的老家。从此,他们真正成了城里有房的市民。这是靖西市战胜扶贫攻坚、推进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党的政策好,让我这个年纪还住在这个好房子里,谢谢!”临近午餐时间,在张文显的新家,祖母不停地用方言表达感激之情。

张文显家人口众多,有16口人。他们的安置面积是215 ㎡,是一个特殊的搬迁户。“我们采取了灵活的办法,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和建设单位一起,把同一楼层的两个单位合并成一个,满足他家的需要。”负责靖西市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陆说。

广西靖西市:打造边疆扶贫搬迁新模式

广西靖西市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家乡社区全景。

靖西市位于广西西南边陲,与越南山水相连。边界线长152.5公里。十三五期间,贫困村153个,贫困人口13.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2.6%。靖西市是全国扶贫开发县、边境贫困县和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依托沿边区位优势,在城区建设集中安置点,开创了边境地区扶贫搬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搬迁+城市化,实现搬迁

不到三年,靖西市新建了一个总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乡镇规模的村庄,并协调了附近其他社区的资源,保证了贫困人口的搬迁。目前,共完成扶贫搬迁23742人,其中贫困人口23428人,“十三五”期间贫困人口搬迁提前完成。

靖西市老乡项目负责人齐说:“老乡居安置小区交通便利,设计25平米、50平米

房屋类型有5种,分别为75㎡、95㎡、120㎡,已建房屋32套、4856套,目前均已交付使用。按照规定,每户贫困拆迁户只要2500元,120 ㎡的房子不到2万元。"

同时,京西市坚持“环境好、设施全”的标准,建设和完善了社区水、电、路、网、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了第二幼儿园康城分校、第九小学、第六中学、保健室、商店、文化体育等功能设施,保证了搬迁人口的衣食住行、娱乐购物等日常条件的完备,使搬迁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医疗得到保障。

搬迁+强有力的管理实现稳定

京西市在老乡家园安置小区选聘了两名年轻干部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并加强了“两委”队伍建设,成立了党群服务中心、妇联、团委、工会、派出所、物业服务中心等机构。通过“党建加”模式,围绕“文明、和谐、幸福、感恩”的目标,创新社区服务平台,以党建带团,以党员带团,保障拆迁户生命财产安全,帮助拆迁户融入城市生活,适应城市文明,成为有尊严的公民。

“搬到这里后,有公交车进出,孩子可以就近上学,政府还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黄国省是地州镇新村的一名拆迁户,在谈到自己对当前生活的感受时,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黄国省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2015年5月,他的妻子金正日患有肺扩张症。虽然她享受到了新农合政策的补助,但巨额的住院和手术治疗费用花掉了家里十几万的积蓄。除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和治疗,她每个月都定期去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治疗。经济压力几乎压垮了这个家庭。

驻扎在安置点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家人的情况后,协调京西相关部门和医院,上门办理门诊慢性病治疗支付卡和远程医疗结算卡,让她享受远程医疗、即时结算、诊疗后支付的一站式便利服务,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希望孙子在这里好好读书,有能力参加工作后重返社会。我要让孙子知道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他心存感激。”说起未来的打算,金身的眼里满是泪水。

搬迁+工业园实现财富

“我大女儿在京西国民高中读书,小女儿在第七小学读书。我在电子厂工作,是小区的扶贫车间,爱人在环卫站工作。我们现在住在城里。”南浦镇季枫村的一个残疾贫困户赵新先高兴地说。由于身体残疾,赵新先不能做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几年,他家除了种玉米等传统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的压力几乎让他崩溃。现在,他们家口交一万块钱就有了一套面积75 ㎡的新房。扶贫搬迁不仅实现了他们的住房梦想,还在市区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逐渐融入了城市生活。

京西市把产业扶持和就业创业作为拆迁户“致富”的关键,充分利用深圳龙岗区对口扶贫合作资源,在家乡社区附近建设深圳龙岗-百色京西合作工业园。工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00亩,分两期实施。计划建设仓库、仓储、物流、坚果、水产品、粮油加工厂等。工业园区建成投入使用后,可以直接为拆迁户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保证每个拆迁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目前,京西市已实施一期工程用地500亩,成功引进20多家企业入驻,正在集中实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靖西市:打造边疆扶贫搬迁新模式

张文显,一个异地扶贫家庭,搬到了自己的家乡靖西市。图为张文显在新家贴对联,横批“一心一意为党”。

同时,靖西市旨在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靖西市通过发展多元化扶贫作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深化扶贫劳务合作、发展乡镇扶贫公益岗位等四个渠道,努力提高搬迁人口的就业收入,帮助他们脱贫。为此,靖西市建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数据库,依托深圳龙岗-靖西劳务合作创业培训基地等载体,为幼儿教师、中点面教师、桑蚕、粤菜师傅等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并设立电子配件、中草药加工、果蔬加工等扶贫作坊。,帮助拆迁户实现就业转移和创业。

据靖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2019年,该局引进了两家合格的定点培训机构,并在扶贫安置点开设了30门培训课程。1500多名贫困劳动者参加了培训,帮助贫困家庭掌握了一种以上的实用技能,实现了自主创业、稳定就业,走上了小康之路。

目前,靖西市已确定扶贫作坊51个,开发农村扶贫公益岗位955个,完成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两个来生”培训16427人。9.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已就业为农民工,贫困家庭就业率为84.5%。其中,23,428人的5,345户搬迁扶贫,14,741人的5,289户就业,11,605人的5,289户就业,充分实现了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年里,京西市通过做好搬迁安置项目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使贫困人口扎根、脱贫致富,让边境热土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2016-2018年,靖西市54个村91363人脱贫。2019年,开展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双认定”后,66个村3.67万人达到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1.3%。全市各项扶贫指标均达到贫困县扶贫标准。

本文转载自中国扶贫网,整合自中国育种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广西靖西市:打造边疆扶贫搬迁新模式